沈周《桃花书屋图》
纸本74.5x30.6 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桃花书屋图》题诗:今日看花惟我在,一场春梦泪痕边。 这让我想到那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这一首诗则是“往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存图卷里,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画中人是沈周的弟弟沈召,他于成化八年,也就是公元1472年病逝。 明末清初文人徐沁所撰的《明画录》中说“沈召,字继南,周弟。 画山水有法,长林巨壑,风趣泠然。 惜早卒”。
沈周《桃花书屋图》其上题诗及跋语云:
桃花书屋吾家宅,兄弟同居四十年。今日看花惟我在,一场春梦泪痕边。此桃花书屋图也。图在继南亡前两年作。呜呼,亡后又三易寒暑矣。今始补题,不胜感怆。乙未九日,沈周。
桃花书屋是我家的住宅,我们兄弟在这里共同居住了四十年。如今赏花之时,只剩下我一人在此,过去的美好时光如同一场春梦,只留下我在泪痕边回忆。这就是桃花书屋的图景。这幅画是在继南去世前两年所作。唉,他去世后已经过了三个寒暑了。现在我才开始为它补写题跋,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伤和惆怅。
成化十一年乙未(公元1475年),时年49岁。前几天欣赏的《奇石蜀葵图》()也是此年画。到了此年末,他的这位重逢的好友俞景明也去世了。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几栋房舍,其中一间草堂,一文士正坐于草席,静心看书。四周绿树环绕,一派生机。
门前有一条小溪,溪水明澈,或还飘荡着几瓣桃花。屋后高峰耸立,重峦叠嶂,尽染青翠。
此图是44岁所画。也就是1470年。成化七年(1471年)二月六日,沈周与刘珏、史鉴、弟沈召,共南下杭州,与居住杭州的朋友刘英、诸中、沈宣、归生共同游览杭州风景名胜。这次是沈周第一次杭州之游。回来后不久,沈周的弟弟沈召就一直生病,沈周搬过来照顾弟弟。成化八年(1472年)初,父亲与弟弟仍旧处于疾病中时,老友刘珏也已病重。二月二十八日,刘珏病逝。年秋,沈召也病故。沈周作了许多诗以表达二人离世之痛与对二人的追怀。
此图的题识里,有徐有贞的题的。徐有贞(1407-1472年),初名珵,字元玉,号天全翁,吴县人。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正统十二年(1447年)进侍讲。“土木之变”,也先率瓦喇军逼近北京,有贞主南迁,为于谦等叱责。景泰(1450--1456年)初改名有贞。后因迎英宗复辟,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给诰券,官至极品,权倾一时。后为石亨、曹吉祥构陷,被革爵治罪。亨败,释归田里,放浪山水间,十余年去世。
徐有贞的侄孙女嫁给了沈周的儿子。两家是姻亲关系。沈周有两个儿子,大长子沈云鸿和幼子沈复。沈云鸿娶的就是徐有贞的侄孙女。
题跋涣漫不清, “读书不作求名计”,“褰帷只看山” ,这两句就表达了沈氏兄弟的志向。
所在在沈周1475年再作题跋的时候,徐有贞已经去世三年了。
右上方的题跋,是沈周的老师陈宽写的。“结屋东山读书……桃花千树无人看,一片风光春自闲。”
也是赞许沈氏兄弟,用心读书,悠游闲逸的生活。陈宽生于1404年,卒于1473年。所以1475年,陈宽去世两年了。
他在补题的时候啊,内心又是何其悲伤,一个个师友、亲人离他而去,人生就是这样。越是到中年,越是面对一些重要的离别,永远的离别。虽然知道是自然之理,生老病死啊,但情之所在,实在是放不下。
构图兼采“平远”、“高远”、“深远”之法,人物、山石、溪水、树木、茅舍错落有致,精密有致,营造出高士居深谷读书,不闻世间事的景致,极具文人气。图中山石皴擦细腻,“披麻皴”和远山“矾头”,具有五代董巨遗风,兼有元人王蒙、黄公望之意。
山水寄情,花木为伴,静心读书,澄怀味象,与此图得见矣。 而这悠游山水,田园静心读书的同时,仍然会面对生命中不得不面对的诸多痛苦、悲伤,谁又能逃得过呢?
死生大事,生命的究竟探索也。
这便是人生,承受其重、其苦、其难,然后既然决然地前行,擦干泪,微微笑,继续。抚平伤痛,继续人生行旅,仍可以悠游山水。生死看淡,以一种平和、乐观、积极的态度,直面人生。
好,到这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