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名备受忌讳的一个字
都说古人规矩多,这话一点没错。别的不说,古人光起名字就有一大堆规矩。什么要避开族中长辈的名讳,避开古代圣贤的名讳,避开皇帝的名讳。总之条条框框一大堆。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规矩,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有个字,虽然没说不能用来当作名字,但是却无人敢用,这个字就是“王”字。
人们不敢用这个字做名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自然是“王”字的含义在古代太敏感了。
秦朝以前,只有天子方可称王。比如商朝的殷纣王,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都执掌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只是一国之王。
秦朝以后,因为秦始皇发明了“皇帝”,使得“王”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能够称王的,都不是一般人。更何况皇帝也被称作“君王”。
如果一个人用“王”做名字,皇帝会怎么想?这人是不是想要谋朝篡位?还不赶紧拖出去斩了。
虽说有的皇帝十分大度,不一定会计较这些。但是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没几个人敢去尝试的。
其次,“王”这个字不是谁都承受得了的。
古人相信人的“命”有轻重之分,有些字过于沉重,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住的。要知道,古代儿童的早夭率是很高的,古人认为孩子之所以会早夭,就是与名字有关。
有些字太重了,而儿童的命太“轻”,承受不了。这才导致了早夭。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人会给孩子起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并且说“贱名好养活”的原因。
而“王”这个字在古代的分量是极重的。甲骨文中的“王”字看上去就像一柄巨大的斧头,或者铡刀。这是在提醒君王,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希望他们时刻审视自己,不要松懈、犯错。
而如此沉重的字,除了天潢贵胄,一般人自然承受不住。为了孩子能长大成人,一般也不会有父母用“王”字给孩子起名字的。
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翻遍史书,还真有三个人敢用“王”字做名字。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
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冯野王
凡事总有第一个人尝试,而这位敢为天下先的人名叫冯野王,乃是汉元帝时期的名臣。冯野王以品德高尚、能力出众而闻名于世。
如果是普通人名字里带“王”,皇帝可能还不会在意,或者说压根不知道。但是一个大臣,却以“王”为名,势必会引起皇帝的忌惮。不说找个理由赐死,至少也要全力打压才对。然而汉元帝并没有这么做,
至于原因有三点。
首先,冯家家世显赫。
冯家乃是西汉有名的将门世家,冯野王的父亲冯奉世乃是当朝左将军、光禄勋。
冯奉世曾经奉旨出使西域,恰好遇到莎车国勾结匈奴背叛汉朝。冯奉世当机立断,以汉朝使者的身份号令西域诸国出兵征伐莎车国,成功平定了这场叛乱。维护了汉朝在西域的地位。
冯奉世后来又率军平定胡人的叛乱,征讨与汉朝作对的羌戎,立下赫赫战功。
汉元帝即使对冯野王的名字有看法,但是看在冯奉世的面子上也不会去为难冯野王。
其次,冯野王这名字很巧妙。
虽然名字里带“王”是禁忌,但是如果叫“野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为在汉朝,野王其实是个地名。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属于晋国,三家分晋后属于韩国。等到了汉朝,由于采取郡县制,此地设置了野王县。
时至今日,此地是河南省沁阳市。
在古代,以地名起名字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如果要治冯野王的罪,那不如先把野王县的名字改了。
最后,冯野王是外戚,其妹妹与汉元帝的关系不简单。
冯野王的妹妹名叫冯媛,乃是汉元帝的宠妃。也就是说,冯野王其实是汉元帝的大舅子。
但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冯媛于汉元帝有救命之恩。
有一次,汉元帝率领文武百官一同去欣赏斗兽。结果不知怎么的,兽栏里的熊爬了出来,恰好汉元帝与一众嫔妃就在附近。那些嫔妃、宫女、太监吓得作鸟兽散,汉元帝被吓住了,一步也挪不开脚。
熊一看,直接冲着汉元帝跑了过去。此时一个人冲了出来,挡在了熊的面前。此人正是冯媛。
趁着熊被冯媛吸引注意力的机会,四周的侍卫冲了上来,将熊给杀死。
事后汉元帝问冯媛:“其他人都跑了,你为什么不跑?”
冯媛答道:“臣妾听说猛兽一次只会紧盯一个猎物,臣妾吸引了熊的注意力,陛下就安全了。”
汉元帝闻言,更加宠信冯媛了。就凭冯媛的救命之恩,汉元帝也不会为难冯野王的。
所以说,在古代没点背景、本事,还真不敢用“王”当名字。
冯野王的小迷弟:顾野王
这顾野王原名顾体伦,身处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其十分仰慕冯野王,将其视作偶像,于是改名顾野王。
和冯野王类似,顾野王之所以没有受到皇帝的为难,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在那个年代,这根本不算啥事。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很多时候一个皇帝坐上皇位才几年就换人了。正所谓“天子轮流坐,今天到我家”就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很多前朝的权臣、武将,摇身一变,就成了新任的皇帝。
皇帝与其因为名字提防顾野王,不如提防一下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
说白了,不是皇帝不介意顾野王的名字。皇帝根本顾不过来,他要提防的大臣太多了。如果要排队的话,顾野王前面怕是排了几十上百号人。
其次,顾野王的家族不简单。
顾野王的家族乃是吴地豪族,家大业大。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十分大,甚至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皇帝想做点什么大事,还要仰仗这些世家大族。
顾家虽然不是顶级豪族,但是也不是可以轻易招惹的。而且顾野王还是顾家有名的青年才俊,随意处置他,只会得罪顾家。
为了一个名字,与一方豪族结怨,实在是不划算。
最后,顾野王不涉足兵事。
顾野王在诗词、书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因此他醉心于文学创作,喜欢以诗会友。
虽然他也入朝为官,但是他对于做官没兴趣。主要是因为家族的原因,皇帝要表现出笼络、器重。
事实上他经常不去上朝,反而醉心文学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
对于这么一个“书呆子”,皇帝完全没有必要忌惮。
才高八斗的骆宾王
与前两位相比,这最后一位就比较惨了。
骆宾王生活在唐高宗时期,七岁便能作诗,被称作“神童”。
唐朝是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对人们的约束十分少。因此骆宾王才敢用“王”做名字,而且没被朝廷追究。
骆宾王才华横溢,很早就入仕为官。可惜他的仕途很不顺,兜兜转转,一直都是做些小官。
武则天掌握朝政后,想要培养一些“自己人”。于是特意提拔一批大臣,其中就有骆宾王。按理说武则天是骆宾王的贵人,他应该投桃报李才对。
然而骆宾王却一点也不给武则天面子,写了好几首诗讽刺武则天。武则天一怒之下,将骆宾王下狱。
鉴于骆宾王在当时名气很大,在士林中很有影响力。想要篡位的武则天,从大局考虑,最终放了骆宾王。将他外放做了个小官。
经历这些,骆宾王应该长点记性才对。可惜他完全没有吸取教训,竟然做了徐敬业的幕僚。徐敬业谋反,骆宾王专门帮他写了一篇讨武檄文,将武则天狠狠地骂了一通。
徐敬业志大才疏,自然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叛乱很快就被平定,骆宾王则下落不明。不过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应该是死于战火之中。
有人就认为,骆宾王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名字里有“王”字。他的命不够硬,受不起这个字。至于到底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参考资料:
《汉书》
《南史》
《新唐书》
《旧唐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