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睦州月

三千梦僽红尘客,十五年磨风烛残。

海角一轮睦州月,西江潮拍似霜斑。

首句“三千梦僽红尘客”,用“三千”形容梦之多,暗示了诗人或诗中人物历经世事沧桑,心中充满了纷扰和忧虑。“红尘客”则直接点明了诗人或主人公的漂泊身份,以及他们在世俗生活中所承受的重负。

次句“十五年磨风烛残”,通过“十五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岁月的无情流逝和人生的艰辛磨砺。“风烛残”则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暗含了诗人或主人公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反思。

第三句“海角一轮睦州月”,笔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海角,以及那轮皎洁的睦州月。这里的“睦州月”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或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寄托。在远离家乡的异地,睦州月成为了他们思念家乡、寄托愁绪的象征。

末句“西江潮拍似霜斑”,通过描绘西江潮水拍打岸边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凄清氛围。“似霜斑”则形象地描绘了潮水拍打后留下的痕迹,如同霜雪一般,既增添了画面的冷峻感,也暗示了诗人或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和孤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佛幡红

燕台市日千金骨,寺火年时香客功。

再踏茶庵钟磬又,霜花燃作佛幡红。

首句“燕台市日千金骨”,以“燕台”代指繁华的都市,用“市日”描绘出都市中繁忙喧嚣的景象。“千金骨”则寓意深刻,既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市场中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也可以看作是对人性中贪婪与欲望的一种隐喻。这一句通过对比都市的繁华与人性的复杂,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深沉的基调。

次句“寺火年时香客功”,笔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从喧嚣的都市引向了宁静的寺庙。“寺火年时”描绘了寺庙中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的场景,而“香客功”则是对香客们虔诚祈福、积累功德的一种赞美。这一句通过描绘寺庙的宁静与庄严,与首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佛教信仰在人心中的力量。

第三句“再踏茶庵钟磬又”,以“再踏”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追忆,而“茶庵钟磬”则是对寺庙中宁静氛围的进一步描绘。钟声与磬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悠扬而神秘的音乐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寺庙的宁静之中。这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了诗中的世界。

末句“霜花燃作佛幡红”,以“霜花”和“佛幡红”两个意象作为结尾,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又寓意着佛教信仰的庄严与神圣。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燃烧起来,与佛幡上的红色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既美丽又神秘的画面。这一句通过巧妙的意象运用,将全诗的主题推向了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昨日春

贳梦余温山上民,借风回放雪中身。

疏枝红定黄昏影,催折江南昨日春。

首句“贳梦余温山上民”,“贳梦”一词新颖独特,可以理解为残留的梦境或未了的心愿,与“余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山上民”则点明了诗人的视角或所描绘的对象,是那些居住在山上的居民或隐士,他们或许还在回味着梦中的温暖。

次句“借风回放雪中身”,“借风”与“回放”两个动词的运用巧妙,仿佛风成了时间的播放器,将雪中的身影一一回放。这里的“雪中身”既可以是实指,即雪中的身影;也可以是虚指,象征着过去的经历或回忆。这句诗通过风的意象,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回忆的温暖。

第三句“疏枝红定黄昏影”,“疏枝”与“黄昏影”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略带萧瑟的画面。而“红定”一词则给这幅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或许是指夕阳的余晖洒在枝头,或是枝头的花朵在黄昏中显得格外鲜艳。这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末句“催折江南昨日春”,“催折”一词用得极为生动,仿佛春天的离去是被某种力量所催促,给人一种无奈与惋惜的感觉。“江南昨日春”则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是江南地区昨日的春天,也象征着那些美好而短暂的时光。这句诗通过“催折”与“昨日春”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勾帘月

冰枕霜衾蝶梦还,檐花灯影两阑珊。

一并情思勾帘月,勾尽眉山勾远山。

首句“冰枕霜衾蝶梦还”,“冰枕”与“霜衾”营造出一种寒冷而清冷的氛围,暗示着诗人所处的环境或心境。“蝶梦”则出自“庄周梦蝶”的典故,象征着变幻莫测的梦境或虚幻的现实。这句诗通过“冰枕霜衾”与“蝶梦”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在寒冷中醒来,仿佛从一场虚幻的梦中回归现实的感受。

次句“檐花灯影两阑珊”,“檐花”可能指的是屋檐下的灯笼或装饰物,在夜晚发出柔和的光芒。“灯影阑珊”则形容灯光与影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景象。这句诗通过“檐花灯影”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静谧与美丽。

第三句“一并情思勾帘月”,“一并”表示将某物或某情一并带入或包含在内,“情思”则指诗人的情感与思绪。“勾帘月”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勾起了诗人的情思。这句诗通过“一并情思”与“勾帘月”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在月夜中思绪万千,情感被月光所触动的感受。

末句“勾尽眉山勾远山”,“眉山”可能指的是女子的眉毛,此处也可引申为诗人心中的愁绪或情感。“远山”则象征着遥远而不可及的事物或梦想。这句诗通过“勾尽眉山”与“勾远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情感之深重,仿佛连心中的愁绪与遥远的山峦都被月光所勾起,形成了一种无边无际的哀愁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