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图/新京报记者柯锐 摄
新京报讯(记者柯锐)2024年12月27日,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4):“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绿皮书”)。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4):“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图/受访者供图
气候变化绿皮书联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昌林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在碳中和目标下,全球加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王昌林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挑战日趋严峻。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前不久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一系列重要成果。英国、巴西、阿联酋等国提出新的减排目标,明年将有更多国家提交面向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在王昌林看来,尽管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可能改变美国气候政策,但这不会改变全球加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大趋势。“对我国而言,碳中和目标将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我们必须抓住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与此同时,以“双碳”目标为驱动,绿色发展理念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持续动力。王昌林表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四年多来,我国以“双碳”工作为重要抓手,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取得了全球瞩目的积极成效。2023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下降到55.3%,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已达到17.9%。截至2024年7月,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装机容量目标。2024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过90%,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辆。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6%、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60%以上。
王昌林建议,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转向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同时也处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尤为重要。绿色低碳转型涉及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转型,促进转型的政策机制涉及财税、金融、投资、市场、价格、标准等多种政策、多环节、多领域的环环相扣。进一步推动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打好“组合拳”、放大组合效应,需要推进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强化系统集成、协同创新,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制度机制合力。要有链式思维和全局观念,推动各项政策配套衔接,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防止“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让各项政策真正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此外,王昌林还建议,面向国家重大政策需求,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创新。围绕“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既需要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的绿色科技创新,也需要观念、方法、政策上的理论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存在泾渭分明的边界,而是在不断交叉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气象局有各自研究优势,互补性很强,为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健全机制性保障,不断深化加强跨部门合作,不断加强跨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不断向人类社会发出严重警告。世界气象组织(WMO)确认,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1.45+0.12℃。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84℃,为1901年以来最暖年份。2024年,我国多地遭遇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是大势所趋。对各国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联手国内气候变化领域一线学者联合编撰的权威性年度出版物。自2009年推出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以来,16年来持续发布,为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提供了丰富、及时和有前瞻性的思想成果。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张彦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