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收割伪中产的莆田鞋,彻底不装了,打开门做“山寨”?
直到现在,坊间都还流传着“在莆田,让全世界都穿得起名牌鞋”的莆田系神话。
但是从2007年,在美国纽约“逮”到30万双,价值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亿元)来自莆田的假耐克鞋开始。
直至10年后,几乎都有莆田系假借海淘的名头卖假鞋给消费者的事迹被曝光。
图源:image description(图片来自:Quartz)
莆田,这个原本默默无名的城市名字,自此变成“闻名全国”的假鞋产地,被戴上了“假鞋之都”的头衔。
这一戴,就是好几年。
近几年提到莆田,大多都是关于莆田市为了摘掉“假鞋之都”的帽子,被端掉了138处涉假场所,涉案金额高达3亿余元(2020年12月)、集中销毁了4.7万多双假冒成品鞋(2021年“3·15”)等打击制售假鞋的新闻。
一边打压的同时,另一边“A货”“高仿”“冒牌”等词,也一度成为莆田鞋业的代名词。
只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其实在有“假鞋之都”的头衔之前,莆田,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鞋都”。
虽说“中国鞋都”的殊荣,是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在2023年才授予的。
但是莆田的制鞋业的发展,却早在1958年,首家国营莆田县鞋革厂诞生的时候,就拉开了序幕。
算起来,也走了60余载。
但是不知为何,发展至今,莆田的制鞋业,竟成了“山寨货”的代名词。
甚至以“莆田制造”为招牌的鞋业品牌形象,在民间也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蔓延开来了。
掩盖了莆田当地鞋企研发出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超临界发泡材料的名声。
同时也让人忽略了,在2022年的冬奥会上,穿在越野滑雪队运动员脚上的竞速靴鞋垫,也是由莆田生产的。
图源:莆田晚报
以前还在悄悄卖山寨货的“莆田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自己的商业版图,搬上台面了?
又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莆田系”的鞋也开始褪去羞耻感?
捞钱?“莆田系”撕开遮羞布!
开店10万起,满100万全额返
“我们就是超大牌”,是“莆田系”把自己的产业搬上台面后,在民间喊响的第一句口号。
在一线品牌喊着中产去哪儿了,打折也卖不动的时候,一抹带着橙色的“莆田来了”“莆田来啦”“莆由来了”等店铺在国内“遍地开花”。
在华北等地区的一些小城里,像“莆田来了”这类的店铺。开始了它们的急速扩张。
高饱和度的橙色,让它的门店在街区里特别显眼。
《e看法》的报道显示,这些店铺几乎都有自己的供应链,还有一些则是通过加盟的方式“捞钱”。
图源:e看法
记者了解到,如果想要开一间80平方米的“莆田系”门店,则需要10万元左右的货源。
这笔费用说实话,相对于其他大牌加盟费的标准而言,倒也是笔小数目,只不过,这笔货源还有另外的附加“算法”。
因为除此之外,加盟商们支付给加盟公司的费用,只有大约合计为6万元的保证金等费用会退还。
剩下的如果想要全部返还的话,加盟商则需要满100万元才能全部返还。
如果以114 元/双的进货价(售价264 元)来估算的话,如果需要满足开店的10万元的货源,则需要拿将近900双鞋。
虽然,加盟商和上游之间的行为,纯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罢了,但还是不得不感慨,人家的产业确实是混得风生水起……
因为在这些,不管是Adidas、Nike等耳熟能详的头部品牌,还是近几年风靡中产圈的Salomon等品牌,在这一间间的橙色店铺里面,都能找到足以以假乱真的“老表”。
如果不去看Nike“空军一号”上的swoosh标志,被换成流星、“NY”标志变成“MY”的话。
这些“老表”,倒还真像那么回事。
“大牌同款”已过时
公司级和纯原货疯狂收割伪中产
回想起以前,莆田鞋的成交还没有被搬上台面的时候,一些资深的莆田鞋爱好者,甚至衍生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质量检测方案和“行业黑话”。
例如“纯原”跟“公司级”
纯原的意思就是,这鞋子用的材料和做的方法都跟真货差不多,甚至连进货渠道都是一模一样的。
可以说是更接近“正品”。
图为某位微商卖“大牌同款”的朋友圈截图
而公司级就更好理解了,也就是说用的颜色、线路和材料啥的,都是用的更便宜的替代品。
这样级别的莆田鞋,所有的“山寨感”,在价格低面前都变成为了榜上中产标签而做的取舍。
图为一名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的“大牌同款”
然而,正如之前提到的“莆田系”店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放弃了最初追求1:1复刻“莆田鞋”的理念。
当这些店铺被推至公众视野时,产品的还原度反而有所下降……
只不过不知是因为相似度80%以上才构成侵权,还是商品之间有5个要素相同才构成侵权。
反正,乍一看像,那这群莆田店铺开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不过这样的方式倒还有一种好处。
那就是,以前这边有人故意买莆田鞋沾沾自喜,那边就有人不小心买到了莆田鞋,省吃俭用一个月,终于咬咬牙给自己买了一双耐克运动鞋,结果却发现自己买的是莆田鞋的悲惨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了。
因为把“莆田”二字当成商标的他们,已经开始把自己是“仿”的秘密公之于众了。
毕竟这样,大家再也不怕买错了。或者说,他们利用部分地区的消息封闭性,把自己的莆田系,做到了自成体系……
有良心吗?可以说是有的,但是不多。
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这样的行为的话,可以说是一边创造了经济价值,一边弄丢了自己。
最简单例子便是,要是我不说,试问有谁知道莆田的统一品牌标识,不是“莆田系”和“高仿”,而是实打实的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 的“PT” 。
图为莆田鞋统一商标以及授权商家
年产值1400亿元,超50万人从业
140多年历史,成型于1958年
莆田的制鞋工艺,其实最早是以手工纳鞋、全手工作坊的方式开始的。
按照首家国营鞋革厂的诞生年份来计算的话,莆田的制鞋工艺可以追溯到1958年。
如果时间再往前一点算,也就是手工纳鞋的阶段的话,也有140多年的历史了。
据当地媒体统计的信息显示,发现至今,莆田当地一家拥有超4000鞋企、相关从业人员也高约50万人。
每年从这里产出的鞋,初步估计已超16亿双,2023年,莆田鞋服产业规模产值预估超千亿,高达1400亿元。
“中国鞋都”“代工鞋城”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以上数据来源于福建官方新闻门户旗下账号:东南网莆田站、同心福建)
而且,在还没有以莆田系的形象混迹于各大“微商”,被印上“高仿”的名称之前,早在70年代末,莆田主要的产业还只是设计外贸代工鞋单。
图为莆田发布报道的70年代末的制鞋加工厂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也许,这样大量的外贸订单,让莆田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之一的同时,也成为耐克、阿迪达斯 斯凯奇、彪马等外贸大牌背后的供应链。
而除了外贸订单,莆田当地的部分鞋企,也服务于国内的知名大牌,例如安踏集团、中国李宁公司等。
图为莆田当地鞋业服务的部分品牌(东南)
也许正是因为这层属性,让部分莆田制鞋业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如今的“莆田系”。
莆田系的生意,可以说是自带流量的,就拿某社交网络平台的直播间为例,他们的门店招牌,就直接用超过一半的篇幅介绍自己:
“莆田也椰子鞋的供应商”“市面上95%的货都是从我们这里拿的”
而在他们的店铺里面,一个月内销售额位列榜首的,是一款外形和阿迪达斯官方出品的Yeezy500,非常相似的鞋。
经过一晚的直播,该店铺的总销售额约为25万-50万,其中这款外形酷似Yeezy500的椰子鞋,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不难看出,曾经以灰色和隐秘的形式传播的莆田系,已经开始慢慢撕开自己的遮羞布,大有一种“登堂入室之势”。
但是这样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
一双好的鞋子的生产,其实可以细分每一根线头、每一条鞋带、每一片鞋面……
所以,每一双鞋至少要经过1000个人的手,绝对不是夸张句,这句话也在莆田制鞋业里广为流传。
希望在莆田慢慢打响自己“中国鞋都”的称号,挺直腰杆,靠实力说话,同时,也希望每一家企业能一同担起这份责任。
在现在这个人靠衣装的社会,不管是向上社交的中产文化,还是松弛感的打工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仅成为一种社交语言,更像是已经成了大家日常生活里头的必修课。
特别是鞋子,可以说是形象大计的关键一环,“莆田系”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侧面反映了如今的市场需求。
然而,穿“莆田系”的鞋是否丢人?这一点,或许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先不说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这鞋的款式是“抄袭”“山寨”,纯粹是因为这个款式好看。
但是,不排除有些人,奔着价格通常只是正品鞋的一个零头的“莆田系”而买单的。
而这种消费观念是否真的合理呢?大家觉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谢谢大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