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故事根据资料改编,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配图均为虚构,与现实无关,本文旨在宣扬正义,杜绝犯罪发生,并无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
1980年,在对罗布泊的一次科学考察时,队长彭加木却离奇地失踪。
几个月后,749局为了调查彭加木失踪案,再次进入罗布泊。
随着这次探索的深入,彭加木失踪的真相也许有了答案......
01组队
1980年3月初,李建设接到了上级命令,担任罗布泊科学考察队的给养车队队长,同时也是这次科考队的副队长。
作为一名汽车班的普通班长,能够参与国家级的科考活动,李建设感到无比自豪。
科考队的队长是彭加木,副队长是孙建国,队员包括研究化学的马立新。
研究植物的王志国、研究动物的宋杨,以及两名军方派来的保卫人员。
一行8人从北京出发,5天后抵达新疆。
他们在马兰基地,又扩充了一些装备和增加了一些后勤保障人员。
在马兰办理完进入罗布泊的许可后。这支神秘的科考队,正式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进发。
罗布泊荒凉而神秘,一眼望去,除了连绵的沙丘和干涸的盐壳,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
车轮碾过沙地时,发出沉闷的咯吱声,仿佛在提醒着人类,这片土地并不欢迎外来者。
“这里真是寸草不生啊。”李建设忍不住感叹道。
和他同坐一车的彭加木却笑着说道:“你看到的只是表面,这片土地埋藏着无数秘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
02罗布泊
4月9日,科考队顺利地抵达科考位置。
彭加木根据队员的特长,把他们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负责地质、植物、动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
每天早晨,队员们都会从营地出发,前往不同的区域采集样本。
“这里的盐壳表面有奇怪的裂纹,像是某种生物爬过的痕迹。”孙建国蹲在地上,用手敲了敲盐壳。
“也可能是地下水渗透后留下的痕迹,不过先做一下记录吧。”边上的彭加木说道。
除了地质勘探,负责动植物研究的王志国,还发现了一些干枯的植物和动物尸体。
他捡起一块干燥得像石头的植物根茎,皱着眉头说道:“这里的植物虽然适应了极端的环境,但它们的生命周期却很短。”
大概一个月后,科考任务也有惊无险的接近了尾声。
5月6日,科考队基本完成了既定任务,于是返回米兰农场进行休整。
为什么是基本完成,因为有一个叫库木库都克的地方,上级的意思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这个地方进行一下前期考察。
但是也要争取一下大家的意见才能做决定,是去还是不去。
03彭加木变了
到了农场之后,彭加木的状态突然变得有些不对劲了。
他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队长最近怎么了?最近发现他总是一个人发呆。”研究化学的马立新低声问孙建国。
“他可能是太累了吧。”孙建国叹了口气,“这次任务看似平常,但作为队长其实压力远比我们想的要大。”
不仅是发呆,彭加木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
平时温文尔雅的他,这次科考回来之后,却总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更让人不解的是,他经常拿出一张老旧的地图,反复研究,还会自言自语:“库木库都克……他究竟有什么?为什么苏联人也前来探索过?”
5月11日晚上,彭加木突然召集了全队要开会。
在会上,彭加木率先开了口:“我知道大家都想早点回家,但是根据这张前苏联留下的地图显示,库木库都克是一个更神奇的地方,我想我们有必要去探查一次。”
“队长,因为米兰农场物资有限,我们无法全部补给,再回去风险可能会很大。”孙建国漏出了为难之色。
彭加木却坚持:“我们出来一趟,国家花了不少钱,如果下次再来,可能会增加更多的成本,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最终,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大家决定再次进入罗布泊。
04库木库都克
5月12日,科考队再次向东出发,目标是地图上标注的库木库都克。
相比第一次,这次为了节省燃料,他们决定多带食物少带水。
因为根据苏联当时在地图上的标注显示,库木库都克有一处水井。
“如果库木库都克的井也干了呢?”李建设忍不住问道。
“那就再往东走,库木库都克十几公里外还有一处八一泉可以补水。”彭加木回答得很干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5月15日,在他们距离库木库都克还有几十公里的地方,好几辆车突然陷入了沙地。
大家只能下车推车,但是这段路况极难行走,一天也行驶不了几公里。
因为每天都干体力活,物资消耗得也非常快,没几天水就见底了。
眼看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可没有水源,大家不敢冒进。
就在科考队进退两难之际。
有人提议说:“咱们还是向军方求援吧。”
彭加木认为:“从基地运送我们生活物资的话,少说也要大几千元。”
那个时候国家正处于经济疲软期,几千元确实也不是小数目。
不过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彭加木还是同意了向军方请求补给。
但他依然不甘心,就带着孙建国和几名队员在附近寻找水源。
彭加木一边找水,还一边感慨的说:“解放军送来的水,可都是真金白银啊,喝得心疼。”
虽然大家非常卖力的找水,可依然一无所获。
这也让队员们的情绪越来越低落。
05彭加木失踪
5月18日清晨,孙建国像往常一样去找彭加木汇报,却发现他的帐篷空无一人。
起初,大家以为他只是出去散步,但直到中午还不见人回来,队员们才开始慌了。
“大家快出找找看,他是不是迷路了。”孙建国召集所有人开始搜索。
最终,在彭加木的吉普车里,孙建国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5月18号。”
当天下午,军方的直升机送来了补给物资,同时也开始参与搜寻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里,军方调动了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甚至数千军民进行拉网式搜寻。
但沙漠仿佛一张吞噬一切的巨口,彭加木彻底消失了。
彭加木失踪后,科考队全体成员被军方隔离审查。
每个人都被单独询问,审查内容几乎如出一辙:彭加木当时的表现如何?他是否有明显的情绪波动?是否与任何人发生过争执?
作为副队长的孙建国,因为与彭加木接触最多,接受审查的时间最长。
最后面对多轮审查的他,几乎都成了机械地重复答案。
不过他心中也充满了疑惑:老彭究竟去了哪里?他为什么如此执着于那张苏联地图?
几个月后,审查暂告一个段落,然而真正的谜团才刚刚浮现。
06再进罗布泊
11月10日清晨,一支由六人组成的调查小组从北京抵达马兰基地。
组长黎教授自称来自749局的专家。
他身材瘦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言行间透着儒雅之气。
他的随行人员更是格外神秘,尤其是那三个高大的年轻人,始终沉默不语。
“孙老师,我需要您协助我们,重新搜寻彭队长的下落。”黎专家语气平和,却让人感到不容拒绝。
孙建国有些疑惑的问:“我已经被审查了这么久,为什么还要让我参与?”
黎专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询问了彭加木失踪前的异常表现。
当听到彭加木对库木库都克的执念时,他的表情也变得异常凝重。
这次搜寻队的装备非常齐全。
除了几名专家和一队士兵,甚至还有火焰喷射器和几只白毛猪。
“这些猪是干什么用的?”孙建国忍不住问道。
“它们是诱饵。”黎专家回答得很直接。
搜寻队沿着库木库都克方向前进。
搜寻行动进行到第三天,负责考古的老吕在一片沙丘中发现了一处墓葬遗址。
墓穴内埋葬着几具身穿苏式军服的干尸,尸体姿态怪异,呈现出角弓反张的形态。
“这是怎么回事?”其中一人不寒而栗的道。
“这些人可能是1930年那支苏联考察队的成员。”黎专家解释道。
干尸被带回基地后,黎专家却说了一句让孙建国不寒而栗的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