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藏友说了这么个事,他拿着自己的几件古玉瓷器和佛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位文博专家,想让他帮忙鉴定一下。
结果专家看都没看一眼,就说都是假的。
藏友很愤怒,好歹您装一下吧,拿个放大镜戴个白手套,装模作样的看一下再说假货,也比这样好。为什么装都不装了?
这位专家叹了一口气,无奈道:“我又不收你鉴定费,不涉及利益纠纷,之所以不能认,是为你好!”
藏友更想不明白了,你都懒得看一眼还说为我好,这是什么鬼道理?
专家仿佛见多了这种情况,看藏友饱经风霜的样子,也许是起了怜悯之心,便“点拨”了一下。虽然话没有说得很透彻,但藏友回家之后仔细想了很久,终于悟出来一些原因。
人家最后更是直白地说了,没有“身份”的古董,尤其是精品,一旦认了自己也会倒霉的。
当下的古董市场,之所以赝品横行,“国宝帮”层出不穷,大多都是90年代后,市场彻底商业经营化之后,才凸显出来的。
一件顶级的文物,如高古玉、青铜器、名窑、佛造像等,文化价值是自身与生俱来的,但商业价值是后天赋予的。
虽说古代的达官贵人,也愿意一掷千金去购买古董,但那毕竟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普通人能接触到文物收藏,也就近几十年。
以前法治不健全,“乱中取胜”的收藏家们,能在民间找到非常多的精品,从而实现了阶级的跨越!但造成的后果是,盗墓、走私、内盗等情况日益严重,每年有数不清的文物流向了国外。
针对此种乱象,文物法几经修改,但最终确定的一点是:古玩市场的一切正常运行逻辑,都是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所有能“上台面”的文物,必须是来源清晰。
没有明确“来源”的文物,是上不了“桌子”的,虽说有点“一刀切”的意思吧,但客观上确实阻止了一定数量的文物流失。
专家“点拨”的话语中,很明显是在劝退:“你手上一件汉代以前的高古玉。我不能看,因为如果是真品的话,你要怎么解释它的来源?”
要说是传世的,这话你自己都不信。你又不像那些世家大族一样,能拿出家族传承的证据。
藏友说:“那我在古玩市场捡漏的,这也不行吗?我又没干盗墓这类犯法的而事情。古玩市场是国家允许的合法经营场所,还不能允许别人捡漏?”
问题就出在这里!古玩市场之所以从几十年前可以到处捡漏,到现在变成了工艺品集散地,就是因为曾经这里是最佳“销赃地”。
全国“十墓九空”,除了走私到国外的那剩下的呢?很多盗墓贼都没有渠道的,只能在“鬼市”销赃,胆子大的直接拿到古玩市场找个老板就廉价甩卖了。
入行早的民间藏友非常幸运,他们赶上了“大量文物出世”的时候,捡到几件真品也属于正常。但他们也是“运气不好”,因为“不问来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来源清晰”是上拍卖的硬性指标。
打击文物犯罪是每个人都应该支持的,在越来越严厉的监管下,古玩市场那些曾经的“走货贩”渐渐消失,逐渐被工艺品代替,说白了就是变成了假货集散地。
那些在当年大量扫货的富商,组成了如今的拍卖主力。北上广等一线的“传承拍卖纪录”都是老面孔,还有香港的这个斋,台湾的那个堂。他们的藏品因为“身份”拿得早,现在是实打实的合法生意。
那些有资源的“神秘团队”,也隐藏在了幕后,形成了一条成熟的“海外回流”产业链。彻底断开和民藏的“链接”,把“传承和来源”做成了大生意。
而民藏就夹在了中间,处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再加上“放任”假货冲垮市场,各种诈骗套路层出不穷,名声也显得越来越不堪。
几年前,政协委员王勇就在两会上,提议建设国家级文物公开交易市场,给民间那些真品文物发“身份证”,以此解决假货泛滥和文物流通市场供求矛盾的问题。
但这个提议后面不了了之,没找到结果......
就像开头那位提醒藏友的专家一样,他也是说出了真相,之所以不能“认”,是怕得罪人。一旦放开那些查不到来源的民间文物,甚至给发“身份证”,把民藏彻底激活,那无疑于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这是一些人不允许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