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10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保险
“退休工资2800的老人,一年交七十几万保险,你要不要脸?”电话一头的王女士破口大骂道:“毫无底线地让别人倾家荡产!”
12月10日,湖南长沙一则老人购买巨额保险的新闻登上热搜,新闻显示王女士的婆婆今年64岁,突然在近期表示自己很快会拿到一大笔钱,王女士这才发现婆婆名下竟然有17份保险,光一年要交的保费就高达77万。
“她如果把这些保费全部缴完的话,到期大概还要交200万元,”王女士在震惊之余,满眼无奈地道:“因公公中风,我们给他筹了30万手术费,没想到被婆婆全部拿去交了保费。”目前王女士已上报退保申请,“但能不能退掉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这则新闻底下的评论里,获赞最高的一条是“这种和诈骗有什么区别?”,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保险行业当下存在的乱象。
从业人员素质不齐、为了快速成单采取各种不合规操作、利用老人认知能力下降进行虚假宣传等等,无疑都对普通人的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被诱导购买400万保险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化名)近日向虎嗅ESG组反映,自己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被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诱骗签订了多份保险合同,其中最大额的一份合同保费竟然高达400万元。
据李先生透露,自己的母亲是北京的一名公立中学老师,今年54岁。
据李先生提供的就诊记录显示,2020年10月26日,李先生的母亲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11月17日复诊时,临床诊断为健忘和阿尔茨海默病;然而不到一个月后的12月12日,母亲却在国内知名保险公司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业务员的诱导下,签订了一份金额高达400万的保险。
“母亲说业务员给她打电话去领东西,除了拿回来一桶油和一袋米,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也想不起来。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情况,直到后来母亲告诉我保险不知道怎么回事交不上了我才得知,12月12日当天,母亲竟然签订了一份年交保费40万元,交费期为10年,总保费高达400万元的巨额保险合同。”
李先生查看后发现这份保险合同存在诸多疑问:“母亲是中学老师,年薪也就是十几二十万元的正常收入水平,然而这份保险合同却将她的年收入写成‘100万元’,已经超出了好几倍,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通过与李先生进一步沟通得知,如今巨额保险合同已经给李先生一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李先生母亲甚至在业务员“帮助”下进行了多笔贷款来续缴保费。
“仅2020年12月2日就利用保单贷款了三笔,共计25万元;一个月后的2021年1月2日,再次利用保单贷款了三笔共计40万元,用来缴纳后面签订的这份年交40万元合同的保费。而通过平安公司的批单可以看出,保单贷款利率为5%,”李先生说道。
因交不上保费,目前李先生母亲的保单已经暂停了,并且面临本金受损的风险。“母亲原本心思很单纯,现在因为这份保险,精神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每天生活在交不上保费的焦虑中,身体情况每况愈下。”
虎嗅ESG组查看保险合同发现,这份保险属于“年金险”,又叫“分红险”,市场一般认为属于理财类险种。合同指出,承保人在前5年需要每年交40万,第6-10年每年交40万但也会返40万,第11-15年开始返还本金。
按合同条款进行计算,这份保单在15年到期后最终返还给承保人的总金额只比本金多了不到3000元,相当于将200万放在保险公司15年却只拿到了3000元不到的利息。
而在基本保险金额一项上,合同显示为572246.07元。基本保险金额是指在保险合同中明确标注的金额,它是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遭受合同约定风险时最高可赔付的金额,笔者在业内咨询时被告知,“这意味着出‘意外’后最多赔57万,这份保险一看就非常不划算”。
目前,负责这份保险的业务员已将李先生一家“屏蔽”了,虎嗅ESG组亦无法联系到其本人。
高价保单背后的“合规”迷局
这份400万保单的签订过程无疑是不合规的。
李先生的代理律师指出,首先业务员陈某某与李先生母亲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陈某某多次将购买保险产品称为“存钱”,并对李先生母亲所称“固定利息”持默认态度,并多次宣称保险具有养老功能。
但李先生母亲这份保险合同实际上并不具有存钱、获取利息、养老功能,此前在多起类似的保险类案件判决中,法院均认定保险公司宣传保险的存钱、利息、养老功能,属于欺诈投保人的行为。
其次,业务员于李先生母亲投保之时,谎称保险可以取钱、随用随取,且可以用于缴纳后续保费,但经计算投保的所有保单(包括400万保单合同在内)生存受益金均未达到业务员所列明的“从原保单提取”一栏中的资金数额,属于欺诈。
最后,李先生母亲用涉案保单提取资金用于缴纳后续保费,反而会产生损失,而这部分费用由被告收取,即平安保险更是做了一笔稳赚大赚的“买卖”,不仅多次诱导原告重复投保,甚至还要让原告在掏钱的时候再次缴纳手续费。
李先生也曾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实名投诉举报,得到了明确的“经查销售误导、违反规定”等答复,目前李先生一家正在等待判决结果。
除了李先生这一案例,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充斥着大量保险乱象亲历者的帖子,老年人群体似乎已经被保险业务员们视为最好割的“韭菜”。通过在小红书搜索“老人被骗签保险”,可以看到大量老人儿女们的求助帖与控诉帖,其中包括“老人去银行存钱,却买成了保险”等等,最高的帖子点赞达到近5W。
在社交媒体平台之外,在黑猫投诉等消费者维权平台上也有大量此类保险投诉案出现。可以说,当前保险行业违规现象频发,在不少公众眼中已被视为“骗子行业”。
为何保险行业乱象屡见不鲜?一个原因或是因为保险越来越难做了。笔者在业内咨询时被告知目前保险行业陷入负增长,除了头部的几家可能还有几个点的增长以外,整个行业普遍不景气。
而保险业务员业绩压力一般都很大,尤其在经济环境面临不确定性时,压力传导下可能会导致部分业务员为了成单而不择手段。像前文李先生一类的年金险,业务员抽成比例一般在10%-30%,利润相当可观。
“有一部分从业者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基于任务压力或其他私心,容易产生不合理行为。另外,老人有时候也搞不清状况,年纪大了认知能力下降,业务员一说利息更多老人也就签了,其实里面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其实比之前更合规了,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在不断推进,维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在增强自查,“但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会有不同,这需要有个过程。”
投保者需擦亮眼睛
近期,A股5大上市险企均公布了1-11月份的保费收入,5家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2.67万亿,增速再次超过5%,达到5.6%。
其中,中国平安实现总保费7963.96亿元,同比增长7.8%,在上市险企中保费规模和增速都处于首位。根据财报,中国平安在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1.8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6.1%。
在平安2023年ESG报告中,平安集团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张小璐说道:“平安……将客户权益保护融入公司治理,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
但仅就李先生这一则保单纠纷而言,平安的承诺未免显得有些“浮夸”。
今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对保险业乱象进行了持续整治。据新浪保险指出,平安人寿自2024年开年后,因财务资料不真实、唆使诱导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欺骗投保人等各类内控问题,频繁接到监管处罚。
截至6月,据不完全统计,平安人寿有11家机构受到监管处罚,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接到处罚的金额达291.5万。
出问题的也不止平安人寿一家,据金融界指出,国内10大保险公司7月遭重罚,前10家保险公司合计被罚1881.5万,最大罚单金额超百万元,两个均来自太保财险。
业内人士向虎嗅ESG指出,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看好四点:“一是我的权利是什么、义务是什么;二是险种保障是什么?保险除外责任是什么?要清楚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的风险范围;三是保额是多少,每年要交的保费是多少,以及一定要弄清楚一共要交多少年;最后,一定要找熟悉的代理人,要找正规公司的正式员工,而不是所谓的中介。”
从ESG视角出发,国内保险公司乱象背后,是“产品责任”与“公司治理”缺位的结果。
“产品责任”侧,引导商业向善、规避发展风险是ESG的双重本源,产品恰恰落在这两者的交集中。剔除那些“挖坑”的保险产品组合,做好责任产品规划,企业就能守住最重要的基本盘——以可靠的产品或体验,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实现业务与品牌声誉的持续性双增长
“公司治理”侧,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判断需要由经济效益“单一判断”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重判断”,如此便会带来对公司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的重新审视,以及对社会可持续与公司可持续关系的再认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