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苏关系急转直下,走向彻底恶化。苏联在两国边境大量屯兵,1969 年 3 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我国取得最终胜利,然而苏联却更加仇视我国,甚至在我国新疆伏击了一个巡逻队,导致我方三十多人牺牲。
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我国情报机构获悉苏联极有可能使用核武器攻击我国主要城市和军事目标。毛主席发出 “要准备打仗” 的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纷纷投入到备战行动中。苏联此时虽提出谈判,时间定在当年 12 月 20 日,但我方根据情报发现苏军并未停止备战,反而企图先发制人。我国领导人推断,苏联的谈判或许只是幌子,因此我国始终保持高度戒备。
在此紧张时刻,插入一个历史案例。二战前夕,各国之间局势紧张,德国不断扩张势力,英法等国虽有所警惕,但未能充分做好战争准备。当战争突然爆发时,一些国家陷入被动局面。这一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在面对潜在的战争威胁时,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好充分准备。
时间来到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前夕,我国高层领导担忧苏联会在节日期间发难。林彪在视察北京西郊机场时指出,除必要飞机外,其余全部转移到外地。北京距离苏联蒙古空军基地仅几百公里,飞机一小时可达,导弹更是几分钟就能抵达。国庆期间,北方部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雷达全开监视敌方一举一动。天安门外直升机随时待命,守卫人员做好突发应对措施,确保在危险时刻,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们能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尽管国庆盛典平安度过,但在与苏联正式谈判前,我国战备工作从未松懈。我国军委推测,苏联若突袭,极有可能从中蒙边境攻击北京。毛主席担忧苏联使用原子弹或导弹攻击北京,下令中央领导人不能都聚集在北京。政治局会议迅速决定由周总理和汪东兴提出疏散方案并交由汪东兴实施。毛主席去往武汉,林彪前往苏州,邓小平、陈云去南昌,周总理和黄永胜留在北京主持工作。周总理亲自给北京卫戍司令吴忠打电话询问首都机场备战情况,反复叮嘱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苏联代表团抵达北京开始谈判,期间虽未发现异动,但谈判并不顺利,双方分歧巨大,持续九年都无实质性进展。不过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关系得到一定缓和,戒备状态逐渐解除。有人认为我国当时反应过度,然而,战争的爆发与否从来不是一开始就能确定的,而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的结果。在那个紧张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高度戒备和充分准备,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负责,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这种居安思危的态度,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