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告诉我们,善有善报。
可是人到一定的年纪,就犯困,为什么很多好心人,结局并不好呢?
慢慢就懂得了,有一种现象,叫“反噬”。
也就是说,一个人善良过头了,大概率会被“反咬一口”。
在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勾践身边的人,想尽办法为其翻盘。
当勾践翻身之后,曾经帮你忙的人,多数结局凄凉。
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好事做尽,家败人亡。”
做人终究要适度自私,善良和本事,不要在他人的身上,耗尽了。
01 帮人到底,福尽祸来。
越王勾践兵败,被困在会稽山。
勾践身边的谋臣文种说:“吴国的太宰伯嚭,喜欢美色金钱。不如送一些美女给他,让他说服夫差,退兵。”
勾践立马从宫里挑选美女和财宝,派人送给伯嚭。经过几番周折,夫差退兵了,同时约定了一个条件——勾践去吴国做奴仆。
作为战败者,勾践和夫人一起到吴国,住在石屋里,帮忙养马。
越国的大事小事,都由文种处理。
文种稳定朝政,收罗美女,木材,金银财宝等,源源不断地送到吴国,让吴王对勾践,网开一面。
在越国的苧萝山下,有一个美女叫西施,传说她的美貌,让河里的鱼,都不由自主地沉下去,不敢直视。
文种把西施调教一番,学会用美人计去迷惑人。西施很快到夫差身边,把夫差变成一个不求上进的人,对越国也开始友善。
熬过数年,加上西施的枕边风,勾践和夫人回到了越国。
勾践卧薪尝胆,训练军士。借着吴王去中原征讨的时机,把吴国灭了。
西施回到越国,勾践的夫人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说完,安排人把西施沉入湖底。这不印证了“沉鱼”吗?
文种管理越国多年,引发勾践的忌惮,赐了一把剑,让其自尽。
唐代诗人罗隐感叹:“家国兴亡自有时,时人何苦咎西施?”
人只有在自己落魄的时候,才想要遇到好心人,帮一把,就是给一顿饭,都行。
人也只在落魄的时候,对于帮忙的人,感激涕零。
人一旦翻身了,曾经的恩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那些帮忙的人,也没有了利用价值,随时可以舍去。
人一旦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忘记自己得到的过程,或许是假装遗忘。
因此,我们费尽全力帮助他人,往往会被“卸磨杀驴”——如驴子一样,给主人磨面,被主人骑着走。一旦驴子老了,或者主人不靠磨面生活了,驴子就送到屠宰场。
真的不要“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也千万不要劝人这样做。
从长远来看,一旦被帮助的人,比自己更加强大了,就随时可以反制你。你帮过的人,终究成为了你头顶悬着的一把剑。
02 帮人一程,各自安好。
勾践身边还有一个谋臣,叫范蠡。
勾践踌躇的时候,范蠡劝导:“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
文种迷茫的时候,范蠡劝导:“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还是早做打算。”
勾践打败吴国之后,范蠡马上乘船离开,去了齐国,成为了一个商人,自称陶朱公。
范蠡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书。其中有这样两句:择人而任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第一句话是说,要和人交朋友,一起合作,都是有阶段性的,不同时期,做出不同的判断,不要指望永恒。
第二句话是说,根据时代的潮流去经营,不要墨守成规。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诚然,我们帮助一个人,是一个阶段的好事,不是永恒的。
我们可以一辈子做好事,但是不要一辈子对同一个人做好事。
对父母,我们需要孝顺,但也是父母很老的时候,多一些陪伴。在父母五六十岁,身体健康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自由生活,不要什么都承担,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对儿女,我们需要负责到他们成年,而不是一直干涉他们的人生,小家庭。选择对儿女放手,这不是不爱,而是真爱。
尤其是儿女成家之后,他们就是另一家人了,你别每天都吃喝,更不要每天都帮他们做家务,给他们钱。
对兄弟,他们落魄的时候,帮一把,给一点钱。但是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工作,而不是一直借钱,一直住在你家享福。
对外人,见不得他们可怜,给他们路费回家,介绍一份工作,就足够了。以后会怎样,就少问。甚至弄丢了联系方式,也无所谓。
对同事,偶尔帮一把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搞清楚,工作的责任是谁的,要提示对方,做好本职。
不管你多强大,你都没有办法取代他人;不管你多善良,都不要耗尽善良,滋养一个懒惰,恶狠的小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只是有人在你身边,借着你的光,走了一程。下一个路口,就要分道扬镳了。
03 人一开始,对弱者做好事,是雪中送炭。
当弱者慢慢崛起的时候,你还去做好事,那就变成了“锦上添花”,没有什么意义了。
弱者变成了强者,或者变成了扶不上墙的烂泥,你还去帮他,就是“不自量力”,好心是没有好报的。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好话都别说透,更何况是好事呢?
常常,静静旁观,也是善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