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头条
便民信息
社区分享
同城信息
更多招聘/出租/二手分类信息>>
以下正文开始
洪天平著作《苔花集》(散文篇)
作者的话
《苔花集》散文篇
那年冬季,我写了一篇小文,并在《乡讯》上刊出,题目叫《故乡咏叹调》。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权且称之处女作,那时候我的人生旅程已经快要渡过“不惑”岁月,即将进入“天命”之年。
此后则多少有点欲罢不能。不敢说是厚积薄发,但岁月久了经事多了,自然会有许多感慨、许多回忆、许多思辨在脑海里发酵和沉淀,因此把它写出来的愿望就一日比一日迫切。
尽管自已学历不高,素养不深,功底不厚,写出来的文章显得青涩、粗糙,不能登大雅之堂是肯定的。文中的立论、观点和逻辑,难免有狭隘、偏颇之嫌,甚至出现谬误和悖论都未可知。但这毕竟多是我人生瞬间的某段记忆,是我生命过程的片刻感悟,可以说都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尽管自己已经写了二百多篇、几十万字的文章,而且自我感觉文风还算朴素真实,其中有五、六十篇曾经在《泉州文学》《泉州晚报》《海丝商报》《东南早报》和《瓷都德化》等县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过。但我始终诚惶诚恐,不觉得有多少成就感,更不敢有“诗成掷笔仰天笑”的浪漫,有的只是劳动后的一丝喜悦。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本就如海滩上的一粒沙子,捏在手里有点棱角,捧在手心有些亮光,放到沙滩就很难再找出它了,一个海浪打来,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似我这般位卑言微的文字小兵,心里应该有的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样的心态我一直保持得比较好。
我经常告诫自已,写作只是为了记忆过去,鞭策现在,告诉将来,也是一种自我释放的方式。倘若能得到一些理解和接纳,已经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了,对我也是难得的抚慰。所以我的初衷是:人为花蕊而我为叶子,人为大餐而我为小食,但求“共鸣”而不求“一鸣”。
本书分为“偶拾”、“怀旧”和“浪花”三个章节,多以散文的形式出现,既有生活的点滴偶得,又有一些人生的回望,还有对世俗的种种认可和扬弃。特别是篇中一些“自嘲”和“嘲讽”的写法,意在鞭挞谬误,针砭时弊,有时难免言辞辛辣,分寸过头。但文学是允许在生活之上虚构的,甚至可以杜撰。如果生活中确有类似的原型,一切只是巧合,不必对号入座。何况我也是善意的,作品需要,实属无奈。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运行的轨迹。我的作品力求与我的思想同步,已经糅进了我的情感元素,这样虽然内心充实却难免视野狭隘。但我宁可如此,与其争得许多虚伪的光环莫如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譬如书中偶有抒发困窘和消沉之处,我想这不全是坏事。适当的困惑和低沉,是在思索中积蓄能量,蛰伏养生的一种有效办法。像睡觉是为了明天的工作一样,像跳越沟坎之前要先后退一步甚至几步一样,像嚎哭是为了排解心中压郁一样,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积极意义。当然我承认,很多情况属于见仁见智,不能强加于人。我无意标新立异,但我确实努力让我的作品在与读者见面之时能不觉得似曾相识,以避拾人牙慧之嫌,这也许是性格使然。虽然明知可能有错,即使不能错得美丽,但愿能够错得真诚!
有一次和朋友进山踏青,当我正陶醉于森林大树、鸟语花香、险崖峭壁、飞瀑清泉时,突然脚下一个趔趄,低头一看是一片青苔。这里地势低洼,有一群不规则的石头静静地仰卧着,青苔就躺在这湿而不泛的角落里,悠闲从容,看似与世无争。然而当我弯腰细看时却惊愕地发现,紧贴地面,小如芝麻的青苔,居然也有茎有叶有花蕊有芳香,而我们却因为它的“不起眼”而把它“忽略不计”了。就在此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脚下一滑”莫不是寂寞的青苔在与我打招呼?于是我与我的同伴,默默把脚步移开,不忍践踏这“珍珠花神”,并一齐向着地面注目行礼,以示对青苔那“生命般的焕发、土地般的驻守”永恒神韵的敬仰!
从山上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林中之悟》,怀念那没有“名分”的青苔。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将来我的书就叫《苔花集》吧。
后来看到作家刘心武评《红楼梦》时,他把自已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关系比喻成苔花和牡丹,并引出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此一来,我便觉得自已连苔花都比不上了。可是任我如何冥思苦想,也找不到有什么能比苔花更小的了,况且我一直有一种默念,风物短长,岁月无痕,何不学那“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的本心风骨,生命不止,探索不息。所以本书还是斗胆取名《苔花集》,即使稚嫩一些,即使名不副实,但于我也是一种鼓励。
本书纰漏、瑕疵、谬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我当虚心接受,并于再版时加以修正。
洪天平著作《苔花集》(诗歌篇)
作者的话
《苔花集》诗歌篇
写作这本诗集有些偶然。之前我主要写点散文之类的,已经写了二百多篇四十多万字,其中有几十篇曾经在《泉州文学》《泉州晚报》《海丝商报》《东南早报》和《瓷都德化》等县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过,正准备出一本散文集子。至于诗歌,平时也偶尔写写,点滴有些积累。
新冠疫情期间呆在家里时间长,百无聊赖时陆续写几段顺口溜。因为我不懂韵律平仄,只是讲究个大概意思,不像正版诗歌,更谈不上是律诗。这个我自己知道,而且非常清楚。
因为水平的原因,我写不出高深的东西,多数是“白描”。但“论心不论迹”,表示一种态度就是了。人家是喜欢通俗,我是只能通俗,能博得大家会心一笑,够了。尽管可能有人不屑一顾,那也正常,而且理所当然。
后来又一次偶然,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洪启文先生,看了我写的几首有关气候的诗,说是还不错,并让我不妨把二十四节气全写出来。之后我又继续写了十二生肖以及家乡的七岩八院。
此后便有点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写过从儿时到现在,一些自认为值得一提的山川溪流和桥梁堤坝,虽然它们并无恢弘气势,而且可能微不足道,只是它们已经沉淀在我的感情世界里。再后来又写自己到过的由近及远的一些景点景区景物,记录它们,既是乐趣又是一种怀旧和记忆。
写着写着,我在想是否应该多写一些比较客观的人物和事物,尽量少写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和套话,少用那些晦涩深奥的华丽辞藻,当然还得是正能量的。于是便着手先写新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接着又写了五十七上将。
这其中我还不忘写一些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事,具体到大小农具和生产生活用品。比如犁耙水车簑衣斗笠扁担水缸等等,这些多为我儿时的印记,我怕不写出来会忘了,也许成为遗憾。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或许是出于朴素的感情因素,我还执意写了100多位英雄人物,或者叫正面人物。他们都是经过共和国确认并推崇的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比如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有的甚至早早就献出年轻的生命,如刘胡兰、董存瑞等。有的奋战在敌后甚至敌营心藏,如“龙潭三杰”胡底、钱壮飞和李克农等。周恩来曾经说过,没有“龙潭三杰”也许我们的历史要改写。如“抢渡大渡河”十七勇士,如“八女投江”,如“狼牙山五壮士”,特别是“刘老庄连”8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却只有17人留下姓名,所以在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队伍里,我们欣喜地看到重新组建的“刘老庄连”,这是对英雄的最大膜拜和缅怀!
写这些历史人物时,让我有幸恶补了好多综合的历史知识,并对他们无私无畏的崇高信仰深深折服。他们不光打仗时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而且个个多才多艺,让人不得不感慨非常岁月的“非常速成”。萧华的《长征组歌》,朱良才的《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皆是堪称烽火硝烟洗礼的杰作。战火纷飞中,我们的战士前赴后继,百炼成钢,相继出现许多“娃娃长官”,甚至十几二十岁的军团司令,这是多么壮怀激越的史诗啊!因此在写作时我尽量嵌进一些原始事件和典故,或者最高统帅的评价、批语等。也许初看时有陌生感,我还是觉得非常值得和难能可贵。
诗集中还有一定篇幅书写科技界的精英和勇士们。他们都是有着极高份量的科研翘楚,特别是毅然奔向新中国光明怀抱的海归科学家,如钱学森和钱三强等。还有数学泰斗如华罗庚和陈景润以及医学巨匠吴孟超,特别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归来和付出,便不可能有两弹一星的早日上天,便不可能有国之重器和牢不可破的国防,便不可能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便不可能保证十几亿人的衣食温饱。对他们不管如何肯定与讴歌,都不为过。
我还不忘写一下抗美援朝。这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伟大战争,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役,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还有“冰雕连”战士等等,无数英雄儿女战死异国他乡。正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我们年轻的共和国争取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和平时光。
我在萌生写作冲动时,常在百度等查阅有关资料。让我非常困惑和遗憾的是,当点击一些相当有份量的历史功勋人物时,常常答非所问或者干脆跳转到同名同姓的娱乐明星那里,让人啼笑皆非。不公啊!怎么可能这样?也许正是因此,更激发我对英雄们的敬仰,书写和歌颂他们犹觉得迫切。
这里我有必要说明的是,由于水平的原因决定我的诗作水准一定不高,仅是责任感和爱好使然。尤其是写战争年代的指挥员,他们年龄相当,履历相近,战例相仿,好多是并肩作战的,要把他们作为个例分别作一首诗,就几十个字,于我是有点难度。因为数量一多,我那点库存的知识水平就捉襟见肘了。
我的这本诗作从宽泛讲是自由诗,也可能更像“顺口溜”和“打油诗”,而且还有点蹩脚。其实“顺口溜”和“打油诗”要写好也不易,反正我是憋到脸红耳赤也整不出多少道道来。
所谓打油诗,是指内容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又不讲韵律的旧体诗。据说最早的写家是中唐时代的张打油,故而称之。他的《 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整篇没有一个“雪”字,却让人看到大雪纷飞的景观。另有南宋的福州状元郑性之曾写过一首自嘲味很浓的打油诗“一匹乌骓一支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还有鲁迅先生写的《 南京民谣 》,其讽刺味道更不一般:“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三分钟,各自想拳经。”可见“打油诗”也是颇受骚客文人青睐的。
诗作中还有不少篇幅是我的内心感慨,不成熟也不一定贴切,若是叫它“鸡汤”亦无不可,反正我没意见,因为倘若真是鸡汤,多少还是有点营养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谨在此深深揖躬!
洪天平专栏
洪天平,中共党员,泉州市第十二、十六届人大代表,南安市第十七届人大办公室工作委员会委员...
往期新闻推荐
金英网
微信 : wx.jnyng.com
直播:zb.jnyng.com
同城:tc.jnyng.com
联系电话
(内容中如有侵权作品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