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贤的《十二景山水册》是一套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他是“金陵八大家”之一,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并称“天下二半”。龚贤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他的山水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十二景山水册》是龚贤的代表作之一,由十二幅独立的山水画作组成,每幅作品都展现了不同的山水景观和季节气息。这些作品以水墨在纸上绘制而成,尺寸为11 7/8 x 24 3/4 英寸(约30.2 x 62.9厘米),现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龚贤在《十二景山水册》中运用了其独创的“积墨法”,通过层层叠加墨色,使画面呈现出深厚、浓郁的墨韵效果。这种技法使得墨色层次丰富多变,浓淡相宜,营造出一种雄浑苍润、沉郁深邃的艺术氛围。

龚贤的用笔皴法也各异,有繁密的皴点之处,也有劲勾数笔之处,略施皴染,尽显淡泊爽朗之气。他用点染当作皴笔,这样的笔尽其用,使画面疏密变化自然,画中黑白相互衬托,虚实相生。

龚贤在《十二景山水册》中非常注重构图,他利用平面构成分割了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又利用树丛的生长方向所形成的线、小屋与船只形成的点状元素、山石水岸所构成的大块面积的面组织画面关系,把自然物象转化为抽象的点、线、面加以组合,使画面丰富而富有节奏感。

他的山水画一般很“满”,但“满”而不塞,常常用云带、流水作为空白透气。从整个画面来说,很有气韵。这才是龚贤的笔、墨、丘壑浑然一体的韵,从而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画。

龚贤的《十二景山水册》不仅展现了山水之美,更蕴含了深厚的意境。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将每个月的山水特色和季节气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每一幅画面都仿佛是一首无声的诗,在墨色的交织中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轮回。

《十二景山水册》不仅是龚贤艺术生涯中的杰出代表之作,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珍贵遗产。它承载了龚贤的艺术理想和人生追求,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文化内涵。通过这套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龚贤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

龚贤的《十二景山水册》是一套集艺术价值、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以独特的技法、巧妙的构图和深远的意境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和敬仰。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瑰宝之一,《十二景山水册》将永远闪耀在中国绘画的星空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