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社保绿皮书”),该书以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为主题,由1个总报告、4个分报告、7个专题报告组成,对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的若干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从不同角度提出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社保绿皮书指出,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即健康需求。医疗保障与社会保障一样,具有保险、扶贫、收入再分配、平滑消费、刺激消费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社保绿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大基本医疗保险项目已覆盖超过13亿人,并多年保持95%的覆盖率水平。2021年,医疗保障待遇清单明确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构成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参保者形成了“三重”医保网。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超大规模人口的医保覆盖,其中全国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极大化解因病致贫风险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医保规范医疗行为、减轻就医费用负担的作用持续发挥。以罕见病为例,国家医保局自成立以来连续4年开展罕见病独家药品准入谈判,截至2022年11月,已有45种国内上市的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覆盖26种罕见病;其中19种通过谈判纳入,平均降价52.6%。
医疗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持续发挥。一方面,医疗救助领域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中央层面的补助主要流向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医疗救助方式明显优化、范围明显扩大、水平明显提升,兼顾资助参保和困难群众大额医疗,费用补偿从传统救助对象进一步向因病致贫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扩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走向按病种和按费用相结合,人均救助资金支出水平保持稳定增长。
医保制度中的社会力量逐渐壮大。新兴慈善捐赠和社会医疗救助模式发挥特殊作用。整体来看,医疗保障能力提升减轻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从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医保成为医疗服务的主要付费者,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1年最高峰时的60%左右降至2023年的27.3%,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则从2001年的24.1%上升到了2023年的46.0%。
1978-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构成,图表来源于《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24)》。
医保领域财政补贴持续扩大,发挥积极的再分配作用
财政补助是居民医保基金的主要筹资来源,既“补入口”又“补出口”。2012-2022年,居民医保人均实际筹资水平从312元增至960元,其中人均财政补助从244元增至620元,对居民医疗保险以较快的速度广泛覆盖起到了关键作用。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倾斜,体现了积极的再分配效应。
2012-2022年城乡居民医保实际人均筹资水平及其构成,图表来源于《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24)》。
医疗救助领域的财政补助向欠发达地区倾斜。2018年,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被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同样享受个人参保缴费的定额补助。从各地实践来看,对特困供养群体一般是全额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保家庭则以部分补贴为主。
医保稳经济保民生,助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难题
医疗保障为消除绝对贫困、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农村40%的家庭贫困户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医保部门通过定额或全额资助参保缴费,实行倾斜性的待遇给付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为有效处置和化解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重要保障。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对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基本医疗保险临时扩大医保目录、放宽适应症、加快对症药品和疫苗采购、“先救治、后结算”,加上医疗救助和财政托底,有效化解了人群筛查、检验和治疗费用风险。对因疫情停(减)工停(减)产的企事业单位,通过缓征、减征职工医保缴费等政策,减轻支出负担、助力生产经营。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措施从多方面缓解了重大突发疫情对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秩序的冲击。
栏目主编:樊江洪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来源:《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24)》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成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