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珍稀动物,保护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划定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捕猎,允许野生动物自由活动;再比如圈养,圈养在很多人眼中让很多野生动物丧失了野性,可是在人类协助之下,野生动物繁殖的成功率也更高,可以快速恢复某物种的数量,然后再结合野化放生等手段补充野生个体数量。
由于人口的增长,很多野生动物处于人类的压迫之下,有些是人类故意打压的,比如老虎狼等猛兽,避免它们盗食牲畜;有一部分是因为人类的扩张,人类需要发展,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森林、草场,这导致野兽的活动范围缩小。因此很多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现代的狼、老虎、熊猫等都成了濒危保护物种,可是这样物种多样性就降低了,于是又反过来保护动物。
我国有很多的濒危物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人口过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人类的生存权高于野生动物,人类要发展就必须占据更多的水源、森林、草地。可是在现代,野生动物也不能不保护,因为它们是自然生态的一环,物种的灭绝、濒危会导致自然的生物链受到影响,进而会造成更多的物种濒危灭绝或者数量过剩,现代的野猪就是这个趋势,因为保护野猪多地泛滥。
熊猫以往因为人类的扩张和欧美人侵略后的捕猎,数量急剧下降,成为了我国独特的保护物种,它们在别国难以生存,只有在我国活得最好。可是现代人们意识到了野兽的意义,于是又开始保护,熊猫也在保护的行列,我国采取了多种的方式,包括退耕还林更新熊猫的活动环境,也采取了更妥当的野化方式。如今,熊猫的野外数量超过1800,已经从濒危变成易危,虽然保护等级没有降低,可是熊猫的生存危机降低了很多。
在熊猫的保护中,我国采取了一种“母兽带崽”的野化放归模式,而这种模式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之前已经说过,保护野兽一方面需要通过人工繁育提高野生个体的数量,提高数量后一方面直接增加数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野外个体的基因多样性,更有利于物种的繁衍。可是起初的人工繁育、野化存在很大的缺陷,人没法代替野兽带崽的过程。
所谓的野性并不仅仅是让野兽获得捕猎的能力,还有其它很多方面,比如识别同类的领地、识别豹子等其它风险、识别危险的山岭沼泽地带等等,这些知识人类都不能直接灌输给野兽,只能在母兽带崽的过程中,由母亲经过朴素的生活经验将这些知识直接传递给后代。人类和野兽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人类通过大量的观察知道了一些,可是却无法替代野兽的地位,所以很多人工养殖的野兽野外生存能力堪忧。
在熊猫保护的方面,我们也建设了多个熊猫的保护基地,可是野生熊猫的数量一直难以恢复。人工养殖编订了严格的谱系,避免熊猫的近亲繁殖,然而野生数量还是难以恢复。人工圈养的部分目的就是帮助恢复野生个体的数量,可是人工野化训练效果比较差,纯人工野化训练放归的熊猫有死亡的案例,所以我们开展了更先进的“母兽带崽”的放归模式。
大体的做法是,捕捉野生的母兽,然后通过严谨的谱系,避免熊猫的近亲繁殖,为野生熊猫和圈养的个体配种。野生的母兽有野外生存的各种经验,在母兽下崽后转移到专门的野化训练场,人工用自己所熟知的方式帮助野化野兽,采用多种应激方式刺激熊猫的自我保护,而野兽也会将野外生存经验传授给后代。就这样我们第一次实现了熊猫的带崽野化,迄今为止我们一共成功放归了十多头熊猫。
这种方式巧妙的地方就在于人工繁育可以增加数量,和野外的个体配种又可以增加野兽的基因多样性。当某种生物数量少了之后,近亲繁殖是很难避免的,这也是物种灭绝的一个风险。而母兽带崽的模式可以让野生的母兽带着幼崽回归山林,哺乳动物母兽带崽这是常识,因此可以增加一批具有野外生存经验的亚成年、幼年野兽,生活经验足够,在野外生存就更加妥当。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那就是人工的野化训练放归,结果放归的熊猫闯入别的熊猫领地,因为相互争斗而受伤后掉落悬崖,然后死亡的悲剧。人不能完全替代母兽的作用,母兽带崽是一种合理的野花放归模式,也许在东北虎等物种的保护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东北虎的保护中,或许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模式,人工增加野兽的基因多样性,然后由母兽带崽,使幼崽彻底野化,而不是人类这种一知半解的野花模式。
东北虎目前的生存现状也比较惨,在我国境内活动的种群也有较高的近亲繁殖的风险,快速恢复野外种群的数量是相当要紧的,避免它们因为近亲繁殖而种群衰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