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沉默的父亲

原来也曾闪闪发光

这是个真实的上海故事。

三年前,我动员退休的邹老写作家传,他拒绝了,觉得父母参加革命又因出身不好而蒙冤,自己从一个内地小城市奋斗到上海的央企高管,人死如灯灭,安安静静走就好了。

去年初,他最心爱的外孙女提出要为他写部家传,他一下就来劲了,原因是「只要对小孩有用就好」。

事实上,绝大部分是他写的,只有个别篇章是外孙女写的。

包括书名题写,也是外孙女的作品。

最近他走了,我收到了他女儿的一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另一个「平等世界」里

邹老女儿在另一个城市工作,自从读大学后,跟父母就没在一起生活了。

甚至,因为父亲的严格管束和「唠叨」,父女偶有不快。这部家传去年编完后,因为工作太忙,女儿根本没看过。

今年10月份,外孙女去澳洲,准备给外公买件漂亮衣服,打通视频想问问他的意见,才知道邹老突发肺炎,进了急诊。

在回程候机时,外孙女看到母亲的朋友圈里有一段话:「父亲住院后,我才认真读了他的自传,惭愧,我原来并不知道,在我生活的另一个平行世界里,我爸身上居然发生了那么多事。」

看到妈妈这么说,外孙女觉得很感慨,开心地向同行的朋友分享「我妈终于看了」,一方面是欣喜,另一方面也带着惊讶。

她知道母亲与外公的关系没那么融洽,有很多事情,父女之间是不交流的,远不及她这个外孙女了解得多。

女儿之所以在陪护中读到这部家传,是因为邹老在住院时只向女儿交代了一件事:「把我的自传带到病房里,万一出不来,就让自传陪着我,就相当于一家人陪着我。」

这才让女儿第一次「看到」了这部家传。

这也正常,中年人正是打拼的时候,少有时间想到父母的需求。可能只有当父母故去,或者自己退休,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我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正如退休老人热衷于写家传、修族谱、盖祠堂那样。

好在邹老度过了第一次危机,回到普通病房,他很自豪地向护士长炫耀自己的书。

唉,人寿百年、纸寿千年,无论今人后人,人活这一世,最后真正能让人无憾的,还是留下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完整」的记录

这部家传,其实相当不完整。

邹老父母都是离休的老革命,但出身都不好。父亲是读过大学的地主,比一般地主「毒性」更强。

特殊年代,父母被下放,他成了「地主崽」。

但他从未放弃读书,在百货商店做营业员时,以一部《柜台前》的小诗,打动了另一位柜员的芳心。

这姑娘就是后来相伴他一生的妻子。

但姑娘的家庭成分更不好。她父亲是当地的大资本家,她是父亲的三姨太所生的小女儿,备受疼爱。他们工作的百货公司原本是他家的产业,公私合营后,他和女儿一起在这里做营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一开始对邹青年很友好,后来听说与女儿恋爱,马上疏远。可能是因为,他吃尽了成分的苦头,下一代不能「毒上加毒」。

但老人毕竟不便干涉,事实证明,邹青年是个好青年。

1978年恢复高考,他第一批考上了大学。毕业前姑娘到学校去探望,整个班级的同学骑自行车去车站接人,晃晃荡荡。

当然,这些都是我在家传里读到的。

毕业后,他分配到交通部上海研究机构,后来一路拼搏,成为央企高管。

更重要的是,他把三位姐姐全家全部带到上海工作定居,彻底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了解历史的都知道,跨省调动工作有多困难。至今,上海户口还是全国最难获取的。

像邹老这样出身地主或读书人家的孩子,一旦有机会,都不会差。再说,他又是那么聪明、上进,善于捕捉时代的机会。

想必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不为人道的艰辛,以及一些灰色操作,但他都不写。外孙女是名义上的作者,实际上准备中考,也没精力去追问。

我编这部家传时,老人就一个要求,书名只能叫「弹指一挥间」,并且由外孙女亲笔题写。

邹姑娘在病房里给我发微信说:「编得很棒,就是有点意犹未尽,其中有段历史轻描淡写。」

我说是的,这个责任在你。如果你稍关心下,可能就会留下更完整的家史。他是担心影响后人,所以选择隐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感谢」的外孙女

前几天,邹老最终还是走了。

在准备后事的那段时间,他女儿向我要书中一张照片做遗像,说最为清晰、可亲。

我说,这张照片原本质量并不高,是我人工PS+AI修复才做成这样的。

不幸的是,另一位多年前的传主九旬高龄去世,他儿子也向我要了我拍的那张封面照片做遗像。看他的朋友圈里,这部家传不断讲述着老人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看到殡仪馆有项服务,可以提交10幅照片生成视频播放,我说我们可以给你用整理过的书中图片,做一个完整的视频。

她觉得这还不够,又找了一堆照片发给我。

告别仪式上,精修的视频完整地回顾了邹老的一生,亲朋好友被视频打动,纷纷索要家传。

「特殊的时点,依然相信并深信文字的力量。」她说,「特别是对我爸这种平时不怎么爱聊天的人来说,家传对老年人来说是留下记忆,对后代是平行世界的另一种感知。」

「很感谢韩老师的家传团队,如果没有我爸留下的《弹指一挥间》,我对他很多过往都不了解,也不知道他曾经那么优秀。」她说,没想到老人只想帮外孙女完成一个心愿,无意间却成了一个家庭记忆的抢救性写作。

「那还是要感谢你女儿。没有她,老爷子是不肯动笔的。」我说。

我发现,邹姑娘的朋友圈里,置顶了那部视频版家传。

要走了所有的数字照片和书稿。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发现许多成功者,其祖辈要么是读书人、绅士,要么是企业家地主。

当然,也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过读书等方式逆天改命,从而实现阶层跃升。

举凡发达国家,学生入学先讲家传,次学国史,为的是真正认识自己。

人是意义的动物,讲述关于我们的世界、关系和自我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