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毛泽东“摆平”陈毅粟裕之争》、《西北野战军新式整军运动研究》、《新式整军运动中“解放战士”思想改造研究》、《军事家罗荣桓》
在解放战争中,从1947年战略反攻开始,解放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通过三大战役迅速消灭国民党主力,完成以少胜多的奇迹,值得一提的是野战军各部表现的也都很不错。
——二野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三野以弱胜强,打赢淮海战役;四野一战定鼎乾坤,打赢辽沈战役;而一野也以最少之兵力,捍卫中央、挫败胡宗南,收复大片西北领土。
不过在解放战争当中,我军虽然大体上是以锐不可当之势取得胜利,但在具体的战斗细节中依旧有惊险较量。而且要指挥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内部也有三大“内患”最容易被忽视,这曾在电影中从未提到过。
当时之所以能平稳解决,继而有解放军的战无不胜,其实始终都离不开毛主席的运筹帷幄,这是国民党高层根本不可能具备的能力,只是这些军事智慧的体现,很多时候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选人杜绝四野山头。
四野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再前面是东北民主联军),该野战军的成立,本身便是毛主席抽调各军区的精锐部队来到东北快速组建而成。
后来在精妙的运作下,从原先的十余万军队一直扩张到百万之众,成为四大野战军中的绝对底牌。也正是这支部队直接从北打到南,自东北一路南下来到海南,不夸张的说可谓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可这里有个问题,一般在部队快速壮大后,都会面临严重的山头主义隐患,四野难道没有吗?毋庸置疑是有的,毕竟无论是抽调精锐,还是扩张部队,都注定了四野的部队构造会比较复杂。
自抗日结束后,远赴东北的核心部队是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几个主力师六万余人,其次是新四军、陕甘宁边区、华北地区的党政军干部和警备部队。剩下的才是整合东北原有武装,比如原抗联势力、朝鲜义勇军等。
而兵员扩张期间,也会发展土匪、原伪军、伪满警察和地主武装等能争取的势力,这个兵力构造形成大兵团,统一指挥起来很难不说没有内患。
其实不单是部队构造上,就连军事主官上也有过巨大分歧——比如林总和陈光。
在抗日时期,陈光曾接替林总指挥115师,后来抗日结束后也来到东北。当时在与罗荣桓及老部队会合后,中共东北局决定在黑山、北镇一带设置第二道防线,由陈光负责指挥。
当时出于战略需要,把从山东带来的一部电台是交给陈光使用。后来林总带领东北民主联军指挥所撤退, 与国民党部队战斗一触即发。
当时战情危急,林总得知陈光处有一部大功率电台,连忙致电对方,调电台火速赶来,但陈光考虑到本部也有情况,没有电台无法联络指挥,于是回电:希望不要调走电台。
对此,林总则指责陈光:扣押电台,妨碍指挥作战。眼见事态严重,陈光于是着手上交电台,不过由于后来遭到国军袭击,陈光撤退仓促,没有办法上交。
林总后来也多次提及此事,怒骂对方抗命,就这样两人产生了不小的矛盾,而这件事也不过是当时山头的一个缩影。不过遇到这种内患,幸好一直有人在从中斡旋,此人便是毛主席选中的唯一一位政工元帅罗荣桓。
其实早在抗日时期,罗荣桓就受毛主席之命着手稳固山头,并且取得过很大效果。
时间回到1936年,日寇对中华大地虎视眈眈,山东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当时我党在山东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重建在山东根据地,我党先后派遣数位重要人物前往山东。其中包括黎玉、张经武,郭洪涛。
这三人能力都相当突出,在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豪绅和土匪兵痞林立的环境下,重新组建了山东省委,并且建立拥有2万余人的山东纵队。
之后中央又派遣了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115师主力也来到山东,负责在当地开辟根据地,和山东纵队共同抗击日军。
在初期,双方本来配合的还不错,但两个单位毕竟是平级,由于无法统一指挥,后来便滋生了形成矛盾,如此就形成了领导山东抗战的两个“山头”,对山东的未来抗战局势不利。
为解决内患,1943年毛主席思考良久,最终决定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山东军区,由罗荣桓对山东进行一元化领导,同时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
罗荣桓上任后,立刻开始各方整顿。其中包括精兵简政,解决主力部队地方化。然后又坚持任人唯贤,与新老干部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各区主要领导干部配备的名单。
在他的整顿下,整个山东抗战局面焕然一新,山东根据地的发展也相当迅速。不过三个月作战,罗荣桓就将几个战略区连成一片。
——到1945年7月,根据罗荣桓的报告:山东根据地就已经有了1700万人口,20万八路军正规部队游击队,50万民兵和700万普通人民自卫部队。
对此,毛主席曾高度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在取得山东的山头整顿的成功后,罗荣桓又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率领山东主力来到东北,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他本人也以政委的身份来到了林总的身边。
在之后的历史中,林总基本负责指挥战斗,而罗荣桓是负责政治后勤等多方面工作。
1946年,他参与讨论修改指导东北战争的纲领性文件《东北的形势与任务》,该文件对统一东北地区全党全军的思想指导起到历史性的重大作用。
1947年,罗荣桓还将“诉苦运动”发扬光大,并让这一运动在部队内大力推广。在他的引导下,东北各部指战员政治觉悟提升,士兵战斗意志高涨。
——最重要的是原本不团结、成分复杂的土匪、伪军等势力也都得到转变,成为思想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就这样,以罗荣桓的山东主力为圆心,四野快速扩张,并且始终得到制度规范。
而正是因为有罗荣桓坐镇管理部队,调节军事主官矛盾,大力进行政治教育工作,四野山头隐患才能一直被遏制。
而罗荣桓能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决定作用,都不得不提毛主席选人目光之毒辣。这个用人可谓恰到好处,盘活了一支向心力十足的四野大军。
第二,解决三野军事分歧。
三野的前身是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部队分别由粟裕和陈毅指挥作战。两支部队在二人的密切配合下,后来打赢了决定中原格局走向的“淮海战役”,可以说是双剑合璧,所向披靡。
然而,陈毅和粟裕以及他们的两支部队在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磨合期,早期也曾经出现过不少分歧——那是在1946年,国民党调30万大军向中原解放区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
彼时我军实力远不如国民党,而且各部队在对战场的认知方面也有一定局限,因此战场形势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针对国民党的大举入侵,陈毅对南线出击作战计划非常认可,因此他和他的部队坚定南下。而粟裕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部队应该留在苏中作战,不该南下。
粟裕的建议得到了华中局的邓子恢、张鼎丞等人的领导同志的赞同,他们联名写信给陈毅以及中央军委,表达意见。而陈毅并没有同意粟裕等人提出的建议,还是坚定执行南下作战计划。
针对陈毅和粟裕的不同观点,毛主席一如既往的沉稳,没有选择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建议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
粟裕的这番表现,毛主席都看在眼中,于是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所以后来发了一份电报给陈毅,建议: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
但当时的局势比较复杂,毛主席距离前线也比较远,因此陈毅根据情况还是决定继续执行“南线出击作战计划”。
客观来讲,陈毅南下作战初期确实打得比较顺利,三天激战消灭了敌人五千余人,阻止了国军对华北的进攻,但却在接下来的“泗县战役”中受到了重挫。
——当时因为下雨,再加上情报错误,以及敌人守军战斗力不弱,泗县作战虽重创敌军,但我军也付出了很大损失。
此战过后,山东野战军士气受到影响,再加上粟裕连战连捷,所以邓子恢、张鼎丞本人向毛主席写信,指出陈毅在军事指挥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换帅”。
虽然陈毅战后也主动写检讨承担所有责任,并认可了粟裕的正确选择,但邓子恢等人的这封信相当棘手,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分歧扩大,或许就没有后来齐心协力在淮海战役中叱咤风云的三野了。
但毛主席最后妥善的处理了此事,他特意给陈毅、张鼎丞、邓子恢和粟裕等人发电报指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给粟裕负责。
不得不说,毛主席这一招极为巧妙,他在同意邓子恢等人的建议,由粟裕指挥战斗的同时,也依旧保留了陈毅的领导职务,尊重了陈毅在部队中的地位。
于是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成立了三野的前身华东野战军,陈毅继续担任司令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
如此,当年的分歧就这样在无形中被毛主席用政治智慧化解了,此后粟裕和陈毅两人互补互助,将三野发展壮大,最终以少胜多,解放了南方大片土地。
第三,化解一野隐忧。
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由彭老总领导作战。当时西北野战军兵力最少,却压力重大。不仅战斗环境艰苦,还身兼保卫党中央的任务。
因此在面对胡宗南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时,彭老总可谓操碎了心。正如1947年西北晋绥分局的上报:动员壮丁的十之六、七,已经大大的影响到生产。
针对这一问题,1947年9月毛主席起草了《解放战争第2年的战略方针》,其中明确规定: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兵员补充自己,主要向敌军和国民党区域求补充,只有一部分向老解放区求补充。
这里得提一句,此前我军抓获俘虏后,一直秉持优待政策,多数将其放还。
如今毛主席调整俘虏政策,开始在继承优待俘虏的精髓的同时,完成对俘虏的教育和转化,以此来弥补解放区兵源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包括西北在内的全国各解放区,都开始大量吸收俘虏、补充军队。彭老总坚定地执行了毛主席的政策,在数次粉碎国民党进攻后,获得了大批数量可观的俘虏。
1947年3月至11月,西北野战军部队补入的俘虏有些已经超过80%,有些则为60%,平均在70%左右。如此一来,兵员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而且西北野战军规模也快速扩张,大大削弱了胡宗南的实力。然而军队快速扩张期间,一些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
一方面,部队里出现了“3合1班”的情况,也就是从国民党过来的战士,土改后参军的新战士,以及老八路,三者混在一起,彼此间有很深的隔阂,时有争吵。
另一方面,这些俘虏改造过来的战士,也存在成分不纯、组织不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等消极现象,给部队造成了负面影响。
根据彭老总的自述:“军队中的群众纪律很坏,牵牲口、拉夫、打人甚至有个别强奸者,普遍不爱惜公物与民物…以至于群众认为他们“除了不强奸妇女外,与胡宗南部队一样。”
彭老总眼里容不得沙子,从这番话可以看出西北野战军当时隐患很大。那么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毛主席再次出手了。此前毛主席便很关心各地俘虏处理及教育问题的经验,刚好他发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三纵队的“诉苦运动”,也就是上文罗荣桓使的招。
在得知该纵队通过“吐苦水、挖苦根、查忘本、下决心和复仇立功”等阶级教育,使得部队军政素质显著提高,一年时间就歼敌5万名,涌现英雄模范和人民功臣7213名。
毛主席十分重视这个创新,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大力宣传,认为“反内战诉苦大会”是一种很新颖的政治方式。
1947年9月,毛主席亲自审阅修改了《关于辽东军区第三纵队开展诉苦运动的经验报告》,然后批准全军参照执行。毛主席的这一文件,自然很快传到西北野战军和彭老总这。
这么大一件事,尤其是西北野战军内部俘虏占比巨大,正是因为有毛主席的点头,彭老总才敢迅速响应,继而进行大型整军运动,很快实现对国民党俘虏士兵的教育改造工作,而且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更多新招。
1948年3月,毛主席曾兴奋的表示:“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至此,后来的一野果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天下无敌”,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消灭了胡宗南主力,解放了庞大的西北疆域。
从以上能够看出,四野、三野、一野的成功,虽然是罗荣桓、粟裕、彭老总的贡献。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光辉战绩的背后也有一个人在默默支撑着他们,那便是毛主席。
毛主席对细节的掌控,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发光发热,甚至很多成功的策略背后都是得益于毛主席的高明指点。反观蒋介石所部虽然综合实力强劲,但各怀鬼胎、离心离德,最终被解放军赶到台湾。
只是遗憾的是,这些细节方面的作用,在过去的电影中受制于篇幅,而且不去进行具体对比的话,很难得到体现,于是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三大真相。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