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前仆后继的革命史,是生生不息的老百姓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史,有血有泪亦有感动。

我们今天能够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徜徉在幸福的海洋之中,并不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就具备了多少超越常人的能力或者付出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努力,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是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给我们铺就了一条生活的康庄大道!

然而,生活也好,历史也罢,它就是以舞台剧的形式徐徐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本来面目,有前台的角,也有幕后的人。我们通常都把更多的鲜花和掌声献给了前台的角,而忽视了一直在幕后默默无闻地付出的人。

历史是不能被遗忘的!英雄是不能被遗忘的!爱国爱民族的精气神是不能被遗忘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向所有的幕后英雄致以我们内心最纯真、最诚挚的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汉光事迹报道照片

去年3月,有一则采访报道震撼了人们的心弦。在《梅州日报》刊登的李国泰老先生的采访中,谢定文的女儿情绪十分激动,她动容对李国泰老先生说:

“爷爷无时无刻不想着找到组织,找到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来没有想过要出山自首,过上自由的生活。为了信仰,他愿意一直在台湾潜伏下去。”

她的言语之中充满着对爷爷的崇拜,也为爷爷未曾被遗忘而感到兴奋和欣慰。

那么她的爷爷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名叫谢汉光,是我党一个潜伏在台湾长达42年之久的优秀红色特工。少年立志出乡关,不成目的誓不还,谢汉光的故事犹如古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样悲壮,但庆幸的是,谢汉光最终还是回到了故土,只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古稀。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杳无音讯几十年的新婚妻子一直在苦等他回来,并为他开枝散叶,让他晚年能享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有志不在年高,道同即是良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汉光

谢汉光于1921年出生在广东省丰顺县采芝楼的一个农户家中,按照家族的命名规则,从天干地支上推算,他的族名就叫丙坤。

若非那个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代,或许谢汉光就会和绝大多数的农家子弟一样,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然后平静地在岁月中老去、在时光中安详……但是,上个世纪20年代,注定是一个“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时代,谢汉光顺应了时代的号召!

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顺县也是一方人杰地灵的沃土,与谭嗣同、陈三立、吴宝初并称为“岭南四公子”的丁惠康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地方的底蕴总是这样潜移默化地代代薪火相传,谢汉光从小就显得十分聪明伶俐。

可是那是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年代,社会动荡的漩涡下,很少有人能享受到岁月的静好,有人因此说“诺大个中国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可见在乱世之中,若能平静地享受着教育的滋补,那将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

谢汉光无疑是幸运的,他19岁的时候,成功考入了“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的森林系,成为了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大学生,也算是给整个家庭增添了荣光,并为9个弟弟妹妹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考上大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谢汉光的人生起点,但他的幸运并不止于此。他在大学时代还有幸能得到“中国气象学之父”竺可桢、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李四光这样的大师亲自传授学业,无形之中拓宽了他的思想宽度和深度。

于此同时,他还能结识到一些优秀的校友和同学,陈仲豪、梁铮卿和张伯哲都与他相交莫逆。与优秀的人为伍,是使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最佳途径,因为优秀的人总是在相互成就着,他们四人在一起总是探讨共产主义理论和救国救民的信仰,逐渐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日后,他们四人更是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哲

1942年,谢汉光顺利大学毕业后,先回到了老家,后接受同学的邀请到桂林的黔桂铁路柳州农场工作。是金子到哪里都能迅速发光,很快,谢汉光就凭借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当上了农场的主任。

完成了立业的谢汉光并没有忘记爱国,当时由于潮汕一带沦陷,不少共产党人都要躲避敌人抓捕、转移阵地,此时还不是我党的正式党员的谢汉光依然无畏无惧地收留了很多共产党人,并尽力协助他们逃出包围圈去寻找组织。

慢慢地,谢汉光所在的农场逐渐发展成了我党的一处秘密联络点,谢汉光也因此成为了更加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44年11月,桂林沦陷,谢汉光无奈之下只能逃难北上四川。逃难路上,所有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食不果腹、衣难蔽体都是可以想象的,谢汉光凭借惊人的毅力,依靠沿路乞讨才勉强活了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民照片

历经千辛万苦后,谢汉光终于到达四川了,举目无亲的他找到了他之前帮助过的我党人士。对方看到他形容枯槁的样子,悲伤难以自已。

后来通过党内同志的联系和协调,谢汉光后来成为了高县的一名教师,才算是在四川扎下了生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