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一支美国军事代表团来到徐州,他们此次到访的目的并非游览名胜古迹,而是为了访问三个中国村庄,探究一个曾让他们久久思考的问题......

这三个村庄,分别是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它们和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村庄毫无二致,但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历史中却有着璀璨的一笔。

几十年前,一支拥有80万兵力,装备有美国战机、坦克、大炮的军队曾在这一地区遭到惨败,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给世界各国军事专家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

要揭开这一历史之谜,就需要对中国的历史略有了解。

在中国历史上,淮河以北、黄河以南、东至黄海、西达陕西潼关的这一广大区域被称为中原。

这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陆路、水路交通便利。只要掌握了这片土地,就可以左右南北局势,掌控中国的腹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能给人一种压倒性的气势。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中原就是国家、社稷、王朝和政权的代名词。历史上无法控制中原的政权,无一例外地走向了衰落。

蒋介石尽管屡战屡败,但只要占住中原,就仍有希望扭转乾坤。因此,他把70%的兵力都部署到了长江以北。

对于蒋介石来说,任何地方都可以丢,唯独中原不能丢。

正因为如此,这片有着400多次战争历史的土地,在20世纪40年代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参战人数达到了140万。

双方的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都非常清楚:“得中原者得天下。”

1948年夏天,南京的蒋介石和西柏坡的毛泽东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中原大战筹划,希望能够把对手置于死地。

全面内战爆发的第二年,毛泽东受到《西游记》中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故事的启发,指挥刘邓、陈谢、陈粟三支大军先后进入中原,深入蒋军统治区的腹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路大军经过鏖战,成功实现了毛泽东预定的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敌人统治中心的战略目标。

然而,这三支大军面临着无后方作战的极大困难,人员和装备都损失不少,战斗力大幅下降。毛泽东一直在苦思冥想如何改变中原战局的策略。

毛泽东在山沟里考虑着南京城里的蒋介石,而南京城里的蒋介石也在日夜考虑着山沟里的毛泽东。

1948年夏,在南京召开的军事检讨会上,为了扼制我军的运动战,蒋介石将原本分散部署的198万正规军组成11个强大的进剿兵团和若干负责守备的绥靖区。

其中,7个精锐兵团驻扎在中原地区,。

这些兵团采用合成军编制,全部机械化装备,实现机动作战,以动打动,逼使我军做出决战的战略策略。

可以说,蒋介石开始“用毛泽东的方法来对付毛泽东”。

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毛泽东似乎退了一步。他说,蒋介石在中原组织了许多机动兵团,企图同解放军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们偏不急于同他决战,只要求华野、中野密切协同,歼敌约40个旅,等到条件成熟再做打算。

一位美国记者曾有趣地描述蒋介石和毛泽东:蒋介石像一根铁棍子,坚硬而又有些僵化,更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军人;

而毛泽东则像一根湖南湘竹,柔韧又有些飘逸,可以说是一位放荡不羁的诗人。

两人性格上的特点也反映到了军事指挥上,蒋介石用兵保守,战法单一;毛泽东则富于创造,多有巧思。

早在1948年1月,为了夺取中原作战的主动权,毛泽东曾想出一个奇策:

由常胜将军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十万人渡长江南进,深入蒋介石心腹地带作战,迫使敌人20至30个旅撤回长江以南,使中原我军在数量上占优势,将敌军分而歼之。

然而,两个月后,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却以个人的名义发出了一封使毛泽东大感意外的电报。

电报中,粟裕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理由是十万大军远征敌占区,总兵力至少损失一半,无法对敌形成大的威胁。

而如果以5万减员的代价在中原作战,至少可以歼敌3至5个整编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意志坚定,从不轻易改变决策。他电令陈毅、粟裕立即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来当面汇报。

心情紧张的粟裕在城南庄里并没有看到他所担心的情况。毛泽东打破了会见下级时从不出屋门的惯例,大步走出门外,握住粟裕的手摇了又摇。

从那天起,我军放弃了毛泽东“虎穴掏心”的计划,而采纳了粟裕“断其右臂”的战法。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毛泽东最赏识的将领往往是那些敢于向他“叫板”,提出不同意见的人。

粟裕不愿过江,必须用行动证明江北有大仗可打。他率部狂飙卷豫东,铁拳砸济南,4个月内歼敌23万。

济南城头硝烟未散,那封历史上很有名的电报已经摆上了毛泽东的案头:1948年9月24日,粟裕建议乘胜打淮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48年秋天,淮海战役的计划初具雏形,其目标是攻占淮阴、淮安和海州地区,并歼灭蒋军黄百韬兵团,战役名称由此而来。

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要求华野投入全部兵力,并要求中原野战军给予密切协同。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扼中原地区的南北要冲。

两千年前的汉末年间,刘邦和项羽在此之战,最终决定了天下一统。而1948年,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再次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之前十分自信。他的军事生涯中,先后进行过四次中原大战:北伐战争、蒋冯阎大战、中日台儿庄会战,均以胜利告终。

但他身上的包袱很重,注定让他处处受制。一方面,他希望以攻为守,放弃老套路的死守大城市策略;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过早放弃城市,会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导致美国放弃援助。

他在军事指挥问题上的摇摆不定,令不少蒋军将领备受其痛。 蒋介石办公室电话班班长王正元晚年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有一种朝令夕改的脾气。他下达命令后,很快又改变主意,等过一会儿再重新考虑,又直接打电话,导致在同一件事上,至少打给5个人。”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8年的淮海战役也将在这里展开。

然而,蒋介石在军事指挥问题上的摇摆不定,令不少蒋军将领备感不适。

为了倾全力与解放军作战,蒋介石将“华中剿总”与“徐州剿总”合并,并试图让比较能打仗的白崇禧出马统一指挥,但由于双方矛盾很深,白崇禧推脱不就。

最终,蒋介石只好仍让刘峙镇守徐州。

刘峙是蒋军二级陆军上将,出生于江西吉安,早年在黄埔军校担任战术教官,唯一的特长是对蒋介石处处紧跟。

他常说,我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他在指挥作战方面并不擅长,但在蒋介石的官场里,他却连连高升,被称为“福将”。

然而,蒋介石深知打仗不是儿戏,因此决定让杜聿明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部主任。

杜聿明是一个注重实际的将领,为了夺回中原战场的主动权,他一上任就拟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佯攻济宁,夺回济南,打通津浦路。

然而,这个计划并未实现,因为东北战局紧张,卫立煌拒不执行蒋介石的东进方针,蒋介石只好想起杜聿明。

1948年10月,蒋介石乘坐飞机经过徐州,让杜聿明和刘峙上飞机看他,一上飞机后就不让杜聿明回来。

这使得刘峙感到十分迷茫,数十万蒋军待在原地毫无动作,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

相比之下,我军方面则筹划了40多天,毛泽东与前线将领来往上百封电报,最终确定了作战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野出动35万人,以15万人围歼黄百韬兵团,20万人引诱邱清泉、李弥兵团,伺机围歼;中野则在邱李兵团离开徐州后,攻占蚌埠、宿县。

11月4日,华东野战军正式下达了发起淮海战役的攻击命令。然而,直到这一天,负责指挥东北作战的蒋介石已经累得吐血,才匆匆忙忙命令参谋总长顾祝同赶到徐州部署会战。

黄百韬、邱清泉、李弥等兵团司令面临撤守淮河和守卫徐州两个方案,认为敌前撤退已为时过晚,不如毅然决定死战。

最终,大家达成了退守备战,集中兵力于徐州一带实行攻势防御的方案。

此时,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已开始从山东、河南向前进攻,华野直逼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中野则瞄准了徐州刘峙集团的退路——宿县。

但是,毛泽东和将军们没有预料到按计划攻击的目标——黄百韬的第7兵团会迅速撤出新安镇,向徐州集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