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目前大概有4000座左右的雕塑。城市为什么需要雕塑?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到底想传达或者表达什么?

年末临近,今天下午,"大美术馆计划"之美育讲堂——"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第三讲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讲。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教授带来主题为《我塑雕塑 雕塑塑我》的精彩演讲,为人们一一厘清上述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塑营造生活,雕塑定义生活,雕塑激活生活",这是曾成钢对雕塑与社会的关系的精辟总结。曾成钢从事雕塑创作已有40余年,是雕塑艺术界的领先人物,他曾"乘风破浪"去学美术,想把世界画在纸上;他29岁创作的《鉴湖三杰》一鸣惊人,夺得全国美展金奖;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收藏……在本场讲座上,曾成钢带领观众走进雕塑艺术的世界,解答了"什么是雕塑?""为什么需要雕塑?""未来的雕塑是什么?"等关键议题。

曾成钢在学术上主张立足中国,关注传统雕塑,积极吸收其养料,在创作实践中构建中国的雕塑形式语言体系。此次讲座和他的研究方向密不可分,即把中国古典雕塑的特性、西方古典雕塑的优长,以及西方现代雕塑的经验更好地融汇起来,讲座围绕构建中国艺术精神与东方审美体系的雕塑语言展开,他从个人的艺术立志、出道、蜕变、悟道,到雕塑与社会的关系,再到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成钢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创作经验,结合自己的作品《鉴湖三杰》《精灵系列》《梁山好汉系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等,分享了他的创作思考。从浙江美院的学习训练,到留学欧洲周游列国归来,曾成钢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归纳起来就六个字:传承、转化、创造。"曾成钢以两条路径实现雕塑的"传承—转化—创造",一是走向公共空间,二是解决意识上的问题。

曾成钢特别提到,雕塑最大的价值在于户外。这是雕塑这门艺术独特的特质所在,也是古今中外雕塑家的一种共识。从菲狄亚斯到米开朗基罗、从罗丹到亨利·摩尔、从安东尼·葛姆雷到卡普尔,他们都是在户外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可以这么说,一个很好的雕塑家,如果没有做过很好的户外雕塑,可能还不是一个真正概念的雕塑家。"一个真正概念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必须收到阳光和天地间的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语境从根本上决定了雕塑的形态与样式。雕塑与国家形象互为表征,互相塑造。可以说,雕塑史就是社会发展史。"曾成钢提出,雕塑的价值在于其创造性、价值感、永恒性和空间感,能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和价值输出。

近年来,曾成钢积极推进雕塑公园的建设,认为它们既解决了城市环境的美化问题,也解决了城市雕塑发展的困境,从另一条途径建构了城市性格。"中国的雕塑家们在今天的时代没有缺席。我们做出的努力,给世界做出有力的回答。"曾成钢说。在他看来,雕塑公园结束了过去空泛的、高调的雕塑,而将一些有学术价值与个人风格的艺术样式,丰富地植入城市空间,激活城市。雕塑营造生活、定义生活、激活生活。这正是雕塑今天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讲座现场,观众们或凝神倾听,或低头记录,每个人都在这场讲座中收获满满。一位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曾教授的讲座让我对中国传统雕塑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讲解得非常透彻,让我感受到了雕塑艺术的无限可能。"另一位观众则表示自己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一直非常热爱艺术,"今天能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讲座,让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更上一层楼。曾教授的见解深刻,他将深奥的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值得一提的是,本场讲座还通过中华艺术宫视频号和抖音全程直播,为不能来现场的观众提供线上观看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艺术大家说"是为进一步深化落实上海"大美术馆计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群众打造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大课堂,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办,第一季曾邀请冯远、许江等艺术大家分别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畅谈艺术话题,社会反响热烈。

本次讲座延续"中华艺术大家说"系列活动的高品质和专业学术水准,展现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坚定步伐,也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共绘社会大美育的"清明上河图"和大美术馆计划的"千里江山图"。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继续发挥国有美术航母的力量,践行‘人民美术馆’理念,实现社会大美育的高标杆、高覆盖和高触达,为观众提供持久的艺术滋养。"

作者:范昕

文:范昕 图:活动现场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