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刘志坤

随着出生人口骤减,老龄化骤增,如何解决“一老一小”难题?

打造“老幼共托”模式这一年来,济宁一家幼儿园负责人于波表示,之前只是感觉养老这个赛道好,但没有明确的方向,经过一年时间摸索,我们逐渐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访者供图

2024年4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曾报道《孩子少三分之一,11所幼儿园关了3所,一家民办园转型样本调查》。自2003年起,于波夫妻连续开了11所幼儿园。2023年,由于生源减少,他们关停3所幼儿园,决定“试水”养老行业。今年5月,正式开始“老幼一体化”试运营。

于波的处境是当下幼儿园运营困境的缩影。来自教育部的统计,2022年,我国幼儿园数量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2023年,幼儿园数量进一步下降到27.44万所。这相当于在2023年,全国平均每天有40家幼儿园倒闭。

这一年来,转型情况如何?于波介绍,起初,他们将幼儿园闲置的教室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但是这面临交叉管理的障碍。所以,他们在社区打造“一老一小”服务中心,一方面服务孩子,另一方面服务老人,并且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这只是当下大量幼儿园转型的冰山一角。除了济宁,济南、金华、深圳、太远等多地的幼儿园也在转型。在实践中,经营者各出奇招,研学、托幼、售卖线上课程、AI自习室、社区养老、老年大学,有的甚至做起外卖、社区团购等。

其中,更具突破性的“幼转老”“老幼共托”实践,展现出幼儿园应对危机的创新能力。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老幼共托”相关企业36.2万余家。其中,2023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9.2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20.3%。

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于波认为,转型是势在必行,如果等,肯定是不行的。至于转型做什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

当下,幼儿园转型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于波看来,“第一,要在幼儿园内部实现‘一老一小’的服务,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二,人员转化难度大,很多幼师转型养老服务的心态是抵触的。”

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于波表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路径,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想把这“一老一小”的模式,复制到其他社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将幼儿园转型为养老院,或者推进“老幼共养”,一方面可以解决幼儿园教职工的继续就业问题,部分符合条件、愿意留下来开展养老服务的教职工,可以在养老院继续就业,服务对象从幼儿变为老人。少数幼儿园可采取既招幼儿,又办养老院的方式,让幼儿、老人共享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可发挥幼儿园的场地优势和师资优势,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多元的养老服务,包括老人可在“幼儿园”上老年大学、进行短期或中长期托养等。

熊丙奇说,鉴于举办幼儿园和养老院属于不同性质的业务,而且幼儿园的主管部门与养老院的主管部门也不同,前者是教育部门,后者是民政部门,因此,幼儿园要转型养老院,需要申请登记为养老机构,取得合法的资质。如开展“老幼共养”,则既需要有学前教育资质,又需要有养老服务资质。这就要求地方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统筹推进此项工作,为幼儿园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包括一定的经费扶持,清除“幼转老”“老幼共养”的障碍。

业内人士的分析,“幼转老”“老幼共托”是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教育和养老领域的积极探索。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合理规划、精心实施,有望成为解决学前教育资源过剩和养老资源紧张问题的双赢之策,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