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家路上,五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文 | 陆春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ONIGHT

夜读

上海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

我是上海金山亭林人,1963年参军去了大西北,在兰州军区空军通信团当报务员。从1967年第一次回家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回顾这50多年回家路上看到的变化,见证了祖国的不断发展,体验了上海的日渐繁荣。

1966年我在部队提干后,第二年领导就安排我探亲休假。我买了火车票从驻地出发,开始了回家的征程。那时候没有高铁,又正赶上红卫兵大串联,火车误点是常事,更艰苦的是两天两夜的旅途没有供应一餐饭,没有喝到一杯水。终于熬到了上海北站,下火车后赶紧买了点吃喝。然后换乘了两次电车来到徐家汇,再乘徐闵线来到闵行,在一个叫“西渡”的地方乘坐轮渡过黄浦江,最后换乘闵朱线来到亭林。

在郊区乘车需要长时间等候。有时候因为人多,这一班车挤不上去只好再等下一班。所以我从早晨下火车,一直折腾到傍晚才到家,路途的辛苦劳累可想而知。

1977年,位于上海五角场的空军政治学院恢复办学,我有幸被学校选中担任教员,于是把我从大西北调到了大上海。从此,回家就很经常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要回家看看。

那时候黄浦江上第一座大桥刚刚建成,这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专门为金山新建的一个化工厂修建的。化工厂投产后,每年有几百万吨石油要源源不断地运入厂内,产品也要通过这条通道运出来。这座大桥起初叫黄浦江大桥,后来改名车亭大桥,现在又改为松浦大桥。有了这座大桥,我回家的路程就缩短了不少,也方便了许多。我也曾经试着骑自行车回过两次家,骑着车一路上欣赏沿途风光,尤其是上了大桥,推着车子观赏大桥的雄姿别有一番味道。

1994年前后,上海有了第一条地铁,一号线。回家乘坐地铁就成了我的首选。从五角场“打的”到新闸路乘坐地铁一号线至锦江乐园,就可以换乘郊区专线公交车直接到亭林,觉得方便多了。地铁的好处是不会堵车,比较准时,而且不用长时间等候,随到随乘。

2005年,我从军校教学岗位上退休,回家也更加随意了。

2010年,随着10号线建成通车,更加方便了我回家的行程,我们小区门口就是10号线的五角场站。现在坐公共交通工具回家也就一个多小时,非常便捷。

如今,黄浦江上已经建了13座大桥,再加上18条越江隧道,浦东和浦西、浦南和浦北已经融合为一体。回家没有了以往那种辛苦劳累的感觉,反而觉得是一种休闲和放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子、儿媳都买了轿车作为上班的代步工具,所以我回金山老家的时候,常常由他们驾车送回去。

从五角场出发,上了高架,向北望去,原本有许多农田的五角场地区,已经被合生汇、百联又一城、万达等商务大楼和标志性建筑——彩蛋所覆盖;朝南眺望,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尽收眼底。

一路上到处是高楼大厦,高架路在楼宇之间穿来绕去。到了莘庄立交桥,远远望去,像一条“八爪鱼”一样迎接着人们,上了立交桥面,就像进了迷宫,一辆辆汽车在里边转来转去。高速公路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多条省道、国道可供选择,还可根据导航提示避开拥堵路段,选择通畅线路。

回家路,管窥上海建设的突飞猛进,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陆春炎

编辑:顾金华

诵读:王丹彤

视觉/封面:邱丽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