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中场的决定
二十年前,一个盛夏的夜晚,我骑着自行车从海淀的大学校园出发,骑到了东三环的出租屋,自此开始了我在国贸地区的职业生涯。
北方的夏天,太阳下山后暑气就会散去。我二十来岁,精力充沛、兴致高昂,骑行穿过全城也不觉得累。
二十年后,我重新定居在海淀。
目前先生在大学教书,女儿在对面的小学念书。放学时,她走天桥、过马路,走进大学校园,在爸爸上课的教室最后一排坐下来,等待爸爸下课回家。
我常年高频出差。我先生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父兼母职,十分辛苦,但是对我从无怨言。我想象中的岁月静好,也不能比现在更好。
生活压力自然是有的,但是我们俩一直互相鼓励:我们勤奋、我们相爱,用《好东西》里的台词来说,“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日后的生活大抵也不会太差。
所以,2024年离职出国的这个决定,确实有点突然。
夏天的时候,我有几周在静静思考,问自己未来还想要什么。我并没有在海外长期工作过,世界那么大,我觉得不应该因为年龄,限制自己的探索。
海外的猎头姐姐说,对中国这类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供给更加旺盛。:)要等等看机会。
一个多月后,非常幸运地,我等到了。
先生支持。因为他明白其中理性的考虑,例如希望去到增长更快的市场,希望孩子有些多元的经历;更因为他明白那个感性的我,支持人到中年依然好奇的状态。
我爸爸妈妈只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先生支持吗。他们这么问时,我心想,“我爹妈三观好正啊。家庭非常重要,在这个前提下,你的人生随你吧”。
所以,四十六岁,我要再次出发了。
02 四次离开的故事
我不断离开,又似乎从未离开。
第一次,年轻时候的“间隔年”,我去了公益行业。
上海小康家庭长大,毕业后在外企当白领,我那时候是不知人间疾苦的“五环内人群”。
麦肯锡有个“周五回家”的传统,奔波各地的同事们尽量回到办公室相聚。有一次,“周五回家”时,公司邀请了公益机构来做分享。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公益”是一个行业,有那么多重大的问题,有那么多人在全职投入。
间隔年后,我回到公司;五月,公司又把我派到了汶川。从此,我虽然没有全职做公益,也再没有停止过参与。这个平行宇宙,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变得立体。
第二次离开,赴美留学。自己申请学校,公司支付学费,这也是麦肯锡的传统。
申请那年,我状态非常不好。刚刚离异,诊断为抑郁倾向。留学也是想换个环境,振作起来。
几十个麦肯锡的兄弟姐妹们,以无与伦比的热情投入到“帮助Autumn成功”的工程中。哈佛毕业的闺蜜直接住到我家,买菜做饭,管理我备考、选校、申请的全过程。美籍前同事说,“I will hand hold you to the finish line”,一字一句地改英文。每个学校,我都有校友指点、写推荐信。
后来的两年多,我和陈老师注册结婚、去南极洲徒步露营、在黑人贫困社区修房子学会了刷墙、拿到领导力奖学金……我爬出了泥坑。
第三次离开,去往互联网行业。
我在哺乳期时,公司照顾妈妈,让我做不用出差的内部研究型项目。这依然是麦肯锡传统,那个项目上有2个怀孕妈妈,2个哺乳妈妈。
课题是研究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有机会采访了130个从业者。前沿的创新太激动人心了,项目结束以后,我立刻开始找工作。
在互联网行业的五年,经历了亚马逊和两家创业公司,我的认知发生了两个变化。
一方面,我不再那么年龄焦虑。
当年离开时,也有声音说,“36岁太老了,尤其是女性,尤其对于互联网行业”。
实际上,大部分工作并不要求顶级的脑力和体力,毕竟咱们不是去参加奥运会,而是要求好奇心、负责任、积极思考等品质,并且能用这样的品质调动自己的能量。
另一方面,我变得谦卑。
我时常想,如果我只去了第一家创业公司(在纽交所上市),我可能是一个多么傲慢的人啊。尽管知道有时代红利、有幸运成分,我难免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
实际上,当时有大股东在背后操盘,而我意识不到那些“偶尔”的干预(例如产品的大方向、融资上市的节奏、关键岗位人选的把控等等),是多么关键。
在第二家自己联创的公司,行业红利过去,我们没有挺过去。
最难以忍受的是“辜负”。辜负投资的股东、辜负为你跳槽而来的团队、辜负给创业公司机会的客户,其中好些是麦肯锡校友。煎熬的程度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也不夸张。
自那以后,我才开始有真正的敬畏之心。就像大法官罗伯茨的演讲,“我祝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你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明白你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而他人的失败也不是命中注定。”
经历挫折以后的同理心、耐挫力,互联网实操落地的经验,再加上科班出身的技巧,刚好是咨询行业需要的。浪荡五载,我回家了。
一晃又是五年,我就要第四次离开。我知道自己在麦府并非没有遗憾,但是,是这里的人们一次次引领我看到不同的世界,一次次支持我度过人生的关口。
03 人生转折的碎片时光
两个阶段之间,总会有一段美好的“碎片时光”,带着眷恋又憧憬的心情,度过最后一段日子。
记得拿到MBA offer以后,最后一个项目,我特意从北京搬回上海。租了一个梧桐区的屋子,重新体会一下我长大的城市。
屋里有一扇朝东的窗子,每天阳光洒在我脸上醒来,和童年时冬天的湿冷印象很不一样。我最喜欢周末早起,去丰裕生煎买一个甜的蟹壳黄吃,洒满芝麻,有脆脆的饼壳、淡淡的甜味。
MBA毕业典礼以后,我特意在费城留了10天,每天在栗子树街和胡桃树街的绿荫里逛逛,在当地中国人的邮件群里卖东西,自行车、家具、绿植、登山装备……
有个爸爸带着电钻上门,三下五除二就利落地拆掉了我的床,打包得板板正正,让我见识了移民的动手能力。
2024年的冬天,我的收尾工作持续到了最后一周。在公司给我安排的farewell party中间,还出去开了一小时客户会议。
有个姐姐跟我说,“Promise me,你两份工作之间一定要充分休息”。但是,我很快接受了“我是谁”。我就是喜欢工作,喜欢把褶皱熨平。撰写最后一份项目建议书,最后一份董事会汇报,就是我的告别纪念。
跨国搬家的琐事,也是无穷无尽,把时间割得碎碎的。写了28个TO-DO,办签证、找房子、体检、迁出集体户口……个个都是一项小小的工程。
小红书帮了大忙,什么流程都有人讲明白,真好。用虎皮妈的说法,“不着急、不偷懒”,也就慢慢地办完了。
即使如此,我总归比平时空闲不少。我买哑铃的时候,先生笑我“差生文具多”。我认真运动了两个月,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最满足的是,作为一个常年出差的妈妈,我近距离观察了一下女儿的生活。
以前,我总是担心先生过于严格。我觉得被严格要求的女孩,长大后容易在职场和婚姻中被人PUA。
回家一阵子以后,我跟先生宣布了一个重大观察,“我发现,我女儿在你面前不是缺乏安全感,她恰恰是安全感太强了,才特别肆无忌惮,俗称宠坏了”。我先生有种“沉冤昭雪”的如释重负。
碎片时光总要谢幕,下周我就要飞往热带了。而回首2024年,我有点惊讶的发现,似乎我的“配得感”变强了。
我从来有点“insecure overachiever”,觉得自己还不够聪明、从容、高效……
而这一次,当我被朋友们依依地告别,当我被家人无条件地支持,当客户听说我辞职后立刻订机票来北京……我深深感恩自己被尊重、被爱护,却没有感到难以承受的惶恐。
所有收到的暖意,如果觉得不安,就继续pay it forward。世界一次次给我机会向更远的远方去,一定是因为我值得。
是记。
关于我,十一岁女孩的妈妈,快要离职的咨询顾问。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已出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