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中华大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75年披荆斩棘,75年砥砺奋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汇聚起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创造了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丰碑。
自1953年承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来,中建一局始终怀揣着光荣与梦想,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不懈的奋斗在时代篇章中留下辉煌的印记,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多年来,中建一局更是不负“一”的盛名,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行业内屡创先河:率先尝试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的建筑企业;承建了刷新15项中国和世界纪录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仅用四年时间建成大庆炼油厂,结束了中国人依赖进口石油的历史;承建了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中国第一座大型国际体育场馆——水立方。中建一局不仅在国内建筑领域屡创佳绩,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建筑的雄厚实力和独特风采。
科技创新新浪潮:中建一局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推动城市建设?
多个第一的背后,源于中建一局坚持科技创新,不断追赶创新浪潮。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应用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CSCEC-HC-5及高精度算法,便是由中建一局自主研发,它实现了600米超高层建筑平面2毫米/高程4毫米的测控精度。
据悉,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测量精度高、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高,并且内嵌自主算法,即便面对上千米的超高建筑,精度也可达十五万分之一,解决了超高层建筑卫星定位测量基线距离短、基准点与测量点高差大的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设备已成功入选2024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和住建部北斗系统典型应用案例,真正意义上叩响了“千米级”建筑的大门。
除此之外,中建一局自主研发的星璇智能劳动力管理系统,运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攻克了室内通讯与定位难题,在全国30余城市、500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BIM+MR”、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用于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工程建造,创造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的首个成功案例……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中建一局在建设城市的同时,还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将科技创新延伸到低碳绿色发展中。
据悉,中建一局自主研发的碳数据监测管理平台,可对建筑原材、施工建造和建筑运维三方面的碳排放进行统计和实时监测,从而实现建筑行业从原材运输到后期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管理,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升级与“双碳”目标实现。
城市更新新动力:中建一局如何助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2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要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在这一背景下,中建一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围绕建筑施工作业现场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出了一系列智慧先进的解决方案,形成了预制混凝土结构箱式房屋建造技术、既有建筑综合安全评估技术、100%国产自主可控的“中建链”区块链管理平台等新技术。
据介绍,中建一局自主研发的混凝土结构箱式房屋建造技术,通过在构件制造工厂预先生产梁、墙板、楼板、箱体结构等“零部件”,再运送到工地现场进行拼装。该技术具有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加工、一体化装修等优势,现场组装可通过吊装、焊接等干式连接方式完成,不受冬季低温等恶劣作业环境的制约,真正实现了“搭积木”施工,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为了支持这一完整的建设“流水线”,中建一局投资组建了国内首家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中建(天津)工业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从创新研发、咨询设计、加工生产、装配施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
中建一局通过自主研发,以设计-建造-运营的全产业链装配式建造服务模式,为人民提供“好房子”建设解决方案,助力人民实现“安居乐业”梦。
面临升级的公共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数量增多,房屋体检需求量的增加也驱动建筑行业在检测和建筑技术上寻求突破。对此,中建一局创新打造了“箱包式微缩实验室”系列产品技术,为房屋体检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中建一局研发的多种建筑检测技术优化了需要送进实验室检测的传统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得以在施工现场解决,并且其中包含的每种技术都具有独特作用,几乎覆盖建筑流程的全产业链。
未来,中建一局将持续积极探索并努力服务国内城市发展,致力打造具有中建一局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方案,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供更多的建筑央企新作为。
文:王玮 制版:陈欣 邓诗君 黄永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