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8届NeurIPS 2024大会上,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情感计算研究组创办人兼主任Rosalind Picard教授的一次演讲,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她在演讲中提到一位“因学术造假被开除的中国学生”,并引用该学生的辩解:“我这样做是为了让论文结果看起来更好。我的学校从没有人教过我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
一名中国女学生当场质问Picard教授,为何她在所有幻灯片中,只有这一张特别标注了学生的国籍?Picard教授解释称,幻灯片上的文字并非她本人的观点,她只是引用了那名被开除中国学生的说法。“这或许只是个特例。我认识的大部分中国人都很诚实正直。”
但为时已晚。Picard教授的发言连同幻灯片内容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Picard教授本人也为自己歧视中国学生而发表了道歉声明!
但是,也有网友挖出,这位“被开除的中国学生”,竟是一名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得主,而她的学术造假行为,不仅让她被MIT开除,还让整个中国留学生群体深陷信任危机。
从学术“高产”到学术造假
据爆料,这名女生在MIT实验室内,用虚构访谈对象和伪造数据的方法,在短短一年内发表了近10篇论文,堪称“高产”。她的异常表现引起导师怀疑,最终经过调查,发现她的论文中存在大规模数据造假问题,几篇文章被撤稿,她本人也被MIT全校通报并开除。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MIT调查委员会的问询中,严同学试图推卸责任,称自己本科阶段一直以这种方式收集数据,从未出现问题。她的言论直接让MIT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产生质疑,甚至导致浙江大学的国际声誉受损。会影响以后学弟学妹们的留学难度。
竺可桢奖学金的尴尬
作为浙江大学的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每年仅授予那些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学生。然而,这位因造假被开除的女生,竟然是竺可桢奖的获得者之一。这样的“殊荣”,不仅让她自己声名狼藉,更让浙大的评奖标准和信誉蒙上阴影。
学术造假:毁掉的不只是个人
论文造假不仅是对学术精神的亵渎,更可能让整个教育体系和群体蒙羞。对于顶尖大学而言,诚信是评判申请者的首要标准。个人的失信行为,会让整个群体的信誉遭到质疑,而这,正是所有中国留学生最不愿面对的事情。
从根源看问题:教育何以为本?
这场风波背后,是中国教育体系亟待反思的问题。从小到大,许多学生习惯了追求分数和结果,却忽视了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学校对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对成果导向的过度追求,是否正在培养更多“只看结果、不择手段”的学生?
反思与警醒:诚信才是学术的底线
每一位学者都应牢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诚信的处事原则,是学术的灵魂,也是个人的底线。论文造假或许能带来一时的虚名,但终将让人自食其果。这场风波,无论是对中国留学生,还是对国内教育体系,都是一次深刻的警醒。
当个人的错误行为上升为群体标签时,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教育、家庭共同的失职。希望这起事件能够唤醒更多学生和家长对“诚信教育”的重视,也让全球看到一个更加真实、负责任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