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何为春秋,何为战国。春秋的得名,是因为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呢?则是取之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故得名春秋与战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我们初中乃至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就有对春秋和战国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春秋以“称霸”为主,而战国则是以“兼并”为主。其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以及战争性质皆有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那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是什么时间段呢?一是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亡智氏(智伯),还有一说也是指韩赵魏,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不管怎么说,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应该就是晋国灭亡的这一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家分晋

首先,在春秋时期早中期,虽然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但是其性质还是属于周王分封的奴隶制诸侯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只能说是分封国。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对内统治民众,都是讲究周礼,尊重周王,注重祭祀和宗姓氏族。其社会结构还是宗法封建也就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形式还是没有脱离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如铁质的农具和耕牛春秋末期才出现,生产力水平受到限制。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井田制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宗法封建(亦是氏族封建)形式的国家体系。

如我们津津乐道的春秋五霸,《史记》上记载的五霸分别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也有其他史料亦有不同的记载,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 阖闾,越王勾践。不管怎么样齐桓、晋文还有楚庄这三位都是史书公认的春秋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我们来看下春秋首霸的齐桓公,齐桓公为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代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就是封神榜中协助周文、武二王伐纣灭商的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齐国地理环境优越,大概在今天山东北部地区,靠近渤海,有鱼盐之利,经济富裕,为列国之首。

在未成为齐国国君之前,由于齐襄公的乱政,齐国国内混乱,齐国众公子都纷纷逃往他国避难(春秋时期经常有的现象,自己国家内乱,国君的儿子们都会选择去往他国避难,除了齐桓公,还有晋文公也出逃过他国),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联合大臣连称、管至父发动宫廷政变,弑杀齐襄公,自立为齐国国君。(这里需要说下哈,公孙无知也是齐国宗室成员,齐庄公之孙、齐僖公的侄子。齐僖公非常喜欢这个子侄,对他的待遇与僖公诸儿同等。等到僖公去世,齐襄公即位,降低公子无知的俸禄、服饰等级,所以招致公孙无知怨恨。)对于公孙无知这等弑君篡逆之辈,齐国朝廷多有不服,齐国大夫雍廪就很痛恨公孙无知,在齐桓公元年春天,公孙无知与雍廪等人一起雍林游玩,在游玩中被雍廪杀之。重臣商讨国不可一日无君,需要另立新的君主,于是在齐国庙堂中的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此时的鲁国同样得到了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鲁国国君与公子纠的老师也就是管仲一商议,在莒国的公子小白等人已经抢先一步,此时我等出发必然会晚于公子小白等一行人,众人发愁,此时的管仲心有一计,对鲁国国君及众人说你等保护公子纠等大队人马出发,我率一小队人骑快马半路截住公子小白一行人等。

于是管仲带领一队人马星夜驰骋,终于在莒国去往齐国的途中追上了公子小白等一行人。起初,管仲并没有射杀公子小白的想法,只想劝说其退出王位竞争,可想而知,别说公子小白不会答应,就是他的老师鲍叔牙也不会同意。在双方争论之间,功名心重的管仲心一狠,对着马车上毫无防备之心的公子小白射出了一箭,随即一声惨叫,公子小白从车上滚下来,其老师鲍叔牙大惊,随即跳下马车,把公子小白扶在怀中,大声哭道:我等疏忽,害死公子,转头怒对马上的管仲,严厉呵斥道:你等为夺取王位,射杀公子,实为可恨,命令众人前去捉拿管仲等人。管仲深感对不起鲍叔牙,但事已至此,我管仲对不住你,他日定当谢罪于你,于是管仲等人挥鞭而去。此时鲍叔牙等人望着口吐鲜血倒地的公子小白,压制不住内心的愧疚,放声大哭起来,突然,鲍叔牙感觉有人扯其衣角,低头看去,公子小白睁开眼睛望着满脸泪水的老师鲍叔牙,微微笑道:老师可好,管仲等人是否远去。鲍叔牙大惊,说道公子无碍否,小白说道:无碍,幸得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保护,免于被害。鲍叔牙等人大喜,此乃公子天命所归,立即扶起公子小白,朝着齐国都城临淄飞奔而去。再得知管仲射杀公子小白,鲁国一行人狂喜,于是慢慢悠悠护送公子纠前往齐国。花了六天到达齐国都城临淄的公子纠等人方才知道公子小白没有被射杀,现在已经立为齐国国君,公子纠等人害怕逃回了鲁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兵伐鲁国的齐桓公

成为齐国国君的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对于管仲等人射杀自己一事耿耿于怀,于是发兵攻打鲁国,在乾时(齐地,在今山东青州)大战,鲁军败走,齐桓公的老师鲍叔牙写信给当时的鲁国国君,信中说道:“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君肆意他自杀。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君害怕,遂从之,于是公子纠自杀身亡,他的老师管仲等人被押送至齐国。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在管仲、鲍叔牙等人的辅佐下,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纲、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意思是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贵族世家)。齐桓公三十五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古葵丘会盟,周襄王也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朝天子礼遇诸侯国的最高待遇。古葵丘会盟的成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也是齐国霸业达到顶峰。

还有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纷纷背晋附楚,楚庄王开启了霸业之旅,当其挥兵北入中原,行至黄河边,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周天子亦派人表示慰问,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此时志得意满的楚庄王问道前来祝贺的周使:“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其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周使者回复道:“在德不在鼎”,述说九鼎的来源,当时夏禹治水有功,各地首领纷纷献上其珍贵铜器,夏禹的儿子启将其筑成九鼎以示九州万象,夏朝末年,其主夏桀昏乱,九鼎就转移给了商汤,商纣暴虐,九鼎有转给了周。天子有德,九鼎虽小亦不能移动,反之,天子无德,九鼎虽重亦能轻易移取。所以鼎的重量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其德,周王室虽衰,但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此时的楚庄王明白周天子仍是天下诸侯的共主,遂饮马黄河,止步于此,但也成就了楚庄王春秋霸业,留下了“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英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楚庄王

这就是历史中的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王权旁落,其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但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如晁福林先生提出:“三代为氏族封建、春秋为宗法封建,战国以后为地主封建”。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国宗室剩余的土地划分完毕,史称三家分晋也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战国随之拉开序幕,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好好的春秋时代,怎么悄无声息来到了战国。

春秋末期铁质农具与牛耕出现,极大提高了其农业生产水平,井田之外的大量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再加上各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导致大量无主土地的出现,严重破坏了井田制。如春秋时期的鲁国为代表,鲁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也就是鲁国推行初税亩,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的实施给了奴隶制致命的一击,为奴隶制走向崩溃敲响了丧钟,紧接着楚国、郑国、晋国等国家也陆续实行了税亩制。这种以家庭的作业农业方式,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了各诸侯国的税收。

在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兴起,各国的政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他们与旧的奴隶主阶级矛盾越来越激烈,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旧有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统治。

在思想上,春秋时期,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到了战国时期,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名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阴阳家还有纵横家等思想纷纷现世,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传,收揽学生,扩大自身的思想观点,实现其政治主张。

三家分晋中的魏国,魏国的国力只有原来晋国的三分之一,且疆域散漫,北边有强大的赵国,东部有兴起的韩国,与西边的强秦仅一河之隔,南边越过中条山就是楚国,还有几块飞地,可以说是四面环敌,很难有个稳定发展的环境。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继承祖父的家业,即位之后的魏文侯看着自己的魏国,西有秦,南有楚、韩,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无时不刻提醒着这位年轻的君主,首先需要做到自强,不被其他国家灭掉,然后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文侯

有一次魏文侯出游,在路上看见一个路人反穿着一件皮裘(正常情况是皮裘以毛朝外为正)背着柴行走,文侯很是奇怪,问道:“你为什么反穿着皮裘背柴”,那个人回复道:“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文侯笑道:“你难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坏了,皮裘上的毛就会失去依托了吗?”,路人不予理会,负薪而去。

第二年,魏国东阳地区上贡了平时十倍的钱粮,大臣们都向文侯祝贺。文侯却忧心忡忡,说:“现在东阳的耕地没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也没有听说增多,可是钱粮却增加十倍,这一定是当地官员盘剥得来的”,于是和官员们说起了一年前文侯自己出游时遇到这一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你们弄得百姓不得安宁,魏国岂可安定,身为国君的我安能稳固。

在魏文侯执政期间,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对内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对外联合赵韩,韩、赵、魏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势必会两败俱伤,谁都无法发展,只有三晋联合才能对外发展。

魏文侯稳定了自己后方,不再担心韩赵的袭扰,便把目光投向了西面的秦国,在魏相翟璜推荐下,魏文侯提拔了身为平民的吴起,也就是魏武卒的缔造者。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兵锋直指当时秦国都城雍(咸阳是秦孝公时期才迁移此地的),每每秦人听到吴起和吴起率领的魏武卒都面露恐惧之色。经过数次的交锋,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之久,使其不得与中原各国交通,魏国独擅关东之利,极大削弱了秦国,而魏国逐渐强大起来。这就是为什么秦国至穆公之后孝公之前,中原各国不闻有秦之声,以至于秦孝公不得不变法图强,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启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武卒

在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生产和赋税的改革都晚于山东六国,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再加上魏国的步步威胁,秦国为了不被他国所灭,不得不求亡图存、变法图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锐士击杀魏武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即位,在面对国力衰微的秦国,孝公决定图强改革,下令招引六国俊才,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开启了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使得秦国国力大增。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孝公为了一雪半个多世纪被魏国欺凌前耻,发动了河西之战,在战争中秦军大败魏军,一举夺得河西故地,迫使当时的魏惠王迁都大梁以此避开秦军的锋芒。遂有了“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总的来说,春秋和战国在各个方面有所不同,至战国之后,秦统一华夏,从此古代中国步入了漫长的封建王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