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墙黛瓦,路净塘清,渐进式微改造让村庄增“颜”提“质”;地方戏在“家门口”常听常新,各类“村字号”活动让村潮涌动、大地流彩;众人围坐,几杯清茶,矛盾纠纷在缕缕茶香中化于无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提升”为重点,一年来,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乡风文明美誉度;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村民说事、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冬日时节,记者行走在安徽滁州等地,记录田园秀美村容靓、乡风和谐人安乐的动人图景,感受“千万工程”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六尺巷”等和文化带来的万千蝶变,探寻协同推进乡村建设治理的成效与路径。

注重统筹协同,共绘“同心圆”

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纵向上加强联动,横向上注重协同,合力推进各项工作。近年来,中央层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各地因地制宜建立组织领导、项目管理、要素保障等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同、农民参与的工作格局,落实落细各项工作措施。

污水处理站、停车场、小菜园、乡村振兴馆……走进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石沛村大鲁中心村,各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自2022年获批建设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以来,石沛镇整合各部门组建工作专班,统筹资金750万元,让大鲁中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得到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省全椒县石沛镇大鲁中心村一角。

协调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强化部署、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建立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责任体系,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大盈溪流域曾饱受污水排放困扰,水体浑浊,气味难闻。在流域治理中,泉州市建立田园风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由市委农办牵头抓总,联合农业农村、水利、文旅、林业、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同时组建泉州市乡村振兴智库,提出优化提升建议,让流域治理“攥指成拳”。如今,大盈溪流域已蝶变为“千居美丽、万亩良田”的特色农旅风景线。

乡村治理中,统筹协同同样是良方。各地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村级组织、社会组织、村民等共同参与,聚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基于草场广阔、牧户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当地创设“十户长”工作模式,按照就近连片等原则划分若干户区,在每10户中推选一户作为“十户长”,协助村“两委”做好各项综合治理工作。如今,久治县进一步构建“十户联防”智能管理平台,纵向贯通县乡村组各级,横向联通重点行业部门,聚集各方资源,让乡村治理更高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海省久治县“十户长”参与调解现场。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当地统筹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法庭、综治中心等力量,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定期开展“村民说事会”,设立驻村法官工作室,实现矛盾纠纷联调联动、多元化解。

乡村治理工作中,各地还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共享信息资源,加强多部门协作。漫步滁州市天长市石梁镇石街社区的街巷,随处可见墙上张贴的民情收集二维码。村民拿起手机扫码,即可将各类问题反馈至社区智慧治理平台,由社区工作人员跟进解决。石街社区民政专干赵树春告诉记者,智慧治理平台通过实行“一网统管”的数字治理机制,让农业农村、民政、司法、教育等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社区治理建立了务实管用的数字化台账。

坚持农民主体,激活动力源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乡村治理更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2024年,农业农村部接连召开的全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全国乡村治理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都强调,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健全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

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的井楠村里,山上茶园青翠连绵,山下民宿错落有致。2019年,滁州市国有旅游公司联合区、镇、村共同出资成立了井楠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并改造闲置农房,整体打造民宿项目。在民宿规划、建设过程中,施集镇党委联合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村民理事会、村民大会等,让村民充分参与建设过程、监督环节、验收成果。征求村民意见后,民宿采用“修旧如旧”风格,保留老宅原貌,只进行硬件完善和功能提升。有些村民春天会回村采茶,还能住自家老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的特色民宿“井楠茗宿”。

农村美不美、好不好,农民说了算。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指出,“要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探索建立乡村建设民声呼应机制,切实提高农民满意度”。近年来,各地在乡村建设中充分了解农民生活所需,在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基础上合理整治村容村貌,让村民所居之处环境美、能休憩。

在云南省腾冲市曲石镇清河社区下表院村,为改善人居环境,做活乡村旅游产业,村民自发探索,经协商确定了“自主设计、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乡土气息”的村庄发展思路,村民自发捐出3000多盆兰花点缀在村庄各处,本地农民画家和群众创作的乡村特色画成为热门打卡地……2022年,下表院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

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各地乡村治理理念不断升级。安徽通过积极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作退一步想工作法”等,引导农民参与到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中。现辖33个村民小组的全椒县石沛镇大季村,有11个村民理事会、55个理事。大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辉说,村务监督、矛盾调解、用水供电等问题,村民可先向理事会反映,如解决不了,再上报村委会办理。

各地乡村治理工作中,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格局渐次形成,打造出一个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乡村样板。

首创于河南省邓州市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如今应用于化解信访矛盾、倡导公序良俗、反电诈宣传、“三不四零”村(社区)创建等工作中,通过有效吸纳群众合理诉求,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决策制定、过程监督等环节;在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宁波市的“村民说事”、桐乡市的“三治融合”等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串点成线,构建起“说、议、办、评”闭环运行的村级自治模式,全省农村调委会年调解案件共计20余万件。

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最优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各级各地聚焦突出问题、短板弱项,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完善政策制度,强化工作举措,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在大鲁中心村,联排的二层小楼、平房小院分列两侧,平整开阔的小广场上,村民陈丽仙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她的小孙子在儿童游乐区爬上爬下。这片广场是2023年为解决村民缺少活动场地问题,在征得村民同意后,该村将原有的明渠改成暗渠后加固铺设而成的。

各地从问题入手,围绕乡村建设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做出更有导向性的制度设计,持续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让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农村群众。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聚焦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善等人居环境痛点难点问题,强化暗访督查,围绕“月调度、季通报、年终考评”推进机制,实施“问题排查、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从试点到全域,整治闲置“空心院”,推行“一宅变四园”,硬化通组通户道路,创建市、县两级“美丽乡村”88个。

从乡村建设到乡村治理,各级各地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有针对性地解决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鸦窝村,为破除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村里建起了大食堂,采取公益性志愿服务和营利性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出租给村民办宴席。鸦窝村红白理事会会长高怀玲介绍,大食堂每年能承接30余场红白事宴席,减轻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婚丧陋习、矛盾纠纷、农村养老……越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越是治理的突破口。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有针对性地解决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有效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聚焦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河北省邢台市通过细化村规民约、规范红白理事会章程、推广文明积分制等举措,培育了红白喜事“适度办”的文明乡风;针对群众身边多发易发的小事、大事、矛盾、风险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探索出小事吹哨子、大事响喇叭、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的“乌伦古经验”;为解决农村老人特别是特殊困难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诸葛村依托村里闲置的场地,深挖专业乡厨、志愿队伍和社会慈善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长者食堂”,为老人提供便捷助餐服务,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诸葛村群众参加“月圆中秋”主题文化活动。

强化“三个提升”,凝聚精气神

“千万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要抓手,在重塑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带动了浙江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民生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这些反过来又巩固了建设成果、提升了建设水平。党中央将“三个提升”作为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正是源自对“千万工程”经验的汲取,源自对乡村全面振兴规律的把握。

对此,基层干部们有着直观而强烈的感受。施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晓敏坦言,乡村建设不是单纯搞建设,要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建设才能符合农民意愿、符合实际需求,才能既管眼下、又管长远;还要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好了,乡村建设才有可持续的支撑。而乡村硬环境、软环境变好了,更能引来资源留住人。

各地通过探索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激活、拓展乡村动能。江西在打造“四融一共”和美乡村过程中推进产村融合,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民宿、乡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创业,破解美丽乡村“有新村没人气、有新貌难保持”的窘境。江苏省东台市注重产村融合提高发展成色,坚持“一村一策”治理理念,县镇村联动结对帮促、合作共建,14个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聚片成景”,带动近20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为乡村治理聚村气,为乡村建设增后劲。

乡村内部的“小循环”动力强劲,外界的客流、资金流、信息流就会被引向乡村,激荡起更加澎湃的城乡深度融合“大循环”。

位于天长市永丰镇驻地的三元村是安徽省首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村里户籍人口3800多人,常住人口却有5300人,这是因为村里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玩具、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有产业平台,有发展前景,有创新的机制氛围。

2020年,“90后”大学生邵爱涛辞去广州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三元村成立公司,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办公室外就是绿水青山,办公条件跟大城市一样,收入也不差。”邵爱涛说,2024年4月,天长市新农人协会成立,志同道合的58位“新农人”集结在一起,共享资源,助力农业农村创新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省天长市新农人协会成员参加农用无人机和插秧机现场展示活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随着各级各地进一步统筹推进“三个提升”,建立健全高效推进的工作机制,落细落实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重点工作,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愿景变为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白锋哲 房宁 杨丹丹 刘云

图片:受访者提供

监制: 侯馨远 编辑: 杨晰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