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毛主席的儿子也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而就在为毛岸英书写碑文时,毛主席却说少了一个人的名字。
毛主席所说的究竟是谁的名字?毛岸英又是为什么长眠于异国他乡呢?
1、是儿也是兵
毛主席的一生都是围绕着国家和人民打转的,但在褪去国家领导人的头衔之后,他也是几个儿女的父亲。
1922年,毛主席与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出生,初为人父,毛主席似乎有些不习惯,又加上当时革命正在关键时期,所以他并没有很长的时间教育儿子。
因此,毛岸英从小就随着父母在居无定所中长大,也让他变得格外懂事和坚韧,即使后来他和母亲一起被抓也是十分坚定的样子。
或许正是从小的经历造就了毛岸英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在经过多地辗转和颠沛流离之后,年仅14岁的毛岸英被送往苏联学习,在那里,他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岁月。
得益于这些经历,毛岸英在苏联接触到了许多革命思想和知识,是对他的人生有启蒙意义的一段时光。
在那段时间里,毛岸英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形成了军事思维,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就主动请求参战,热血之心显而易见。
之后,毛岸英回到祖国,为了能够让他切身的感受到人民的生活,培养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毛主席立刻就让他去上“劳动大学”。
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得毛岸英将之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坚定了为党为人民奉献一生的想法,也为之后自请入朝埋下伏笔。
看了毛岸英的经历就能知道,他与毛主席的相处并不多,两人最多的时候也就只吃过两顿饭,但在看到毛主席工作时的状态时,毛岸英内心对这个父亲只有满满的崇敬。
所以,在听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刚刚回国不久的毛岸英立刻就找到了父亲,请求以一个翻译的身份参加战斗。
起初,毛主席还犹豫不决,其他领导人也都不赞同毛岸英冒这个险,但在毛岸英说出,我是父亲的儿子,但我也是一名军人时,毛主席同意了。
毛主席欣慰于毛岸英的英勇之后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是真的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于是,毛岸英就以刘秘书的身份来到朝鲜战场,但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
2、“少了一个人的名字”
其实,毛岸英的主动请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的抗美援朝战争轰动世界,势必要受到苏联等国家的关注,那么,为了能够更多的获得援助,与苏联之间的交流就无法避免。
而毛岸英正好是在苏联留学过的,精通俄语,是进行国家之间交流的最好人选。于是,毛岸英就在彭德怀身边担当翻译和机要秘书的身份,直至牺牲。
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而他也绝口不提,只是用心的进行自己的工作,在与苏联大使的翻译事务和战事中都贡献重大。
但就在1950年11月25日,正在指挥部值班室的毛岸英和另一位同事高瑞欣却因为返回拿重要文件而被敌军的飞机轰炸,不幸牺牲,让人悲痛不已。
听到这个消息后,彭德怀在心痛的同时也充满了愧疚,立刻就将消息传回了国内,而当毛主席知道之后,更是难以接受。
但同时,他也似乎早就预料到这种结果。所以,在抗美援朝结束之后,毛岸英的尸骨并没有运回祖国,反而是和众多牺牲的志愿军将士一样长眠于朝鲜战场上。
而问及原因,毛主席只是说,毛岸英虽然是壮烈牺牲的,但不能因为是我的儿子就搞特殊,还是留在那里比较好。
但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随着时间的推进,朝鲜当地决定给那些牺牲的志愿军修建烈士陵园,毛岸英的墓自然也要迁过去。
但在修建墓碑时,相关人员写的碑文却让毛主席有些“不满”。虽然上面已经写明了毛岸英的生平、身份和牺牲情况,但却少写了一句“开慧之子”的字样。
杨开慧是毛主席自由恋爱结识的第一任妻子,两人因为共同的革命思想走到一起,感情异常恩爱,以至于在她牺牲之后,毛主席一直对她十分思念。
而作为两个人的长子,毛岸英自然受到夫妻俩的格外重视。在动乱时期,杨开慧一直以身作则的教育幼时的毛岸英,让他树立了正直的品格,在他的人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因为如此,对于毛岸英来说,自己的母亲是和父亲一样伟大的人,母子俩的感情虽然短暂但却十分深厚。
所以,毛主席才想将杨开慧的名字写进毛岸英的碑文中,不仅代表了他们之间的母子情意也表达了自己对杨开慧的思念。
对于毛主席来说,杨开慧不仅是自己的妻子也是自己的革命同志,她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应该在历史中留有姓名。
出于这些情感,毛主席提出了这样的小遗憾,但出于对所有革命烈士的尊重和悼念,他并没有让人重新镌刻碑文。
究其原因,还是他一如既往的爱民之心,不想因为自己或者家人的事情而麻烦别人,让自己成为那个特殊的存在,这样就失去了当初革命的初心。
最终,毛岸英的碑文没有刻上“开慧之子”的字样,但在毛主席以及世人的心中,人们不会忘记,成就这样一位英勇烈士的人是一位同样英勇的母亲。
如今,毛岸英已经逝世很久,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于党对于人民的贡献,他更不负毛主席与杨开慧之子的身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