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俄乌冲突进入了一个更加令人不安的阶段。2024年12月21日,乌克兰首次使用无人机与机器人组成的军团,对俄军发起了一场没有人类士兵参与的攻击。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展示,也是现代战争从传统人类对抗转向智能机械化战争的里程碑。这场战斗表明,战争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而人类对这一变化的准备显然远远不足。
俄乌冲突至今,双方在兵员、装备和资源上的差距早已为人所知。俄罗斯2024年秋季征召13.3万人入伍,总数达28.3万人,这些新兵被分配到国内各地负责国土防御。然而,与俄罗斯义务兵仅限于国内防御不同,乌克兰早已进入“全民皆兵”的状态。不仅降低了征兵年龄,还在不断扩展无人系统的应用。乌克兰通过大量引进和生产无人机、遥控武器模块以及机器人作战平台,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高效的作战力量。
乌克兰的无人系统部队已经初步展现了其战场价值。2024年2月成立以来,这支部队在技术和战术上不断升级,12月21日的战斗是其最大规模的实战尝试。几十架无人机与遥控作战模块协调行动,在哈尔科夫州的利普齐镇消灭了俄军一个连。这场无人生物参与的战斗以乌军的胜利告终,而俄军则付出了惨痛代价。
从视频和情报来看,这次战斗充分展示了无人系统的高效性和灵活性。无人机不仅提供实时战场信息,还在空中投放地雷,配合地面机器人实施正面攻击。机器人配备了7.62毫米和12.7毫米机枪,对俄军阵地进行精准打击,而自杀式无人机则从空中对士兵实施致命袭击。乌克兰这种作战方式无疑大幅减少了自身的人员伤亡,但其背后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乌克兰的无人系统显然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技术支持。沃利作战系统的研发和大量无人机的生产能力,绝非乌克兰本土工业所能支撑。这些装备极可能来自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特别是沃利作战系统与以色列在2020年用于刺杀伊朗核科学家的遥控武器系统极为相似。这不仅让乌克兰军队得以在兵员枯竭的情况下维持战斗力,也让西方国家得以在“间接参战”的掩护下,测试其最新的军事技术。
俄罗斯并非毫无反应。12月17日,俄罗斯国防部长宣布成立无人系统部队,这是俄军在面对乌克兰无人技术优势后的一次战略调整。然而,这一行动比乌克兰晚了整整十个月。这十个月的技术和战术差距,可能会让俄军在短期内付出更多代价。俄罗斯无人部队能否在未来战场上扭转这一劣势,仍是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实际目的,早已超出了支持乌克兰的范畴。俄乌冲突正成为西方测试新型武器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试验场。乌克兰每年生产400万架无人机,这一规模显然不可能完全用于前线作战,而更可能被用作技术迭代和战场模拟的工具。西方国家利用乌克兰战场,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作战系统,为未来可能的更大规模冲突做准备。
从战略角度看,乌克兰在无人系统上的快速进展,使其能够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维持有效的战场对抗。但这种技术依赖也存在风险。无人系统的核心部件和技术依赖西方支持,一旦供应链中断,其战斗力将大打折扣。此外,无人系统的使用还引发了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战场上的无人武器是否能够完全遵守国际法?如果攻击造成误伤或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责任应由谁承担?
未来战争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智能化和无人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这一趋势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俄乌冲突是这场变革的试验场,双方的教训和经验将深刻影响全球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
中国在这一背景下,应加强对无人作战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同时深刻认识到技术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与风险。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经验表明,拥有技术优势的那一方能够在不对称战争中占据更大主动权。但这种优势并非一成不变,技术与策略的结合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最终,俄乌冲突将不仅仅是传统军事较量的象征,更是未来战争形态的一次预演。世界各国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为即将到来的智能战争时代做好准备。而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无人化战争”的到来,意味着人类与战争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