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眼科教授、“光M计划”发起人陶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燕 北京报道

12月28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4(第四届)华夏公益论坛在北京隆重启幕,主题为“公益照耀中国”。

这已是华夏公益论坛走过的第四个年头,通过这个平台,大家认识了很多坚守的公益人、听到了很多温暖的公益故事、汇聚了很多公益力量……经过前三届的举办,华夏公益论坛已形成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影响力。

首都医科大学眼科教授、“光M计划”发起人陶勇在活动现场分享了“光M计划”的运营思路及落地情况。

作为一名眼科大夫,陶勇发现当前眼科领域仍然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很多眼病在早期阶段完全可以做到及时防治,但因为观念、经济或其他问题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时期,最终导致不可逆的严重损伤。

“光M计划”的M既是光芒万丈的“芒”,也是视障领域看不见的“盲”。陶勇表示,作为活动发起人,其既希望能够借助科技之光更好守住患者眼中的光明,也希望用公益之爱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这是“光M计划”的缘起。

在相关活动的具体落地上,陶勇提到,未来希望去搭建一个全面高效的眼科的职业医疗志愿关爱平台,以医学科研为核心,结合科普知识和人文关爱,让眼病患者得到更多的光明和更多的爱。

目前“光M计划”意向人群包括三大类,一类是在眼科就诊的年迈患者,第二类是容易发生致盲性眼病的,例如像血液病骨髓移植术后的这些免疫缺陷患者,还有一类就是已经失明且目前科技无法解决视力问题的视障人群。

“光M计划”不仅关注患者在眼科领域的症状,解决他们的具体痛苦,同样重视通过科普让千万潜在患者获得关于眼病的正确防治知识,同时也会开发像智能眼镜、低视力辅助装备等具体器械设施。

有别于其他的公益活动,“光M计划”极具创新力的一点是强调用技术驱动更好地拓宽医疗边界,不光用药、用手术刀治疗眼病,也能利用其他科技辅具帮助患者获得更多的帮助,例如像人工智能这样的前沿算法进行眼病领域的早筛早检。

陶勇和他的团队也一直在积极开发眼病领域精准检测技术,大幅提升了当前眼科领域的效率,还出版了相关专著,写进了眼科学最新教材,被国际同行所认可。相关技术目前正在通过北京朝阳医院的科创中心向全国24个省1100家医院推广,赋能3000名基层的眼科医生,让他们和大医院的医生一样具有同质化的疑难眼病诊断水平。

令人欣喜的是,部分技术也实现了产品化,获得了医疗机械注册证以及美国FDA认证和欧盟CE认证等等,在中东、北美、阿拉伯国家进行推广和销售。

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关注眼科健康,陶勇和他的团队专门写了一本《保护眼睛大作战》,通过描绘卡通形象的眼球帝国的小眼球,让孩子印象深刻,由此可以养成爱护眼睛的好习惯。

在临床现象和科普之外,对于眼病患者的人文关爱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陶勇强调,很多视障儿童在若干年的求诊过程中失去了让孩子智力发育的机会,因为视觉信息占人获取信息的90%,需要有专业的机构让他们在那段发育的关键时期智力不要低下,这就是我们要和全国48000名眼科医生和视障机构之间架起桥梁的原因,不能让他们失去视力再失去智力。

与此同时,眼病患者在求治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难题,陶勇和他的团队联合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一起合作发起了“光明天使志愿服务项目”,近三年的时间中一共有1127人次服务了这个项目。“这也让眼病患者明确知道,始终有人在帮他们,他们并不是无助的。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同样获得了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可,对于帮助他人的关爱鼓励。”陶勇说。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