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芬(左)、龚琴华(右)妯娌多年如一日细致照顾婆婆吴彩英(中),在当地引为佳话。□谭轶舟 摄
□苏报驻太仓记者 周哲 刘争
每到周末,龚琴华都会来到赵建芬家里看望“母亲”吴彩英,一边替老人收拾房间、打扫卫生,一边问问老人家的身体状况怎么样、胃口好不好、有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言语之间就像女儿照顾妈妈一样温柔仔细。
家住太仓浏河镇的龚琴华和赵建芬是一对妯娌,都是92岁高龄的吴彩英阿婆的儿媳。两人在丈夫相继离世后,继续不离不弃主动照顾高龄老人。哪怕是重组了家庭,她们依然无微不至地轮流照顾吴彩英的饮食起居。这个五姓之家以孝义为基石,以守信为栋梁,共同书写了一段跨越二十余年的感人故事,用行动践行尊老重孝的传统美德。
铿锵妯娌扛起生活重担
吴彩英一家原本住在浏河镇张桥村,她和丈夫、两个儿子、儿媳、孙辈一大家合住,生活幸福美满。1994年,这个大家庭突遭变故,吴彩英的大儿子张建因心脏方面的问题去世。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龚琴华向丈夫许诺,她一定会照顾好公公婆婆。
年过半百遭遇丧子之痛,吴彩英和丈夫深陷悲痛,整个家庭也笼罩着一层阴霾。作为儿媳,龚琴华一边强忍丈夫离世的悲伤,一边带着女儿照顾好两位老人。就这样,一家人逐渐走出了失去亲人的阴影。
然而,7年后,这个家庭再遭打击。2001年,吴彩英老人的小儿子张革同样因心脏问题去世。这对于两位已失去一个儿子的老人来说,犹如晴空霹雳。这个曾经的八口之家,失去两根顶梁柱,家里只剩下老幼妇孺。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这对妯娌肩上,尤其是吴彩英和老伴年岁已高,生活起居亟需人照顾。
“老人不能没有人照顾,我们不管谁来管。”守着丈夫离别时照顾双亲的诺言,龚琴华、赵建芬毅然决然地承担起照顾公婆的任务。
开明婆婆劝儿媳重组家庭
日常生活里,龚琴华和赵建芬不仅都喊吴彩英“妈”,一言一行也把老人当作亲生母亲来对待。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龚琴华、赵建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两位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
“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换作其他人也一定会这么做。”龚琴华说,替过世的丈夫尽孝、照顾老人走完余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赵建芬也说,自己没有多想什么,只是将心比心,“等我年纪大了,没人照顾了,会怎么样呢?也只能指望下一代来照顾。”
吴彩英夫妇也非常疼爱这对儿媳,“我们年纪大了,多亏了这一对好儿媳不离不弃,这个家才走到今天。”
考虑到儿媳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开明的吴彩英老人先后主动找到龚琴华、赵建芬谈心,劝说她们重组家庭,寻找新的幸福:“这几年你们拉扯孩子很辛苦,你们还年轻,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我们都支持你们重组家庭。”
一开始,龚琴华和赵建芬都不同意老人的想法。“我走了,你们怎么办?”龚琴华说,自己决不会弃老人家于不顾。赵建芬和她的想法一样,两人纷纷拒绝了婆婆的好意。
然而,吴彩英还是不忍心看着儿媳因为自己和丈夫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于是又反复劝说。龚琴华和赵建芬最终答应了,但始终割舍不下两位老人的她们,在考虑再婚时提出了条件,丈夫必须入赘,能像儿子一样对待老人。
经过好心人的介绍,两位儿媳在丈夫去世后先后重组了家庭,两位“女婿”也信守诺言,对待两位老人就像自己的父母,至善至孝。
家庭重组变成幸福“五姓之家”
两名新成员的加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与活力。他们对两位老人说,他们就是老人的儿子,一定会好好照顾和孝敬老人。
2007年,吴彩英的老伴因肝癌去世,在老伴去世前夕,都是两个“儿子”整夜照料,没有丝毫怨言。老人去世后,两个“儿子”也是披麻戴孝。
后来,由于村里改造,龚琴华和赵建芬搬到了不同的住处,龚琴华住进了安置小区,赵建芬住进了改造后的自建房。她们相约,每年轮流将吴彩英接到自己家里居住。“今年老人住在她(赵建芬)家里,我们一家就常去看看。明年老人住到我家里,他们一家也会常来帮帮忙。”龚琴华说。
“不管在哪一边,我都很开心,他们都对我很好。”吴彩英说。虽然儿子和丈夫都已经不在人世,但这些年里,吴彩英却被照顾得很好。除了龚琴华和赵建芬之外,两个“儿子”也常常看望她,嘘寒问暖,老人有什么需要都能满足。老人的两个孙女也经常来看望她,给她带来礼物,关心她的身体健康。
如今,90多岁的她,除了耳朵有时候不太能听清话,身体非常好,说话也非常清楚。老人经常对周围的邻居和亲戚朋友说:“我能活到现在,多亏了两个好媳妇、两个好‘儿子’。”
如今,龚琴华与现在的丈夫结婚已22年,赵建芬重组家庭也有20个年头了,一家人一直和和美美地一起生活。人们常常看到吴彩英家的吃饭场景:这个给老人拿块月饼,那个给老人夹只虾,吴彩英则帮媳妇夹点菜,给“儿子”倒点黄酒,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非常温馨。这个曾经遭遇不幸的家庭,重新组成了如今幸福的“五姓之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