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7日,一支庄严肃穆的丧葬队伍缓缓行进,目的地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党的高层领导亲自参与,他们手执挽绳,引领着灵柩,表达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哀悼。

周总理与彭老总并肩矗立于队列的最前沿,亲自引领前行,周总理一侧,彭真、陈叔通等政府高层紧随其后;而彭老总身侧,则是贺帅、陈帅、聂帅、叶帅等军方将领依次排列。两位领袖的威严身影,如同定海神针般屹立不倒,他们身后,是政府与军队的精英力量,整齐划一,气势恢宏。每一步都凝聚着对逝者的哀思与敬意。

究竟是哪位人物,能够赢得众多我党领袖亲自为其执绋送行,这一场景无疑充满了庄重与敬意?他的身份,无疑值得我们去探寻。

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军事与政治两大领域的重要人物都纷纷为其举行庄重的送葬仪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勋】

我国首次军衔授予仪式,无疑闪耀着荣耀的光辉,参与者皆为战争岁月中功勋卓著的将领。这一天,对开国功臣们而言,是无比荣耀的时刻。然而,还有众多英雄未能见证此刻,他们早已为国捐躯。这些共和国的奠基者,是我们今日能昂首挺胸的英雄。本文要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英雄——杨立三。他的一生,是英勇与奉献的赞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月前,老蒋尚未策划四一二政变之际,这位同志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我们的党组织。在此之前,他始终置身于国民革命军的行列,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始终怀揣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国民革命军中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的加入,无疑为我们的党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全国被白色恐怖笼罩之际,他毫无畏惧,即便在最困苦的阶段,也毅然坚守着区农民协会委员长的职责。不久,他就被选拔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的招募委员,仅仅两个月,又晋升为国民政府警卫团的排长。他以无畏的勇气,面对重重挑战,继续着他的革命征程。在那动荡的年代,他始终坚守初心,勇往直前,不断在革命道路上书写着新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秋收起义的浪潮中,他积极投身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后,他担任了工农革命军一师一团的财务主管,这支队伍正是日后红军的前身,承载着历史的重任。他的职责重大,需精确管理军中的每一笔开支,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工农革命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革命的方向。

他迅速被调任为四军三十一团辎重队的领航者,并兼任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仅仅一年后,他便晋升为三纵辎重队的领航核心。不久之后,他又肩负起红十二军军需处长的要职。在他的引领下,辎重队如同被注入了活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他的领导能力和专业素养,在每一次职务变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认可。

矗立于队列之首的周恩来总理,心中涌起了往昔的回忆。穿越草地那段艰难岁月,多亏杨立三与英勇的战士们轮流抬着他,才让他得以安然度过那片茫茫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着周总理过草地】

在历经第五次反围剿的挫败后,我军踏上了史无前例的战略撤退之路。这次撤退,成为了我军历史上最为漫长的征途之一。当队伍即将穿越茫茫草地时,周总理那原本就已疲惫不堪的身体,因长途跋涉的艰辛,更是每况愈下。他连续多日高烧不退,身体状况极其虚弱,连站立行走都变得异常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队伍无法驻足,因为追兵如影随形,紧迫在身后。彭德怀老总毅然作出决策,命令战士们将身体虚弱的周总理抬在担架上,穿越茫茫草地。面对险境,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以坚定的步伐向前。彭老总深知,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他们必须争分夺秒,以尽快摆脱追兵的威胁。在担架上的周总理,尽管身体不适,但目光依然坚定。他深知,自己不仅是队伍的灵魂,更是战士们的精神支柱。因此,他强忍病痛,与战士们共同面对困难。就这样,他们一行人,在彭老总的带领下,抬着周总理,坚定地迈向草地深处,决心用勇气和毅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紧接着,一项重要决定被迅速作出,那就是成立一支专门的担架队伍,他们的神圣使命是负责安全稳妥地护送周总理,确保他能够得到最为细致的关怀与照料。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下定决心要把他带出去,哪怕这意味着必须舍弃沉重的迫击炮,也要坚定不移地抬起他,确保他安全脱困。他的安危此刻重于泰山,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把他安全转移出去。即使要抛弃宝贵的装备,也在所不惜,我们团结一心,共同迎接挑战。

作为干部团团长的陈赓,迅速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担任起担架队的领队。紧接着,观察到人手紧缺的杨立三,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想要加入担架队行列的强烈意愿。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队伍的气氛变得愈发激昂。陈赓以身作则,他的果敢与担当为团队树立了榜样。而杨立三的加入,更是如虎添翼,为担架队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杨立三本就身受重伤,独自穿越草地已是步履维艰。在担任抬送周总理重任的日子里,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却也收获了无比的喜悦。他凭借顽强的毅力,与担架队成员并肩作战,共同肩负起将周总理安全转移的神圣使命。那段时光,对他而言,既是最为煎熬,又最为欣慰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段旅途中,他的肩头不出数日便被磨得皮开肉绽,随后逐渐恶化,伤口开始溃烂。与此同时,他的双腿也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伤痕,令人触目惊心。每一步前行,他的肩头都在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仿佛每一寸肌肤都在诉说着旅途的艰辛。腿上的伤口更是深浅不一,见证了他一路的风雨兼程。

尽管情况艰难,他依然未曾言弃。战士们纷纷上前劝阻,希望他别再坚持抬担架,然而他坚定地拒绝了战士们的好意。周总理目睹着为自己负重的战士,全身伤痕累累,特别是肩膀处,皮肤已被磨得血肉模糊,那触目惊心的伤口,深深触动了总理的心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多次奋力尝试挣脱担架的束缚,想要亲自行走,却屡次被杨立三坚定地劝阻。历经整整六个日夜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穿越了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地,将周总理安全抬出。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周总理的坚持与杨立三的守护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他们共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色管家】

在红军首面旗帜的设计团队中,他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他的创意与智慧,为这面旗帜增添了独特的光辉,使其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

在那个时期,我党麾下的军队尚未拥有专属的军旗。山口会议闭幕之际,何长工、杨立三、钟文璋及陈树华四人被赋予了这一重要使命。经由何长工的巧妙构思,红军历史上第一面标志性的军旗得以诞生。这面军旗的诞生过程,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智慧。在何长工的引领下,四人团队共同探索,最终确立了设计方向,使得红军在战场上首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鲜明旗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他肩负起了我军后勤部部长的重任,因此赢得了“革命大管家”的美誉。这个称号是对他勤勉工作的肯定,象征着他为军队提供的坚实后盾。

担任这个管家职务实属不易,既要英勇抗击日军的频繁侵扰,又要凭借个人智慧确保我军的自给自足。为何如此艰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