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 年),元朝气数如残烛摇曳,将倾之厦,唯待那最后一根稻草施力。果不其然,此致命稻草压下,元朝末日之幕,豁然拉开。

彼时,往昔诸多隐晦疑团,渐如浓雾散去,真相始现。脱脱矢志治河,其初衷恰似朗月悬空,清亮而纯粹,然其未能洞察反对者心中幽微隐忧,亦对元朝官场那如墨之腐坏,懵然不知。如今,恰似舟行逆水而失楫,定要深陷己所酿就之苦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元廷诏令沿岸十七万劳工兴筑河堤,各级官吏闻之,仿若饿狼嗅腥,喜形于色。且看那管河务之辈,贼目滴溜溜转,心中算盘打得山响。帝所拨付之修河工钱,竟成其肆意鲸吞之猎物,民工用以续命之口粮,亦被其如恶鹰掠食般克扣,似那劳工死活,不过是蝼蚁之事,与己毫无相干。其间所得之财,真乃数额浩繁,令人咋舌。至于工程用费,亦被其巧取豪夺,纳入私囊,只因黄河泛滥,亦难损其毫发,于彼等高官而言,不过是隔岸观火之事。

其不管河务者,亦绞尽脑汁,思谋敛财之策。凭借徭役指标,遣数十如狼似虎之徒,奔赴诸乡各村。但见成年男子,便如恶虎擒羊般掳掠,美其名曰为筑堤效力。有那不愿从命者,便恶狠狠地索要钱财以赎身;若身无分文,家中稍有值价之物,皆被其如狂风扫叶般席卷而去。

可怜脱脱,空怀满腹经纶,恰似明珠蒙尘,仅为纸上谈兵之理论家,于官场那暗流汹涌、险象环生之实务,于世间那波谲云诡、人心险恶之境,如盲人摸象,懵懂不明。

旧戏法再度登台亮相。民工掘至山东之地,于河道深处,竟掘出一尊独目石人,其背所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字样,仿若暗夜惊雷,震骇众人。民工见状,大惊失色,盖因此乃其于工地上屡唱不衰之歌谣。刹那间,人心惶惶,仿若惊弓之鸟,乱思纷起。

此等手段,虽陈旧不堪,宛如古旧戏文,反复搬演,然百姓质朴,多信其有灵,每逢起义之际,此封建迷信之法,竟成不二法门,屡试不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几,于朱重八昔日乞食之壤(颖州,今安徽阜阳),韩山童与刘福通,仿若潜龙出渊,举义旗而抗暴元。韩山童眉若墨剑,双眸炯炯,目光坚毅如岩,虽生于贫寒闾巷,然眉宇间隐有不凡英气;刘福通身躯伟岸,仿若熊罴,声若洪钟,震耳欲聋,虬髯如戟,激动时微微颤动,威风凛凛。其起义之举,与往昔诸般起义相较,恰似旧瓶盛新酒,亦立宗教组织,此则为白莲教。既萌起义之志,便思抬升身份,韩山童本为贫农之后,竟一朝改姓赵,诈称宋朝皇室嫡裔;刘福通亦自谓刘光世大将之苗裔。

其命运亦如往昔率先起义之农民领袖,仿若流星划过夜空,起义之初,光芒乍现,然旋即遭强力镇压,终为后来者取而代之,此诚陈胜吴广等先辈们难以挣脱之宿命枷锁。

虽其起义形式了无新意,宛如复刻往昔,然无损其伟大光辉,亦难磨灭其于历史长河之赫赫地位。史书记之:公元1351 年,韩山童、刘福通首举反抗元朝统治之烈烈大旗,其声威仿若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自古创朝之路,仿若蜀道之难,荆棘载途,需殚精竭虑,耗无数心血智慧;然毁朝之举,却似顺水推舟,相较而言易如反掌,正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此非虚妄之言,实乃历史兴衰之常道。

元代以人分四等,蒙古人居于尊位,若其刃向最低等之南人,所受惩处,不过赔一驴而已。若遇贫弱无依之辈,或连此驴亦可不赔,便可草菅人命。蒙古贵族骄横跋扈,虽已据华夏大地,然犹以客卿自居,肆意掠夺民脂民膏,视南人如草芥蝼蚁,以为南人唯能逆来顺受,默默忍受其虐。

然其大错特错,此等久被压迫之民,仿若沉睡之雄狮,终会觉醒而反抗。当愤怒怨恨如洪水决堤,逾过极限,当生存之望如梦幻泡影,遥不可及,反抗则为唯一通途,盖为求存也,此乃困兽犹斗之理。

此反抗之火,初如荧荧星火,然未几,便成燎原之势,熊熊燃烧,不可遏制。

仅一年间,貌似坚不可摧之元帝国,境内仿若鼎沸之汤,暴动数十起,数百万人如潮水般,汹涌投身义军。昔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之蒙古铁骑,亦如迟暮之鹰,失往昔之勇悍,面对此等危局,徒呼奈何,难挽大厦于将倾。元帝国此时如朽坏之墙垣,只需轻轻一推,便即土崩瓦解,轰然崩塌。

此时朱重八仍于寺庙撞钟。其身形虽清瘦,然脊梁挺直,骨节硬朗,如苍松翠柏,经霜犹劲。目光深邃而沉稳,仿若幽潭之水,波澜不惊,然其间饱经忧患之沧桑,清晰可辨。虽与元有不共戴天之仇,然以一布衣之身,起义则如履薄冰,冒杀头之险,故慎之又慎,反复思量。

世之诸书,常塑朱重八为天生英雄,云其闻起义则返寺操械即投义军,仿若天将下凡,尽显革命性,此不过文人臆想,为英雄添彩之笔。

然吾以为,此非真朱重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人临此生死抉择之渊薮,断不会鲁莽行事,若朱重八如此莽撞,恰似无舵之舟,漂泊无根,实非真英雄。

真朱重八者,亦有畏惧之心,其历经苦难,如暗夜行舟,风雨飘摇,仇元之心,刻骨铭心,然亦知生命之珍贵,如明珠在握。一旦造反,便如离弦之箭,有去无回,绝无退路。

明知前路险难重重,仿若刀山火海,于死亡恐惧之暗影中苦苦挣扎,却能咬紧牙关,克制己身,毅然择此布满荆棘之路,方为真勇,此勇非匹夫之勇,乃大勇也。

吾信此朱重八乃真英雄,能胜己惧死之豪杰,其心之坚,可比金石。

朱重八于寺中生活,平淡枯燥,日复一日,按部就班,仿若古寺之钟,晨钟暮鼓,循环往复。然起义之火,仿若天外流星,骤然而至,乱其安宁。讽刺者,乱其生活者非义军,乃元之贪官污吏,此辈恰如蛀虫蚀木,坏国之根基。

于镇压义军之战,若兵败则受上峰严惩,然镇压之事又不可免,于是官吏乃思恶计,以百姓充数,杀良冒功,其心之毒,甚于蛇蝎。

由是观之,元之腐吏于推翻元朝统治,实有大功,此乃历史之吊诡,令人慨叹。

此刻朱重八处境艰难,仿若困于蛛网之飞虫,不起义则恐为官吏擒杀,以起义者之名受戮,冤沉海底;投义军亦风险莫测,若败则性命不保,如风中残烛。

适值其时,汤和致书,汤和面有刚毅之色,目含热望,书中言己为义军千户,邀朱重八共举大业,其辞恳切,似有金石之声。朱重八览毕,面无波澜,仿若古井之水,旋即焚书灭迹,盖未备起义之心,其心犹疑,如雾里看花。

及夜,其师兄仓皇来告,云有人知其阅义军书,且欲告发。师兄神色慌张,汗如雨下,仿若惊弓之鸟,语无伦次。

朱重八至此,绝境无援,仿若孤舟行于沧海,四面皆敌。

遂有苦思与艰难抉择。朱重八眼前,路有三条:一守寺中,然此路仿若死胡同,难见生机;二亡命天涯,可天涯茫茫,何处是归巢;三揭竿而起,此路虽险,然或有一线生机。

朱重八心疑不定,如入迷雾深林,方向难辨。乃求计于周德兴,周德兴貌憨而目狡,仿若智愚参半之人。

周德兴亦无良策,竟劝其卜卦,视何路为宜,此乃无奈之举,亦见时人之迷信。

卦象示曰:“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即逃或守皆不祥,唯起义或可免祸,此卦象仿若冥冥天意,为朱重八指一方向。

朱重八知已无退路,其本欲耕织奉亲,然亲亡于苛政,避寺中求食亦不得安,今被人告发,恐有性命之忧。忆往昔,父母辛勤一生,背负田赋徭役,如牛负重,无一日之闲,然仍落得个家破人亡之惨境。

忍无可忍,遂决曰:“反矣!” 此三字仿若洪钟大吕,响彻天地,亦如潜龙出渊之怒吼。

此诚逼上梁山之真事,亦封建时贫苦农民无奈之选。谁不惜命?谁愿涉险?然生路断绝,唯有以血与命推动封建之变革,至其终亡。此乃其宿命,亦历史演进之必然,如江河归海,不可阻挡。

故吾以为,中国历史之农民起义,诚可肯定。虽其或有瑕疵,或怀私念,然实乃绝境中奋起反抗,其勇可嘉,其志可悯。

汤和遂为朱重八首侣,将伴其历诸艰危。

然汤和未料,己乃唯一陪其终途之人,此亦命运之无常,令人唏嘘。

元璋愤起

元末昏沉暴政长,苍生水火泪沾裳。
税苛赋重压驼背,吏酷官贪掠庶粮。
疫病横行亲族逝,灾荒频至饿殍亡。
逼临绝境愤而反,剑指龙庭意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