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於建东
我们从天空俯瞰太湖,她宛如远古半弯纯真的璞玉。她的西边拉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她的东边则是充满了岁月的皱理和折痕,蜿蜒斑驳。宜兴之胜,施然镶嵌于太湖西岸,以其山,以其竹,以其紫砂,以其渎上。
宜兴古称阳羡,麾于常州府下,水光潋滟,鱼米飘香。境内有三湖九溪,而以荆溪最负盛名。荆溪又名罨画溪,意谓两岸风光绚丽如罨画(杂色的画),阳羡因荆溪而百渎生,这里有着一段耐人回味的历史。《方舆胜览》卷4常州篇中描述,“荆溪既居下流,受数郡之水,古人以一渎不能当,故于震泽之口疏为百派。又开横塘一道,绵亘数十里,以贯百渎。” 这里的震泽就是指的太湖。从竺山湖向西南而下,沿横塘河和S230省道,依次可以看见欧渎、彭渎、毛渎、葛渎、赵渎、邾渎、和渎等大大小小不下十几个渎,在古代有“阳羡百渎”的美称。史书上的百渎,“上百渎至宜兴县五十七里,下百渎至宜兴县五十里,盖横塘直南北以经之,百渎列东西以纬之。”
用当代人的眼光和实用的审美主义来看,这些曲折修长的“渎”,在地理图册上显示状如毛细血管,它的一端连着荆溪,一端指向太湖。又宛如一块硕大的集成电路,纹理细密而不失劲动,条理清晰而不失壮阔。《方舆纪要》卷25中记载,“东坝筑而荆溪之流杀,荆溪杀而百渎中绝矣。”这说明,古代阳羡上游各郡水脉竞相汇入荆溪,那个时候的荆溪,就像一个巨大的蓄水皮囊,如若在多雨的江南时节,荆溪水量超限不堪重负,最终破裂而水满四溢,则洪荒之力骤现,危及四方百姓。为辟洪荒,当地百姓因势利导,开挖狭长弯曲的沟渠,由荆溪向四处辐射分流,奔赴太湖,凡此绵延百余条计,就是“渎”的最早雏型,经过多少个春秋的整饬和洗礼,“百渎”成就了今日的沃土万顷和渎上人家。
宜兴的“渎”是专属于宜兴乡土的一个农耕文化基因。在我们传统的部落文化中,从盘古开天辟地,从人类聚集有历史记录开始,特定的地理特征一直是养育催生特定区域文化的强大根基。司马迁言,太湖流域气候温润,河湖相间,水系纵横,通三江,达五湖。“渎”因水而生,得吴地自然所赐,依太湖母体繁衍生息,累积文化,创造文明,谱写春秋,走向辉煌,这是“渎”文化在宜兴的一个真实体现。
在余杭地区,你会看到很多以“坞”命名的地名。“坞”是指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地,这样的地形容易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当地子民不受侵犯,因此有坞的地方一般都有非常传奇的烽火历史。比如杭州的龙坞,南宋时是攻守杭州的“兵家必争之地”,直到今日关隘险阻形势犹在。
在良渚文化中,你可能见得更多的是“墩”的表现形式。“墩”,顾名思义,是土墩、高墩,厚而粗的基础的意思。相传在古代,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生活知识的增加,人们占领高地建设庄里家园和神庙宫殿的行为日趋频繁。这里面就涉及到氏族等级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一般权力越大,地位越高,势力越强,占领的墩地也越高越大,因此,以“墩”为特征的标志性地理代表的往往是一种权贵文化和权力文化。
我们行走在宜兴渎上,这里,作为渎上见证者的周铁老街亦在阳光里安逸的舒展着。2700年前的周朝,因朝廷在这里设立“铁官”,古镇因而得名“周铁”,历经千年兴衰荣辱,守得此番岁月宁静。老街呈十字形布局,总长达五百多米,街面由青石板铺成,渎上的横塘河就贯穿其间。渎上溪地湿润,农产品丰饶,尤以百合萝卜西瓜及蔬菜出名。旧时,老街有齐全的生活供养物品,南北商货,绸布细匹,匠作小吃,应有尽有,于是南至官渎北至洋溪的乡民无不往来,一时富庶一方。可以想见,在水运发达的年代,店多成市,茶亭、裁缝店、老虎灶、布料行、米行、竹器行等各色生活场馆一应俱全,周铁老街定是红红火火。
值得一提的是老街镇北河边的“竺山书院”,历史上的竺西书院,培养出不少名人,清朝光绪年间,书院一度改名为“竺西高等小学堂”。我们观摩一个古镇,品味一段历史,其中的文化是核心要素,物埠年丰的时代,用文化和教育作为轴心来构建一个地方不败于后世的生存密码,是宜兴这个城市历久弥新的能量所在。
在历史上,历代文人雅士都以来阳羡、宿阳羡、居阳羡为自豪而歌颂吟咏,苏轼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早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新科进士苏轼在琼林宴上初识宜兴同年蒋之奇,蒋之奇口中的阳羡风物人情之美,令苏轼心醉神迷,他当即与蒋相约,将来退休时共往宜兴,比邻而居,同赏美景。他在《次韵蒋颖叔》中写道,“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十七年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终于来到自己的梦中乐土,亲见蒋之奇当年所言不虚。随后,他又在《菩萨蛮》中又挥毫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传世名句,将宜兴的人文和美景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到后来,宦海沉浮,漂泊如萍的苏轼,在黄州遇赦之后,曾上书皇帝乞求买田阳羡,以“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他对宜兴的热爱可谓到了死心塌地的地步。而他的政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在彼时留有“久闻阳羡溪山好,颇与渊明性分宜”的别样佳句。
在吴冠中艺术馆,你可以饱览吴先生各个时期的绘画力作。学贯中西的才识,力通中西的志向,使得吴先生的作品力透纸背,却永远脚踏实地,连接着家乡的底气,传承着家乡的文脉。
其中有一幅题为《双燕》的画很有意思。整个画面给人的既视感都是高墙黛瓦、坤坛阔院,给人的冲击波就是江南大宅门的感觉。可就在这个时候,你在一个不起眼的点位,高墙的上檐一线,突然捕捉到一双羽翅委婉、身形娇小的比翼小燕,再看标签卡上赫然题名作品为《双燕》。这对双燕在画卷中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但却成了整个画卷的灵魂。吴先生善于从宏大的叙事角度谋篇布局,然后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点石成金、夺人心扉。
吴冠中另一幅作品《狮子林》也是这般异曲同工,在夸张狂野的太湖石渲染下,你看到在狮子林的石间石隙石窗中露出来小小楼台亭阁的一角,你的心瞬间被俘虏了,被震撼了,被凝滞了。在从众的大环境中被一个小事件吸引,这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叫做关注。通俗的讲就是注意,由注意而被具象捕捉,由注意而与具象共鸣,由注意而将具象升华,这是画者与观者的默契法则三部曲。
曾被称为阳羡和荆溪的宜兴,当然有这样的实力和悟性。而渎上,就是吴冠中笔下羽飘尘上的“双燕”。在宜兴的蔚蔚大观中,渎上也是她的灵魂,她的血脉,她的思盼。
或者,我们不妨静静在渎上临湖小憩,凝视远方,一起回味一下那碗入口甘甜、欲罢不能的百合莲子汤吧。
作者简介
於建东,江苏无锡东港人,经济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无锡市锡山区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科技日报》《青春》《山月》《大连日报》《江南论坛》《无锡日报》等报刊和网络自媒体。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