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我一人足矣!”
“真是好大的口气!一个没根的太监也敢说这种大话?”不敢应战的朝臣,却敢出言讽刺。
这个太监并不像高力士那样家喻户晓,可他的来头并不小,一生更是像场跌宕起伏的大戏一般,充满戏剧性和反差感。
杨思勖原是岭南一个土著部落的继承人,从小就聪明伶俐,只可惜突然天降横祸。
唐军席卷而来,毫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岭南,杨思勖的父亲因战乱而死,年仅六岁的他也成了唐军的俘虏。
按照当时的规矩,青壮年被编入了军队,而年幼的俘虏则会被送进长安宫中,做奴为婢。
杨思勖就这么被送进了皇宫,净身做了太监,可这样巨大的身份转变并没有击垮他。
他始终在默默地观察并适应着宫中的节奏和环境,想要在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活下去,杨思勖学会了隐忍,也更加努力。
没有人会细心教杨思勖什么生存法则,他就这么靠着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凭借小心翼翼的做人准则和出色的办事能力,逐渐站稳了脚跟。
杨思勖一点点靠着努力走到了皇帝身边服侍,做到了贴身宦官,他已经不是那个不起眼的小太监了,可他更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
710年的那场“景龙政变”中,杨思勖迎来了机会,也凭借这个机会一举成名。
当时朝廷内外乌烟瘴气,韦后和武三思把持朝政,逼得太子李重俊联合羽林军造反。
唐中宗手足无措,眼看着叛军就要攻进皇宫,可竟然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要为正义而战。
因为叛军首领野呼利作战勇猛的名声颇大,他这位猛将手下带着的士兵也都个个凶悍,这出去就是送人头的活,谁也不敢吭声。
杨思勖审时度势一番,当即就站出来拱手道:“陛下,臣愿为您分忧,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谁都没想到竟然是这个平日里都很少说话的宦官站了出来,李显怕他是打肿脸充胖子,可这种时候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杨思勖知道这时候没人会觉得他行,他也不再多言,只是拱了拱手就拿起一把长刀走了出去。
野呼利带着兵马正在城门外耀武耀威,结果就看到杨思勖走了出来,忍不住面带嘲讽地大笑了起来。
“这大唐果真是没人了吗?竟然让这么个太监来送死?”野呼利的话引得手下人也都跟着此起彼伏地哈哈大笑。
杨思勖却并不在意,一身宦官服饰很好地遮掩了他真正的实力,他抬眼道:“太监又如何?你敢不敢与我单挑?”
野呼利只当他是个笑话,一个细皮嫩肉的太监也敢跟自己叫板,却不料杨思勖径直提刀逼近,招招致命令人心惊。
不过一个回合,野呼利甚至都没来得及多震惊几下,那目瞪口呆的项上人头就被杨思勖瞬间砍了下来。
叛军傻眼,首领都被杀了,没了主心骨的他们瞬间打乱起来,大多数的士兵直接倒戈,这场声势浩大的政变就这么被迅速平息了。
杨思勖这一战让朝廷上下瞬间对他刮目相看,救了唐中宗命的他当即就被升官至从三品。
722年的安南叛乱影响颇大,最让唐玄宗火冒三丈的是,朝廷上下人才济济,竟然又是一个无人敢领兵出战的局面。
毕竟当地气候环境十分恶劣,首领梅叔鸾更是已经集结了众多土豪势力,叛军人数更是多达40万,交州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他们控制。
安南地形复杂不说,瘴气毒虫更是遍地跑,常年在北方和中原囤聚的士兵去了简直就是有去无回。
而且唐军人数远比不上敌军,这场仗怎么打怎么看都没有胜算,最后还是杨思勖孤身出列,毕竟那可是到了“自己的地盘”。
唐玄宗自然知道杨思勖曾经的战绩,他当即高兴地问:“爱卿需要多少人马,朕都给你批。”
结果杨思勖摇摇头道:“陛下,无需一兵一卒,我去岭南当地招募本地军队,如此方能得胜归来。”
杨思勖果真凭着自己的能力再加上自身“老乡”身份的加持,到达岭南后就迅速招募到了10万人的本地士兵。
杨思勖并没有得意忘形,他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让他们在熟悉环境又不怕恶劣条件的情况下,在丛林战中十分得心应手。
而且杨思勖也没有大喇喇地带着军队去正面交锋,而是聪明地打起了游击战,专挑敌军的粮仓和后勤下手,先断了他们的后路,打得叛军猝不及防。
最后杨思勖帅军率军直冲梅叔鸾的大本营,已经崩溃的叛军犹如一盘散沙,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擒获了梅叔鸾并将其斩首。
杨思勖作战向来果断又狠辣,每次出兵都以雷霆之势迅速解决战斗,此后又接连平定了五溪、邕州等地的叛乱。
战功赫赫的他也被封为了虢国公,可谓是宦官史上的最高荣誉了,直到87岁时,这位封侯拜相的平乱大将因病去世,他传奇的一生才落下了帷幕。
(参考资料:《新唐书》;王书第 -- 骠骑大将军杨思勖   .湛江日报·数字报刊[2020-01-28])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