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图|视觉中国

“我们都是鸿蒙的时代合伙人,一起创造了了不起的鸿蒙速度。”在10月的原生鸿蒙之夜上,余承东说,“有底座、有生态,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纯血鸿蒙的现状:Top应用加快入场,技术底座已经搭建完成,10亿台设备蓄势待发,但生态如果缺失,这些努力全都会化为泡影,三星Tizen、阿里云OS殷鉴不远。

对鸿蒙来说,要想成为真正的操作系统,“生态”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不得不过的一重山。

与通过自研实现技术路线不同,丰富的生态需要群力,没有开发者和企业的配合,不可能建立起来。

要想成功,并不容易。难题之一,便是由于原生鸿蒙彻底与安卓生态切割,其使用的开发语言与谷歌安卓、苹果iOS都不同,开发者需要从0开始适配——约等于重写

企业加入鸿蒙,自然得掂量掂量经营成本。

当然,华为也有自己的“优势”。

与当年的Tizen、Windows Phone不同,作为一家硬件为主的厂商,华为的产品覆盖手机、PC、可穿戴设备、汽车等多应用场景,产品销量亦不断走高。以手机为例,IDC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达17.5%,出货量达到2220万台,位列第一。开发者们的应用一上街,就能快速积累原始用户。

华为亦在流量、技术、资金、渠道方面给予开发者支持,且在商业模式上,也有别用于安卓、iOS的想象空间。

这似乎是一扇巨大的机会之门,在安卓、iOS两分天下的格局中,企业迎来了一个新的舞台和争夺用户的机遇。

开发者能赚到钱,自然就有加入的动力。

然而,政策只能解决一时需求,市场亦不能直接转化为收益。鸿蒙生态如何持久地让用户、开发者在这片土壤中共同成长,则考验的是对阳光、水、空气的调控能力与行业变革的决心。

鸿蒙味儿

尽管纯血鸿蒙发布以来被广泛讨论,但对开发者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已经和它相处了将近5年,并且已经有1.5万应用及元服务上架。

开发者小郭的“一日记账”App,便是1.5万分之一。因为用上了鸿蒙的AI能力,用户能够一键识别小票信息。“古文岛”App开发者继华,鸿蒙上线之初,就嗅到了机会,彼时App正面临技术难题,团队苦恼内容质量、UI设计、运行流畅度。鸿蒙为他提供了测试机、开发群支持等资源,App最终成功上线,迅速圈粉。

从0到1长在鸿蒙生态里的应用,弥足珍贵,但从用户体量计,它们与头部应用如微信、支付宝比起来,渺若星辰。幸运的是,鸿蒙自诞生起就得到了它们的支持,起点显著高于iOS。后者起步时只有500个应用,安卓系统发布一年后才接入第三方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鸿蒙生态面临的环境比安卓和苹果恶劣得多,排除地缘政治因素,它要在硬件形态、开发语言和用户习惯底定的格局中,分得一杯羹。

自2023年9月华为宣布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到2024年10月,HarmonyOS next正式发布,微信、支付宝、百度、美团、微博等覆盖社交、出行、娱乐、金融等18个垂直领域的主流应用,已经可用。

余承东说,鸿蒙用一年时间走过了国外操作系统十多年的路,并不夸张,其中也透着这场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史上最大迁徙的不易。

大厂们用一年时间,重写了一遍自己。重写并不是照搬,开发者须抛弃iOS的Swift、安卓的Java语言,使用原生鸿蒙的新开发语言ArkTs,重写代码,虽然能获得更小的内存、更快的运行速度,但需要额外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但对头部App来说,华为10亿台生态设备的用户蛋糕不容小觑,尤其在安卓和iOS格局中竞对步步紧逼,犹豫,意味着失去。

于是我们看到,金山召集40多名技术高P花3个月重写,又花了8个月完成4000万行代码的适配,“没有一行代码是重复的。”美团100多名工程师,6个星期加班加点赶出了第一个版本。航旅纵横用一个半月适配了值机选座、电子登机牌。飞书两个星期完成视频会议功能开发。支付宝四个月完成10个版本迭代……

余承东说,原生鸿蒙App迭代迅速,几乎达到了一天一个版本的惊人速度。

但纯血鸿蒙虽新,用户仍是老用户,有了新血的App,如何给到新鲜感?

功能是生态的最小单元,也是用户体验的末梢,开发者的解法是,让功能染上鸿蒙味儿:

第一,一键直达。App全面适配鸿蒙锁屏界面直达“扫一扫”的功能。点击界面的圆圈,用户可扫包括点餐、付款、使用共享单车在内的所有二维码,直达微信、支付宝、美团等应用界面,不再遵循解锁-打开应用-扫一扫的交互逻辑。

第二,跨端互联。余承东展示的从pad隔空抓取图片释放到另一个终端的画面,这一能力用在了wps工作流。用户用手机拍下照或是复制信息,可直接进入平板的原生鸿蒙版文档。

2024年12月,鸿蒙更新5.0版,“碰一碰”功能升级,用户无须添加好友,可一碰互传照片,一碰组队玩游戏,分享网络热点,覆盖多种社交场景。

第三,AI赋能。小红书、微博已经用上了AI抠图、AI朗读、动态图片、意图框架等鸿蒙原生功能。

第四,隐私管理权。第三方应用拍照或扫码时,必须等系统调用手机相机完成后,经用户确认再传过去,App无法知晓相机在干什么。系统将具体的隐私数据管理权下放给了用户。这降低了偷窥隐私的风险。

这些功能均建基于原生鸿蒙的技术底座,App调用技术接口即可使用。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说的“原生安全”“全场景”概念正在显现。

一众应用迭代之际,内测版微信姗姗来迟。刚登陆鸿蒙时,红包、转账等核心功能尚未上线,尽管有人喜欢“小而美”,但终究难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11月,最新的微信内测版补齐了上述功能,至少能正常使用,且在访问照片和相机时做到了安全提醒。

微信的慢吞吞与开发速度无关,作为一个类操作系统的“微信生态”如何与鸿蒙生态整合,需要更多时间。

当然,纯血鸿蒙还称不上完美,一众传统App以及企业级应用尚未入场,或有功能缺失,体验不够“丝滑”。一位工程师说,“一套新技术框架,从零开始,初期有BUG太正常了。”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希望更多消费者能够接受、包容鸿蒙生态的年轻不成熟、帮助完善鸿蒙生态,消费者对鸿蒙缺点、应用不足的发现,就是鸿蒙快速前进的原动力。

瑞幸鸿蒙研发工程师赖奕锋在开发过程中,能直通华为工程师,能随时提出建议。一个自媒体人提到,身边人向鸿蒙工程师反馈一个BUG后,一天就得到了解决。

开发者与企业参与原生鸿蒙共建,讨论技术、体验,将收获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而那些早入局的企业,也许能在鸿蒙生态这片新蓝海,收获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用户忠诚度。

鸿蒙凭什么?

挑战者鸿蒙诞生之初,就已经笼罩在三星tizen、Windows Phone失败的阴影之下:三星、微软两大巨头没做到的事,鸿蒙能成功吗?

能否成功,难以断言。但如果不汲取教训,一定不会成功。

先来看看同样是手机厂商推出的Tizen。它顶着三星的名号,其实是诺基亚、三星和英特尔自研系统的合体。2011年,诺基亚转身拥抱Windows Phone。一年后,三大自研系统正式合为Tizen,背靠Linux基金会、三星、英特尔及全球运营商,对抗方兴未艾的安卓、iOS系统——二者当时累计市占率60%以上。

借助三星积累已久的用户规模,Tizen出现在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多个产品线上,2016年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操作系统。

排在它前面的是微软的Windows Phone(简称WP)。

2010年,微软基于 Windows CE 内核,采用Metro 用户界面(UI),推出手机操作系统。一经发布,业内人士好评如潮。

科技资讯网站Ars Technica称,该系统“让iOS显得有些过时,令安卓杂乱无章”。它的UI界面,尤其是磁贴设计令人印象深刻,且拥有“强大的office 生产能力”,《个人电脑杂志》甚至预测,它会对安卓杂乱无章的用户体验构成更大的威胁。

后续推出的WP8改换新的Windows NT内核,出现诸多新的特性,继续赢得好评,并搭载诺基亚手机向全球发售。

2012年WP市场份额达3.9%,市场研究公司IDC甚至预测,2015年WP市占率将达到20%,超过iOS,仅次于安卓操作系统。

而Tizen也让时人乐观。

ABI研究公司移动设备、内容与应用高级业务总监杰夫•奥尔曾说,三星能生产自己的CPU、调制解调器、显示器、软件,当然还有手机,能够摆脱谷歌,“能构建第三大生态系统的,一定是三星”。

显然这些预测都没有成真。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生态停滞。

Tizen虽然是三星自研,但三星与安卓切割的决心不够,手机全球销量3.2亿,搭载Tizen系统的只有1%,且大多是低端机。

Tizen并没有吃上用户规模的红利,开发者面对一个个“无人区”,适配热情自然熄灭,以至首款搭载Tizen的手机Z1上的应用商店可下载应用只有1000个,不仅拼不过安卓、iOS,还是WP 20万+应用的零头。

撑到Z4发布,Tizen草草结束,2022年寿终正寝,享年10岁。

WP复制了Tizen轻视开发者和应用生态的老路。

WP8改了内核,导致旧机型无法升级,且在高昂的授权费面前,手机厂商望而却步,只剩独苗诺基亚。要命的是,WP8还不向下兼容,就连青睐诺基亚用户的开发者们也选择放弃。

从用户体验上来说,WP应用商店不光App匮乏,品质也差,有市场咨询师提醒,开发者需要更加努力,让App在竞争中达到标准。

坦率地说,与安卓和iOS相比,Tizen与WP的产品功能并不落下风,败就败在竞争策略。

在操作系统市场中,赢家不是产品做得最好的那个,而是最好的平台。

安卓将手机制造商、应用开发者、用户绑在一起,iOS也有极高的开发者和用户忠诚度,这些市场主体叠加在一起,形成规模庞大的生态效应,海量用户与可预期的收益、良性的分成模式,就是平台的阳光、空气、水。

App只要一上街,就能赢得用户,那些只有3%左右市占率的平台,显然不值得开发者付出时间和精力。

哪里有钱赚,就会去哪里,人越多,钱越好赚。这是简单的商业逻辑。微软曾经撒钱给开发者请其适配WP,但后者仍不为所动,因为开发一个没人用的App,没有任何回报。

WP、Tizen的工作重心放在优化系统产品,而非建立更大的生态,赢了产品,输了平台。

从2014年开始,WP市占率一路向下狂奔,2017年,跌至0.1%,微软最终选择抛弃。

苦撑的这七年,WP应用商店从1000个App冷启,到2011年搭载诺基亚发布时,拥有8000个App,一年后猛增到10万个,2014年底达到32万个,增速不可谓不快,但仍遥遥落后于安卓和iOS的140万个和120万个。

更何况,这些应用并非用户所需。以主流应用Instagram为例,其iPhone版本推出两年、安卓版本推出6个月后,WP上仍不见踪影。

余承东的那句“只靠华为自己,是做不成鸿蒙的”,并非谦辞。

两张底牌

生态决定鸿蒙的生死,让10万个原生应用进场,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然后呢?

鸿蒙首先需要面对广泛的中小应用厂商的迁移问题。头部App具备的资金和技术人才优势能扛住迁移及迭代成本,中小应用厂商就不一样了,其不惧初代版本,怕的是后续迭代。

即使在安卓iOS两强格局中,也有不少App只有iOS而没有安卓,中小应用厂商搭鸿蒙的车,不啻一场豪赌。

开发者也面临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式微的窘境。人们的应用使用习惯稳定,50个App已经满足多数人的所有需求,新应用要爆发式增长难于登天,何况应用商店排名竞争激烈,导致获客成本不断上升。

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纯血鸿蒙的出现得到缓解。

华为采用的打法是平台运营策略,一方面为首批适配鸿蒙的厂商在渠道宣发、应用商店排名上给予曝光支持,提供代码模板、测试机、开发套件、软件库等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给生态伙伴“真金白银”。

2023年8月,华为宣布“鸿飞计划”,三年内投入百亿,一边提供技术支持,一边帮助应用厂商运营,如在自研软件内开辟更多流量入口等;华为还启动耀星计划,投入70亿元,持续激励鸿蒙原生应用、元服务创新。

类似做法已经在字节跳动的头条号上得到验证,帮助其成功构建了一套创作者生态,但华为更大的布局是培育开发者。

鸿蒙正式宣布上线以来,华为就邀请开发者接触内部代码,后来又组织开发者大赛、培训、沙龙,通过认证开发者,帮助其融入鸿蒙生态,还在100多个高校开辟鸿蒙课程,邀请企业参加鸿蒙生态学堂。这些都能为鸿蒙原生应用开发蓄力。目前,HarmonyOS开发者数量已达254万,虽然离iOS和安卓的数量还有十倍的差距。

政策和技术支持管够,短时间能缓解开发者们的成本压力,但用户能不能买账就是另一回事。试想,如果人们无法在纯血鸿蒙里实现工作、生活、公共服务的闭环,手机就是一块板砖。

华为宣称18个垂直领域的头部App都已可用,余承东称“通用办公应用覆盖全国超过3800万个企业,数千个政企内部办公应用加速上线”,但类似企业微信、钉钉、飞书这类超级App,由企业级用户自身构建的百万量级小程序、微服务、SDK组件,要完成适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非应用厂商加班加点就能一蹴而就。

而关涉用户出行、购物、本地生活、银行服务、娱乐的头部App,其主力功能能否完备,也影响人们选择纯血鸿蒙的决心。

这些问题,一线厂商砸下资源就能逐步解决,但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厂商则仍然面临技术不可承受之重。

公立医院、医保、行政服务等应用均已完成信息化、移动化建设,不太可能自发投入力量重写一遍代码。公司打卡、小区门禁类的应用能否加入,也迟滞用户的选择。华为对此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元服务、小程序帮助完成适配,或是补贴第三方ISV帮助独立形态的App加入鸿蒙。

但如果解决以上问题,工作、生活应用适配一旦全面完成,纯血鸿蒙手机就会成为用户的主力机,从此进入发展快车道。

特别是,亿级用户每日反馈的使用体验,将帮助鸿蒙快速进化。华为并非没有想到,且已经有所行动。近期,华为推出了“鸿蒙有礼”HarmonyOS NEXT先锋权益,为升级了原生鸿蒙系统的用户送出合计价值900块的一系列应用会员权益,用户可享受包括爱奇艺、B站、芒果TV等应用在内的会员待遇,这将加快推高活跃度。

此外,华为通过不断发布硬件新品扩大用户规模,如,近期Mate系列手机的热销。IDC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华为在折叠屏市场份额高达55.9%,汽车方面,鸿蒙智行销量亦高达20万辆,平板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亦同比增长77%,市占率28%。

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鸿蒙操作系统中国市占率超越iOS,达到17.2%,仅次于安卓,跨过了华为内部定下的16%生死线。

有了海量高活用户、高市占率,开发者就已经有了赚钱的预期。

当然,高市占率并非华为逼着用户使用的结果,而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用户——如果觉得不好用,也可不升级,照旧使用兼容安卓的鸿蒙4.3版本。

经过起市场考验的鸿蒙,才是真正的鸿蒙。

总结华为的策略,两张底牌逐渐显现:一张是政策牌,用技术、资金、营销等服务开发者,解决入局及可持续运营的问题,一张是市场牌,用硬件创新、软件权益等手段吸引用户,解决用户活跃度的问题。两张底牌应出尽出,才能拿下最大胜果。

新质生产力范本

许多人都会记得5年前鸿蒙上线时的那个上午,大屏幕上展现“未来的操作系统应该是什么样?”余承东的身后,升起一个回答:HarmonyOS。

而今,纯血鸿蒙所具备的特性,则给这个回答增添了更完善的注脚。

它诞生于终端多元而平庸的时代,智能手机多年来没有涌现革命性产品,平板、可穿戴设备、电动汽车、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渗入日常生活,而不同设备用着不同的操作系统,吞噬着巨大的切换成本和开发成本。

拐点似乎已见。HarmonyOS Next的解决方案是万物互联:采用分布式技术,打通硬件和场景,实现交互多样、自由流转,所有设备无缝协作,一个系统,一个生态。这是一种新的计算机范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随着生成式AI的涌现,华为引入盘古大模型,将AI能力融入鸿蒙,推出小艺智能体。小艺常驻系统,嵌入原生应用,能够敏捷感知用户意图、行为场景,成为真正的“贾维斯”。

“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产品,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鸿蒙是万物互联时代统一的语言,是万物互联时代强大的操作系统。”余承东说。

丰富的用户体验也为产业升级带来想象空间。互联网公司通过借助鸿蒙的互联特性,一款产品即可触达全场景用户,而鸿蒙的AI能力,则让硬件厂商的产品,低成本实现智能化。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也可借助鸿蒙的数字底座做到互联互通,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大发展。

自从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以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洞悉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尤其是需要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换言之,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技术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在备受关注的操作系统领域,华为的鸿蒙全场景操作系统已经开始实践,正在一步一步成为中国科技自主的典范,它的价值早已超越商业意义,一旦启动,没有退路,只能向前

鸿蒙能否成功,关键在生态是否站稳立住,这一切都需要开发者、用户的支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