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喝酒把自己喝死的,把人喝活的还是头一次听说。
2024年年初,有媒体报道了这人么一桩离奇的“新闻”。
湖北一个姓邓的小伙子因误喝了一瓶“饮料”,竟直接把自己一口气喝到了医院抢救室。
抢救好几个小时,医生都对其束手无策,在死亡边缘线反复横跳数次后;
这个小伙子竟又离奇的活了下来。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医生给他灌了整整四大瓶的白酒。
不过这也让好奇,这个小伙子到底喝的啥“饮料”,能把自己喝进抢救室?
而白酒又什么时候有了解毒救人的用处了?
事发突然
其实按照准确时间来算的话,这起离奇事件是发生在去年的。
2023年圣诞节,眼看着距离新年没剩多久了;
小邓还在工厂埋头苦干,期盼年底风光回家过年。
可没想到意外来临的就是这么突然。
圣诞节当天,小邓干活干到一半,只觉得疲惫口渴。
下午三四点钟,他随手从桌子上拿了一瓶“饮料”豪饮起来。
回忆起那瓶饮料,小邓只觉得颜色很亮,口感甜到发苦,像是劣质香精加多了的三无小饮料。
要不是因为太口渴了,他也不会顶着奇怪的口感将水都喝完。
喝完水后,小邓回到了工位,可很快不适感便涌上心头。
头晕、恶心、反胃浑身冒冷汗。
起初小邓还只是以为自己吃坏了肚子,想着熬到下班去看看医生。
但谁能料想到,他竟是中毒了。
下班归家后,小邓早早的躺到了床上,企图减轻一些自己的不适感。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身上的不适感非但没有消减,反倒是越发不对劲。
好在他的家人彼时还陪着他。
眼瞅着时间快到午夜,小邓的不适已经远超吃坏肚子的症状。
家人们不敢耽误,连忙带他去了医院。
在经过基础的检查后,接诊的医生脸色猛然一变。
“赶快送到ICU抢救!病人情况危险!”
听到这话,小邓的家人们瞬间被吓懵了。
喝点小饮料,咋能喝出这么危险的情况呢?
急速抢救
负责治疗小邓的医生后来回忆起那天,也是一身的冷汗。
因为小邓被送来的时候已经重度昏迷,几近休克,连最基础的生命体征都快维持不了了。
五脏六腑都已经到了严重衰竭的地步。
医生们没时间多做解释,将人推进ICU后就开始了紧急抢救。
根据初步检查,小邓的问题是出在胃里。
医生们不知道他到底服用了什么东西,只能先给他洗胃;
同时用仪器化验,他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们找到了小邓病危的原因——中毒!
到了这个关头,医生们很迅速的做出了反应。
“血液净化”。
这个过程很麻烦,而且也有很大的风险。
可虽然经过了专业检查也找到了症结所在,但几位合诊的医生们仍然眉头紧锁。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能解小邓毒的解药,目前是有。
但国内却并没有任何渠道能获取。
时间紧迫,医生们不能干等,于是只能兵分两路。
一边寻找解药渠道,加急送回国内;
一边查询资料,寻找其他解毒的方法。
彼时也不得不感慨,小邓虽然倒霉但却也是幸运的。
天无绝人之路,他碰到了足够专业也足够负责的医生。
在几位医生通力合作,连续查了好几个小时的资料;
另外一种解毒方法还真被他们找到了!
“乙醇可以解毒!”
乙醇顾名思义也就是酒精。
但因为这种病情国内少有先例,最开始大家都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尝试的。
整整三天,医生通过灌的方式,给小邓喝了四大瓶白酒。
奇迹终于出现,小邓的状况在第四天明显有了好转。
而小邓的家人们也终于把心放回到了肚子里。
可回到故事的最开头,小邓喝的那个“饮料”到底是什么东西?
真的是剧毒的毒药吗?可如果是毒药的话,又怎么会出现在那么容易被拿的地方呢?
“毒药”——乙二醇
其实医生在检验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导致小邓中毒的“元凶”——乙二醇。
这东西的学名大家或许不了解,但他在市面上常见的形式大家一定很熟悉——防冻液!
作为一种冷却液,防冻液的作用对于发动机的作用不必多做介绍。
尤其是在小邓工作的那个地方,防冻液的出现其实也并不稀罕。
只是一瓶小小的防冻液,会有这么大威力还真是让人始料未及。
作为防冻液的主要成分,乙二醇本质上其实是无毒的。
粘稠、甘甜也是它的主要特点,这也就解释了最开始小邓为什么会将其误认为是饮料的原因。
不过乙二醇虽然是无毒的,但在进入人体和人体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后便会产生有毒物质。
用不了太多,只要80g,致死概率就能达到99%。
夸张的是,小邓当天可是干了整整一瓶!
而市面上,唯一能解毒的药物——甲比唑,因为需求量问题,国内一直没有引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因为误食防冻液的死亡案例并不是没有。
早在2017年就有工人误食防冻液中毒身亡。
纵使是医生们紧急抢救了好几个小时也没能挽回性命。
隔年,河北一农民同样也是因为不认识防冻液,将其误认为饮料喝完。
同样的,因为送医不及时,这位农民最后也是器官衰竭导致死亡。
无独有偶,和小邓同年误食防冻液的还有一位河南的老人。
因为上了年纪,不认识防冻液,再加上家住农村、缺乏常识送医不及时,老人也中毒去世。
相较于其他案例,这位老人更为凄惨一些。
据说医生宣布死亡信息时,这位老人的血液都已经被防冻液凝成胶质了。
误食频发,到底为啥?
看完这些案例,其实也不难发现这些案例的共同性。
上了年纪与社会脱节,不认识防冻液;
文化程度低、缺乏医疗常识,身体不舒服没有第一时间送医,倔强的在家扛着。
小地市医疗条件落后,仪器跟不上,丧失最佳抢救时间与机会。
诚然,在这些案例中,当事人和当时的医疗条件存在一定问题;
但不变的是防冻液与饮料的“相似”。
首先,市面上常见的防冻液颜色、包装各异,但活人喜欢把大包装的防冻液装到饮料瓶子里,方便携带和操作。
彼时来看,防冻液整体来看跟普通的饮料包装确实很相似。
而且在口感上,偏甜的黏腻口感也跟饮料太过相似。
生产防冻液的商家是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包装以及“口味”做出一些改良呢?
换一些带有“防冻液”标识的小瓶包装;
同时把偏甜的口味或味道改良一下。
这样起码在误食时,那些不认识防冻液的人可以第一时间察觉异常,不至于服用过量。
再说回误食的当时人们,不认识的“食物”、不是自己的东西能否做到不乱拿?
今天是“饮料包装”的防冻液,谁知道下一次是不是粘有老鼠药的面包呢?
谁能保证,你们就一定都可以遇到像小邓碰到的医生一样专业的呢?
从生产厂家到所有当事人,其实都应该吸取教训,尽量减少这些惨案的发生。
结语
看着这些数据,再看小邓,他能活下来还真是要多谢那几位将他从死神手里抢回的医生。
纵观这场“事故”,最值得点赞的应该就是几位医生了。
从接诊到抢救,再到临危不乱寻找解毒办法,行差踏错半步,小邓都未必能捡回性命。
如果是在偏远地区,医院没有配备这样的高精密仪器,小邓的命运可就真不好说了。
看完这个故事,不知大家对防冻液是否有了新的了解?
有什么心得、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交流一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