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治维新后,日本陆军以师团——旅团——联队的结构建立了他们的常备军。至甲午战争前,日本陆军总的编有7个师团,总计十二万三千余人。清朝陆军一百万对比日本陆军十二万,清军规模是对手的8倍有余,这一对比不能不影响到时人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因此,基于对清朝陆军的这种认识,甲午开战前,清朝上下都笼罩着一种莫名的乐观气氛。对于北洋水师,或还有一批人担心与日本舰队作战能否获胜。而对于陆军,担心不能取胜的人就凤毛麟角了。
以那时候的舆论为例,如《申报》光绪二十年元月初九发表《战必胜说》,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北洋水师直与泰西无异,炮台巩固,当年中法战争即“负少胜多”,况且“方众同仇,义形于色”“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眺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
以中法战争为基准,认为中国对法国尚且“负少胜多”,而中法战争中恰好是水师失利而陆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次又上下同仇敌忾,自然没有不胜之理。
即便是有些稍微清醒的时人,认为清朝陆军还未到如此之强,但到底数量众多: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虽不富而财力尚足,兵虽不强而元气尚充”“若以扎硬寨、打死仗工夫,而加之以折而不挠之志气,情见势细,自足收效于无形。”用最笨的方法死拼也拼过对手了。
而对于日本,时人也同样认为日军兵员寡少,即便能够占得一时便宜,也会被清军浩大的数量拖死,如《申报》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发表的《制倭策》就认为日本是小岛国,人口少,物资不足,侵略朝鲜后兵少而分,且在战争中不断伤亡,兵员不足,财政也困难。“相持久之,彼必有束手待亡之一日”。
甚至不能说这仅仅是清朝当时人的偏见,因为就连一些外国人也持这种看法。如当时总理中国海关的英国人赫德,也在给朋友的信件中指出,日本利于速战,将非常勇猛,初期或将取得一些胜利,但中国终将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将局势扳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