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梅潭河一天天变清,我们发自心底开心。现在休息时间大家都愿意来河边走走。”这一年,家住大埔县城的罗女士,总会带着小孩到附近的梅潭河碧道(三河至县城段)散步游玩。群众的真实感受,可说是当地治水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大埔县持续压紧压实县镇村三级河长责任,以改善水环境水生态质量为导向,以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水问题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河长制综合平台作用,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2023年河长制考核在全市获“优秀”等次。

坚决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河湖,大埔县以推行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全民参与

以河长制为抓手凝聚治水合力

“这几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河里的垃圾不见了,河水变清了。”谈起河长制,高陂镇河长制办公室主任张勇深有感触。“韩江从我们镇穿流而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它。每周巡河,对于我们而言,早已成为了习惯。”他说。

河长就是一条河的家长。在大埔县各地走访时,记者每到一处,都可看见河长公示牌,清晰地标注着河道名称、河流概况、管护目标、河长等信息。

事实上,河长制实施后,治水管河的责任落到各级河长头上。大埔县通过压实各级河长责任、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凝聚治水的合力,最终形成了“人人管河、人人护河”的治理格局。

大埔地处韩江中上游,境内河流较多,水系发达。为守好一方碧水,大埔县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共设置县级河长5名、镇级河长181名、村级河长223名,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管护网,确保河长制有“名”有“实”,担责见效。

在强化执法监管方面,大埔县水务局联合大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等单位对非法采砂等重点监督领域开展综合执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形成全流域、跨区划保护合力。今年以来,大埔县共出动执法车(船)163次、执法人员649人次,累计巡查河道长度4060公里,查处违法采(运)砂行为5宗。

形成治水合力,不能仅靠河长们单打独斗;打赢碧水保卫战,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

今年7月,团县委联合三河镇人民政府、大埔县红十字蓝天救援协会在韩江源开展大埔县“河小青”巡河护河暨“青春自护 关爱成长”防溺水志愿服务活动。

实战演练中,红十字蓝天救援协会队员现场通过模拟人员溺水自救,实操了安全绳、救生圈、救援艇等水上救援工具开展自救,提高大家的避险防灾和自救、施救能力,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随后,应急救援志愿者们从溺水自救、智慧营救、岸上抢救做了现场演示,对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应急救生技能进行了讲解与示范。

活动中,身穿红马甲的家长、学生代表还参与水域巡河护河,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治水意识。

目前,大埔县共有“河小青”服务组织35个,“河小青”志愿者注册人数已有近1万人,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河湖管护,助力河长制全面推行,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水氛围,宣传大埔治水成果,深入推动全民治水。

此外,大埔县各级河长以“四乱”“五清”专项行动为抓手,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养殖等违法行为,持续推进禽畜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散乱污”企业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严控生活源、工业源、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目前,大埔全县江河水质保持稳定,无劣V类水体,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达标率100%。

生态碧道

探索“碧道+旅游”水经济新业态

微风轻拂,水清岸绿。傍晚时分,市民陈先生一家人来到梅潭河碧道(三河至县城段)。“这里环境很好,可以带着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亲水步道上,群众三三两两在休闲散步,实现与自然更为贴近的接触。

据悉,梅潭河碧道(三河至县城段)总建设长度14.8公里,为乡野型碧道。梅潭河碧道保留原自然水体及生态岸线特征,从维护河流生态、植物生态和生物生态入手,塑造特色水生态景观,通过梯级湿地污水处理池、湿地植物科普展示、湿地植物群落恢复与种植、江心岛水鸟栖息地营造等途径,营造生态教育、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生态特色空间。

一经亮相,梅潭河碧道便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打卡,成为散步、慢跑、骑行、拍摄的好去处。

该段碧道建设结合大埔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特色产业三张重要名片,以绿色为底色,以红色为特色,引导碧道建设,构建人文、河流和山林相结合的红绿文化主题段,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路线,成为区域旅游的重要通道。

同时将现代的治水文化与传统的陶瓷贸易文化古今融合,并结合大埔蜜柚,通过打造具有深度体验性的特色节点,彰显大埔魅力,成为大埔品质的“城市客厅”。

另一边,无人机缓缓升空,镜头中呈现的是一幅人文景观、文旅休闲、客家风情有机融合的山水美图。漳溪河(西河段)碧道工程,便是这幅山水美图的点睛之笔。

漳溪河(西河段)碧道起于北塘村田家炳大桥,止于漳北村富民大桥,途经东塘村、黄堂村、车龙村、漳溪村、漳溪社区、漳北村等6个村,全长7.892公里,涵盖西河镇区和张弼士故居。

近年来,大埔县坚持以水为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结合治污、治水、治岸“三大工程”,着力推进碧道工程建设,多个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呈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

2017年,韩江入选全国首届10条“最美家乡河”;2019年9月,韩江大麻水站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首批“全国最美水站”;2020年,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考核中,大埔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优秀县”称号的县;2022年,梅州梅潭河碧道工程(三河至县城段)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生态碧道”。

目前,大埔全县已建成25.2公里长的碧道,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根据省万里碧道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梅州市碧道建设规划。截至2035年,大埔县共需完成322公里碧道建设,总投资额28.6亿元。随着万里碧道项目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埔逐渐呈现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据大埔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发展全域旅游等工作,在推进碧道建设中充分融合大埔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积极探索“碧道+旅游”水经济新业态,全力绘就更加和谐的美丽生态画卷,让群众共享生态治水成果,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科技赋能

数字化、智慧化推动治水精细化

在大埔县水务局河长制办公室,“大埔县河长办交界河流智慧监控系统”正在有序运行着。一旦出现违法捕采督查、污水排放等情况,该平台可以实时显示监控画面和告警类型、时间、事发地点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

管水、治水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光靠人力,无法24小时兼顾。为此,大埔县借助高科技,将日常巡查、监管与科技手段相融合,提高巡河时效,推动治水逐步走向数字化、智慧化和精细化。

日前,当地完成山水林田综合监控“一张网”平台建设,运用遥感技术等手段,建设河道监控预警系统、数据共享系统,提高对水量、水质、气象、污水排放等各类水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预警能力,实时监控山火、河湖“四乱”、占耕毁林等动态。

“有人向河里丢垃圾、在河里游泳或私自采砂,通过智慧监控系统内的视频都能看到、查到,而且是全天候24小时都能看到。”据大埔县水务局河库保护中心主任连声超介绍,各级河长在巡河过程中发现河道垃圾漂浮物堆积、污水排放等问题时,可直接通过广东智慧河长手机APP拍照上传,平台会及时将问题推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处理,问题处理进展和结果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巡河效率。

不仅如此,大埔县还把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有效管控,让农村人居环境焕发“新颜”。

西河镇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组是梅州市实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EPC治理模式)的首个试点自然村。由于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组住户超过30户但少于100户,该村民小组使用微动力强化预处理罐工艺的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为10吨/日,在传统“厌氧+沉淀”工艺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增氧装置,利用自然能发电进行间歇曝气增氧,有效降解污染物,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维,有效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转难题。

近年来,大埔县结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已建相关设施,坚持新建与整改两手抓,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努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当地在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时,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因素,实现污水就近就地处理和循环利用。当前大埔县对全县1591个自然村实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体改造工程。改造工程分三类进行,分别是纳入污水处理厂、资源化利用、零散收集自然消纳。

推动治理精细化,大埔正全力疏通河网的“毛细血管”,实现长治久安。

相关

绿美大埔释放动能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粤东北重要生态屏障,大埔县森林面积292.3万亩,森林蓄积量1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15%,绿色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植此青绿,绘就绿美大埔新画卷。2024年,当地瞄准县镇村绿化工作,既做好“绿美”文章,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环境,又做好“人”的文章,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社会组织乡贤、个人等,形成植绿风尚。

今年以来,大埔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在职党员捐资、农村党员认种、“两新”党员义务植树等形式,推动干群参加绿化义务活动,带动掀起新一轮全面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

造绿成为风尚。当地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种一棵树”等群众喜闻乐见活动,激发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到县镇村绿化行动。

各镇(场)利用春节期间广大乡亲返乡时机,组织召开恳亲会、企业家座谈会等,引导大家通过捐资捐物、认种认养、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绿化,凝心聚力建成如湖寮“人大林”、高陂“政协林”、西河“巾帼林”等一批主题林。

同时,当地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特色镇为重点,对三河镇典型镇、湖寮镇莒村村等6个典型村以及茶阳、三河、枫朗、高陂等镇高速路口周边完成绿化设计,注重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风貌提升相结合,充分融合“红古绿”等各色乡村资源,探索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化路径。

不仅如此,当地还建立起多位一体的综合预警管控系统,在卫星、高空、地面监控、智能卡口、地面巡护五个层次上,构建高频次、全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网络,实现“天空地”多维度监测预警。通过智能化的森林防火预警手段,让林区火点无处遁形,实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推动森林管护工作由单一依靠人防向人防技防结合、以技防为主的改革,进一步减轻林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森林管护成效。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