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华师也与澳门携手

步入合作办学的第三十九载春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亟待时雨:两地相望,春风送暖

粤澳地理位置相近,民众血脉相连,文化同宗同源,为粤澳文化教育提供了交流融合的无限空间。新中国成立前,粤澳教育基本一体,澳门使用广东教材,用粤语教学等。新中国成立后,受政策环境影响,粤澳的教育合作与联系减少,不过人缘相亲、文化同宗的血脉联系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之后,澳门同胞纷纷回原籍寻根问祖,粤澳居民交往愈发频繁,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渠道再次开辟,尤其随着粤澳外向型经济的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刚需,粤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基础条件基本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专业校外文凭课程1988届澳门班毕业师生合影

除了地缘优势,澳门地区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也有亟需改变的内在需求。从开埠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澳门政府的领导体制原因,“长时期内未把发展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的高度”,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师范教育的滞后,难以满足许多中学教师培训、进修的要求。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澳门于1981年成立了私立东亚大学,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但师范教育的发展速度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教师职业专业化、学历合格化仍有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日益奔涌,澳门各方面亦实现了经济的迅速腾飞,推动了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发展教育成为民间与政府的共同呼声。此时,有着迫切需求的澳门,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率先向华师递出了合作办学的橄榄枝。

破冰之举:翻山越岭,春风拂澳

“量身打造”的函授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中华教育会秘书长李沛霖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984年3月7日,时任澳门中华教育会派副理事长何德明、秘书长李沛霖怀揣着新华社澳门分社的一封推荐信,专程来到广州,两人下车后便直接赶往华师教务处。他们希望借助内地高校的力量——尤其是借助华师这样有实力、又有着许多便利条件的高校的力量,开展对澳门教师的培训,尽快提高澳门师资的整体素质,促进澳门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华师对澳门方面的需求十分重视,在认真研究过后,学校认为,在港澳回归祖国终将实现的历史时刻,参与港澳两地的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不仅是在发挥大学的育人功能和文化教育交流功能,而且是在为促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做实事,这是顺应形势发展之举,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必须积极担当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中华教育会理事长毕漪汶(女)

访问函授部并了解教材编发情况

恰巧,当时的华师正在全国率先开展委托培养招生,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为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时任华师函授部主任赵育生认为,可以先用函授教育的方式,在澳门开设教育专业专科。在之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华师逐一论证、协调,联系各方寻找解决方法,期望能早日促成这一“史无前例”的合作。

这一开创性的事业得到了驻澳有关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以及国家教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1984年8月,广东省高教局正式发文,批准华师在澳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至此,这阵来自内地的春风,终于确定了吹向澳门的轨迹。在双方的努力奔走下,这一被澳门抛来的教育橄榄枝终于落地生根。1985年春节前,双方达成协议,为澳门“量身打造”一项包括12个专业基础科目的函授在职进修课程。

“澳门班”正式开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3月,华师在澳门举行隆重的开学仪式,正式定名为“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澳门教育司、澳门中华教育会协办教育专业(澳门地区)函授教育课程”。华师以最具优势的教育学学科参与办学起步,解决了澳门的“燃眉之急”。第一届课程开办时,澳门方面预计学员总数20人,结果最终注册入学达144人,占全澳教师的6%,且学员都是所在学校的校长、主任和教学骨干。

同年,由华师主办、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协办的中文专业本科班也开学,招收澳门在职教师、新闻工作者、文秘人员等学生137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筹备充分,但教学实施与社会认同的双重挑战还是成为了“澳门办学”推进过程中绕不开的难题。语言交流的障碍和教学方式的差异,使得“澳门班”在实施初期面临诸多困难。因澳门班的学生大多都是在职教师,普通话水平一般,授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采用双语讲解、录音辅助等方式,确保学员能够跟上课程进度。学员们为了学好普通话、听懂课,每人都买了一台录音机,下课后会根据录音把老师讲解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

然而,仅仅解决教学问题并不足以消除社会层面的顾虑。在两地文化存在差异的背景下,一些学员对“函授”字样的文凭产生疑问,面对这一情况,华师迅速调整策略,将“函授”更名为“校外文凭课程”,并积极与澳门相关教育机构沟通,最终获得官方认可。华师在澳门办学这一创举,从根本上为澳门的师范教育起到了培根铸魂的作用,极大缓解了澳门教师队伍的问题,同时强化了澳门师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繁树生长:细雨春风,共添新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授课教师与李沛霖等人在业余进修中心合影

随着澳门社会发展需求日益多元化,华师面向澳门的办学体系结构逐渐完善。学科由单一走向多元,从最初的教育专业发展到中文、幼儿心理与教育、地籍测量与土地规划、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在办学类型上,由单一的函授发展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等。在授课方式上,也从“走出去”,即单一地派教师到澳门开展教学,发展到了“招进来”,例如部分授课安排在珠海进行,甚至在澳门回归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澳门学生选择内地高校作为求学的去处,增强了办学活力和适应性。

此外,“澳门班”的培养层次也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2000年,华师与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合作,设立了硕士研究生教学点,开办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硕士班。2009年起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在境外的办学进一步发展,华师的“澳门模式”成为了其他高校开展境外办学的“第一面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办学30年之际,46名澳门学员获颁硕士学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华师在澳门的办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华师充分发挥学科和资源优势,为澳门教师、校长创设更加专业、更加广阔的学习发展和交流合作平台,提供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专业发展课程,促进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助力澳门教学人员专业素养提升,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助推大湾区教育创新高质量发展和教育、人才高地建设,奋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华师何为”的时代命题。

2018年,华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推进湾区基础教育共同发展。自2019年始,由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持续开展,每届均有来自港澳的教育界人士参与。2022年,适逢澳门业余进修中心成立40周年,双方提出共建“华南师范大学澳门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并举行基地揭牌仪式,继续携手同行,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10月,在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与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共同见证下,校党委书记王斌伟及澳门教育与青年发展局局长龚志明共同签署《澳门教学人员研修及交流基地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澳门教学人员研修及交流基地落户华师,并于11月成功揭牌。此外,华师澳门业余进修中心研究生教学点也于今年11月揭牌。

润物无声:春风得意,木棉花开

改变澳门师资力量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12月19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的庆祝活动期间,走访了华师计算机系2001级澳门籍学生郑锐铭一家。当胡锦涛主席得知郑锐铭姐弟都是华师学生时,非常高兴地说:“华南师大是咱们国内几个名牌师范院校之一,澳门要发展、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有了人才,有问题好解决、好办!”

所谓“桃李满濠江”,郑炳坤一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印证。华师自1985年面向澳门办学以来,数十年间从未间断,不仅让许多澳门同胞与华师结下深厚因缘,而且积少成多,最终改变了澳门师资力量结构。据统计,在初期澳门的中小学师资力量中,只有23.8%的中学教师和20%的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接受过专业培训,且有超过60%的中、小、幼教师不符合师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2018年10年间,华师为澳门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师资近4800人,这表明澳门在职教师中有近70%受过华师教育。由于华师在澳门办学的持续努力,澳门回归以来,基础教育师资合格率稳步提升,2018年合格率达98.6%(副学士以上),大大提升了澳门教师队伍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以教育科学学院为例,2010年,该学院开设3个师范专业文凭课程班,承担澳门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课程,包括中学教师、小幼教师及小幼教师补充班;2010-2024年7月,共招生4443人,结业4353人,成为新时代华师服务澳门教师发展的重要路径。

当地报纸评价华南师大在澳门的办学是“献给澳门回归的一份厚礼”。时光荏苒,当年华师培养的众多优秀人才,现已成为澳门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澳门的教育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为澳门培养各方面建设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沛霖代表澳门业余进修中心接受澳门毕业生赠送的纪念品

在澳门当地的迫切需求下,华师为澳门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发挥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澳门顺利回归、平稳过渡、保持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得澳门社会各界、政府有关部门及许多新闻媒体,都对澳门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沛霖曾说:“不论是回归前为澳门培养‘三化’(即公务员本土化、法律本土化和中文官语化)人才,还是回归后配合特区培养建澳人才,华师为澳门培养高层次人才所作的贡献,在高教领域占全国高位第一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级中文系校友张裕说:“在澳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华师来澳门办学,为澳门培养人才,保证了‘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以及澳门回归20年来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打开粤澳文化交流的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文化节

华师与澳门教育事业的联系,一方面主动向澳门人民敞开了了解内地的大门;另一方面,在澳门办学期间,澳门的新闻媒体也对华师的澳门办学工作做了大量报道,正是在双方的共同促进下,最终打开了澳门回归前后粤澳文化与教育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华师开办的学历教育和各位培训班中,有不少历史、地理、中国古代文学类的课程,这些课程将祖国的历史地理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来自各行业、各阶层的学生,在听课中对祖国有了更多的认识,对祖国产生了更深的感情。许多学生都说,通过在两地进行的教与学,他们对祖国更了解、更熟悉了,从而建立起与祖国心连心的亲密感情。他们也身体力行地将这些文化在其他人士群体中传播开去,在澳门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华师在澳门的办学不仅提升了澳门的教育质量,也为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未来,华师将继续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的优势,为澳门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华师智慧与力量,为湾区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

华师将继续发挥优势

为澳门教育

贡献智慧与力量

“迎新春,送祝福”红包封面征集活动

“迎新春,送祝福”红包封面征集

新年脚步渐近,红包也要换新装,开启新一轮的喜乐传递。小晚特别发起“迎新春,送祝福”微信红包封面征集活动,邀请广大读者朋友发挥创意,共同设计出富有华师特色和节日气氛的红包封面。

一、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1月15日

二、征集要求

1.作品端庄大气,包含蛇年元素和华师元素,能体现新年节日氛围,使用的元素和整体设计能彰显华南师范大学文化底蕴与内涵特色。

2.格式要求:

(1)封面尺寸:png格式,957*1278像素,文件大小小于500KB;

(2)封面挂件尺寸:png格式,1053*1746像素,文件大小小于300KB;

(3)气泡挂件尺寸:png格式,480*384像素,文件大小小于300KB。

三、投稿方式

作品提交要求:请将设计作品的全部工程文件(如psd)和最终成稿的png打包压缩为一个文件,并按照“作者姓名+联系电话”的格式命名。请确保您的作品符合征集要求中提及的尺寸和格式规定。将压缩文件发送至指定邮箱【854214949@qq.com】

四、奖励设置

最终被选作晚安华师2025新年红包封面作品的3位投稿人,将获得小晚精心准备的华师文创大礼包。

五、注意事项

1.作品必须为原创,且确保作品为第一次使用,禁止一稿多投。作品不得侵犯他人专利、著作等知识产权,否则由本人/该团队承担全部责任,并取消评选资格;

2.学校对获奖作品享有知识产权及唯一使用权。投稿作品若被采用,学校拥有对其进行修改和使用的权利;

3.本次征集活动解释权归华南师范大学所有。

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来源丨华南师范大学史稿

档案馆(校史文博馆)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生院

文案丨付杭 张子希 王若涵

杨轹文 梁潇予 欧亚菲 陈志程

摄影丨华南师大新闻社

部分图片由单位提供

执行编辑丨江可妮 黄冬灿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