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前脚刚卖出Decléor(蒂可丽)和Saint-Gervais Mont Blanc(勃朗圣泉)两大品牌,欧莱雅集团随即又收购了韩国护肤品牌Dr.G;日本高丝集团则拿下了一个泰国美容品牌PAÑPURI;消费品巨头BIC以1.65亿英镑的价格买下英国护发品牌Tangle Teezer......
据CBO不完全统计,今年美妆行业出售/收购案达38笔,涉及品牌至少达69个。
按照交易时间来看,1月交易最多达到7起,其次是6月和12月,都达到了6起,上半年达22起,交易热度明显高于下半年。
国外交易热度明显高于国内,国外收购达37起,本土仅1起。
10亿元级别及以上的交易达9起,其中,雅诗兰黛集团最终以123亿元完成对The Ordinary母公司DECIEM Beauty Group Inc.的收购,成为今年美妆圈最大收购案;其次是麒麟(Kirin)控股集团以96.99亿元拿下FANCL。
在今年的出售和收购交易中,欧莱雅成为交易达成次数最多的美妆企业,包括环保科技初创公司Gjosa、瑞士生物技术公司Timeline、皮肤科学公司Galderma Group AG、个人护理品牌Ushuaïa等6起交易。
在众多收购案例中,定位独特且处于快速增长的品牌成为理想被收购对象。
01
美妆集团持续“瘦身”,聚焦核心业务
今年以来,联合利华、宝洁、资生堂、欧莱雅等美妆巨头依旧持续瘦身,而剥离非核心品牌,聚焦核心业务是众多美妆巨头们“瘦身”的重要方式之一。
2月,宝洁宣布将旗下沙宣品牌及其大中华区相关头发护理业务出售给汉高。宝洁方面称此次出售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助力品类增长,为公司和股东持续创造价值,宝洁公司会不断优化产品线结构。”
6月,资生堂出售FineToday给CVC Capital Partners,正式完全剥离其个人护理业务,包括水之密语(AQUAIR)、可悠然(KUYURA)、惠润(SUPER MILD)、珊珂(SENKA)、芬浓(fino)等十大个护品牌。
近几年,资生堂一直在出售非核心美容品牌,包括转让旗下BareMerals、Laura Mercier和Buxom在内的三大彩妆;将旗下Za姬芮和泊美品牌出售给美妆品牌管理集团URUOI;将资生堂亚太地区专业美发业务出售给汉高,业务包括授权品牌资生堂专业美发(Shiseido Professional)旗下的芯护理道(Sublimic)与普盈丝(Primience)等核心品牌。
上月底,资生堂更新了中期战略(“SHIFT 2025 and Beyond”),发布了为期两年的新计划(“SHIFT 2025 and Beyond Action Plan 2025-2026”)。其中,资生堂设定了“core 3”品牌(资生堂、肌肤之钥、NARS)和设定“Next 5”品牌(安热沙、NARCISO RODRIGUEZ、三宅一生香水、怡丽丝尔、醉象),更加专注核心品牌的投资和发展。
作为全球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也加入了“卖子”大军。也是在6月,联合利华将Elida Beauty出售给了私募股权机构YellowWood Partners。据悉,Elida Beauty创立于2021年,隶属于联合利华个人护理板块,旗下拥有20多个非核心美容和个人护理品牌。
从去年到今年,联合利华“卖卖卖”的举动尤为常见。去年10月,联合利华还将旗下男性理容品牌Dollar Shave Club,出售给美国私募股权公司Nexus Capital Management LP。
今年3月,手握和路雪、梦龙等头部品牌的联合利华在官网宣布,为了节约成本,将剥离冰淇淋业务,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500人。
本月月初,联合利华在投资者大会上公布了集团“2030年增长行动计划”。其中,联合利华宣布将集团美容与健康部门旗下四个品牌OLLY、K18、Hourglass和Nexxus,代替和路雪、可爱多、Ben& Jerry’s及梦龙四大冰淇淋进入集团30个强势品牌之列。
总结看来,美妆巨头们正通过削减边缘化品牌、发布新战略、裁员等一系列措施,聚焦核心业务,优化品牌组合,集中投资加速公司业绩增长。
02
加速“买买买”,优化品牌组合
在瘦身的同时,美妆巨头们也不忘记给自己“增肌”,具有独特品牌定位、且具备稳定盈利能力的品牌更能被选中。
1月,欧舒丹集团宣布收购意大利奢侈家居香水品牌Dr. Vranjes Firenze。Dr. Vranjes Firenze独特的品牌定位能够帮助欧舒丹以更加差异化的定位切入火爆的香水赛道,这也是其获得欧舒丹青睐的重要原因。
欧舒丹集团董事长Reinold Geiger对此表示,随着Dr. Vranjes Firenze的加入,集团全球品牌组合继续扩大,并与当前品类形成互补,每个品牌都具有都具有独特个性和有所作为的信心。
同月,西班牙时尚巨头Puig集团发布公告称,收购由Barbara Sturm博士创建的同名小众奢侈护肤品牌Dr. Barbara Sturm的大部分股份,而此次收购则加强了Puig在高端护肤品领域的竞争地位。
4月,LVMH旗下私募基金L Catterton(路威凯腾)宣布已与意大利美妆品牌KIKO Milano(以下简称“KIKO”)的创始家族Percassi就收购该品牌的多数股权交易达成最终协议。
据悉,KIKO拥有遍布全球66个国家的1100多家门店以及高效便捷的线上购物平台,并通过其业内首创的独特线下店内体验和高质价比产品矩阵,吸引了大量忠实消费者。2023年,公司实现了约8亿欧元的净收入,同比增长近20%,具备长期的增长潜力。
此外,LVMH集团还将目光聚焦到了更年期女性美容领域。6月,LVMH旗下私募基金L Catterton(路威凯腾)收购了专为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提供服务的品牌Stripes。
L Catterton的收购负责人Whitney Casey提到:“作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投资者,我们一直关注着Stripes Beauty的成功,并相信他们为随着年龄增长的女性建立一个提供支持社区的使命。我们很自豪能够投资并为开发一个女性健康平台做出贡献,以满足女性生活方式需求。”
欧莱雅集团在巨头“买买买”的比拼上也毫不示弱。年初,欧莱雅就达成2起收购,即环保科技初创公司Gjosa和瑞士生物技术公司Timeline;8月,欧莱雅收购了皮肤科学公司Galderma Group AG(以下称“高德美”)的10%的股份;12月,除了前面提到的收购还向法国电视一台(TF1)收购了个人护理品牌Ushuaïa。
从欧莱雅这几次的出售与收购案例来看,欧莱雅在并购方面更加聚焦和细分,今年的收并购涉及护发科技、生物科技、皮肤科学、个人护理等领域,尤其在皮肤科学美容领域。如高德美是专注于皮肤科学领域的领导者和全球最大的注射美容公司之一,而Dr.G蒂迩肌则是由以Ahn Gun Young为首的8名皮肤科医学博士、33名皮肤科专家基于对100多万人的临床实验研究而开发的敏感肌护肤品牌。
03
提高海外业务的增长、加速国际化
部分美妆企业也期望通过收购具备当地影响力的品牌,来提高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这个月中旬,高丝宣布已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收购了泰国泰国美容健康公司PURICO.LTD(品牌名PAÑPURI梵璞丽),来提高其在海外业务的增长。
高丝社长小林一俊表示:“通过此次股份收购,我们将加速中长期愿景中提出的全球战略,旨在进军全球南方市场,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价值。”
据悉,高丝正处于中长期愿景“Vision for Lifelong BeautyPartner-Milestone2030”的中期阶段。在战略中,高丝明确提出了“增加区域品牌”的目标,即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协作和外部资产的利用,扩大品牌组合,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加速全球业务增长。
5月,汉高正式宣布已完成对宝洁旗下沙宣品牌及其大中华区相关头发护理业务的收购。此次收购包括了沙宣旗下的洗发水、护发素、造型和护理产品,该业务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汉高中国表示,“沙宣在零售市场是以沙龙灵感形象为特色的品牌,沙宣的加入将补充汉高消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组合,并填补高端头发护理领域的空白”。
而在第三季财报中,汉高提到“受益于美发、洗衣及家居护理业务,亚太地区呈有机销售增长”。汉高集团首席执行官Carsten Knobel对此次业绩评价道:“第三季度,两个业务部门都呈有机增长,且我们实现了较好的毛利率,这使我们能够继续增加对业务和品牌的投资。”
与此同时,本土企业也在加速国际化布局。继贝泰妮去年收购资生堂旗下泊美和za姬芮两大品牌之后,水羊股份在今年拿下了美国高端护肤品牌RéVive。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水羊股份继2022年拿下伊菲丹之后,收购的又一个海外高端护肤品牌,这足以彰显了水羊股份布局高端美妆的决心和国际化的野心。
据悉,RéVive Skincare美国本土市场贡献了超60%的营收,RéVive Skincare在欧美地区的线下渠道已进入美国超100家百货商场;在线上,该品牌则主要通过自营官网,以及多个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水羊股份收购RéVive Skincare之后,一方面是利用其在欧美的影响力拓展品牌中国市场上的发展,另一方面,水羊股份计划进一步赋能RéVive Skincare在美国的业务,包括强化全球供应链,以及研发资源的协同和复用。并且,水羊股份还将利用自身在电商运营方面的优势,助力RéVive Skincare美国电商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水羊致力于“全球新晋高奢美妆品牌管理集团”的目标,目前已合作超过50个国际品牌,包括伊菲丹、KIKO、CELLEX-C、MEMO PARIS、MESOESTETIC、NESCENS、LUMENE等。随着成功拿下RéVive Skincare,这将进一步提高水羊股份的国际影响力。
美妆巨头们一边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品牌以精简组织结构并提高业绩,一边又不断扩充新的品牌,优化品牌矩阵。在这个过程中,有因为不符集团发展战略或业绩不佳而被舍弃的,也有凭品牌独特调性和市场潜力而被纳入的。这些品牌或企业,在新东家的带领下,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