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军一共与美军有过五次大规模的交手,史称"五次战役"。
众所周知,我国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但第五次战役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惨胜甚至是平手。
时任志愿军总指挥的彭德怀曾公开承认过,第五次战役是他生平指挥失利的四大战役之一。
那么为何本场战役我军没有彻底取得胜利,最终美国还是与我们签订了协议呢?为何说我军的第五次战役是惨胜甚至是平手呢?
志愿军的兵力配比
在第五次战役中,中朝联军合计人数达到了130万人之巨,这其中包括了35万人的朝鲜人民军。
由于第五次战役志愿军采取的是并肩突击的战术方式,所以志愿军将下辖部队划分为第9,第3,第19三个兵团,并对其兵力配比有一定的改动。
其中第9兵团是第五次战役中的主力部队,任务是负责在联合国军的左翼撕开一道突破口并切断美军东西线之间的联系,由宋时轮将军担任第9兵团的最高指挥官。
第9兵团在第五次战役中实力最为雄厚,不但是唯一的一支抗美援朝老部队。
而且第9兵团还在原有的第20,26,27三个军的基础上增加了39,40两个军的兵力。自此第9兵团下辖5个军。
负责中央突破并切断西线两边美军联系的是悍将王近山。
王近山将军时任第三兵团的副司令员,下辖第12,15,60军,共计3个军的兵力。
其中韦杰将军的60军有两个师被分别加强给了第三兵团的其他两个军,而且第三兵团是轮换上来的部队,并没有入朝作战的经验,所以综合实力弱于第9兵团。
右翼突击的任务由杨得志的第19兵团担任,第19兵团下辖63,64,65三个军。
第19军团与第3军团一样都是首次入朝作战,但胜在齐装满员,并且兵力配比均衡。
可也就是因为这样第64和65军在临津江的血战才如此之痛。以至于临津江之战我军的损失放到现在来看都十分的触目惊心。
"在三八线上撒泡尿都能呲到釜山去。"的背后所暴露出的情敌问题。
"骄兵必败"出自《汉书·魏相传》。意思是说骄傲的士兵,一定会取得失败。
虽然不想将这四个字用于我军,但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普遍有着轻敌心理是不争的事实。
史书上有着这样一段关于战前动员会的描写。在战前动员会上,时任我军三兵团副司令员的王近山说道:"所谓的联合国能有多少兵?伪军加上联合国军都抵不上我们一个军区的兵力,还不够一个淮海战役打得!依我看,把美军打下海不是问题。朝鲜有多大个地方,在三八线上撒泡尿都能呲到釜山去!"
担任志愿军总指挥的彭德怀在听到王近山的话后开怀大笑,像王近山这种战斗作风十分凶猛的悍将最受彭德怀的喜欢,彭德怀一听手下悍将如此说道,自然连连点头称是。
不仅是王近山,宋时轮将军也在动员会上愤愤不平地说如果不是衣装单薄,美军的陆战一师早就见了阎王,现在天气暖和了,武器装备也上来了,非得铆足了劲替牺牲的战友们复仇不可。
由此可见,志愿军从上到下都十分的自信,甚至自信的有些自大。
鸟枪换炮,被换装所带来的巨大信心冲昏头脑的志愿军。
没有实力的骄傲是自大的一种表现,但此时志愿军的骄傲是对自身实力非常自信的一种表现。
之所以对自身是自信是因为第五次战役开始前夕,志愿军刚换装苏式装备。
当时志愿军从苏联所购买的第一批37个师的苏式装备已经抵达,志愿军的师级单位都成立了高炮营,炮兵团。
团级单位则增设了高射机枪连,无后坐力炮连还有美军十分害怕的120毫米迫击炮连。
据资料来看,此时志愿军的装备已经到达了一个巅峰。
在远程火力方面,志愿军的各型火炮已经增加到了六千余门,其中光是大,中口径的火炮就高达一千余门。
可惜的是这些苏式装备有相当一部分在志愿军全线撤退时被丢弃在了战场的各个角落,其数量之多甚至使美军产生了一种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东线战场上的错觉。
志愿军战术的转变,新鲜部队的不断涌入,新旧部队交替时经验的交流加剧了部队的轻敌心理
在抗美援朝进入到第二个年头的时候,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决定放弃打一场仗休整一次的常规战法,取而代之的是类似后世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策略。
部队轮番实施作战,休整也是轮番制。第三兵团和第十九兵团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入朝作战的。
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再加上我军武器装备大幅度的提升与配套的后勤保障系统不断完善,使志愿军部队普遍都有一种,前四次战役在缺衣少弹的艰苦条件下都能给予美军重创。
而现在无论是后勤方面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不是前四次战役时所能比拟的,所以将美军赶下海去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加上十三兵团的几个老部队向刚入朝的两个兵团传授经验时说美军的防御就像鸡蛋壳一样,表皮硬一点,戳破了以后就是空心的。
虽然第九兵团是入朝作战的老部队,但各式各样的苏式装备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这种情况累积到一起导致不光是基层部队严重轻敌,就连志愿军上层也蔓延着这种十分危险的思想。
知己不知彼,老战法与新战术的碰撞,有心算无意
第五次战役前夕的志愿军上上下下甚至是中央军委都被新式装备与天气的转暖给迷了心窍。
不但完全没有注意到美军那边的动向,反而求战心切。
以至于我军只注意到了范弗里特与李奇微成为了美军新的人事任命,却没有意识到指挥官换了人后,战法也会有一定的转变。
李奇微是磁性战术与绞杀战的创始人,而范弗里特则在将这两种战法改良,使其更加的灵活。
相比于我军的一心求战,范弗里特此时已牢牢地抓住了我军的特点,并制定出了反击方案。
我军最为擅长的就是夜间穿插,而范弗里特算准了我军一夜能够穿插的了得路程,我军一开始穿插,范弗里特就率领部队后撤,后撤的距离刚好是我军一夜之间穿插的距离。
这就导致我军在夜间的穿插行动不但毫无建树,还人困马乏。
不仅如此,在我军早上还未进入预设阵地之时,范弗里特便命令远程打击部队对我军展开一轮又一轮的火力急袭。
为了防止我军顶着伤亡强行与其接战,范弗里特一改之前的鸡蛋壳防御战法。
他用凶猛的火力与兵力构建了纵深防御,这使得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面临着追又追不到,贴也贴不上,打还打不穿的尴尬局面。
老饭新吃,李奇微的老本行
美军在第五次战役期间所使用的战略作战计划大部分是由李奇微所制定。
李奇微在制定战略作战计划时分析了美军在第四次战役期间,花了87天才龟速向北推进了一百多公里的原因。
他得出的结论是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瓦解志愿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并不是不可能。
在李奇微所制定的战略反击计划中带有非常严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军色彩。
李奇微在分析后决定对志愿军进行正面战场上反击的同时进行侧后登陆,将志愿军拦腰斩断,进行分割包围,使我军首尾无法相顾。
这种战法不禁让人想起在诺曼底战役进行到后期时,德军开始全线溃退,此时盟军派遣由装甲部队为主体所构成的支队向德军纵深猛插的战例。
此战术在诺曼底战役与莱茵河战役时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李奇微在针对志愿军制定作战计划时能有这样的思路并不奇怪。
盟军首次大规模空降行动是由蒙哥马利所指挥的市场花园行动。
虽然该行动最终以失败为告终,但也证明了空降部队配合装甲部队快速突进的思路是没问题的。
而李奇微在市场花园行动时担任的职务是第18空降军的军长。
虽然李奇微没有在朝鲜战场上进行大规模的空降,但机械化部队的侧后进攻不但是二战盟军机械化部队进攻套路的翻版,更是我军第五次战役进攻失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志愿军没有做好针对美军新战术的准备,预定计划被全部打乱
李奇微和范弗里特所制定的新计划和之前相比完全是两个极端。
在此之前联军所使用的的战术是稳而慢的直线战术,在这种慢吞吞的战术下我军的运动战有着充分的发挥余地。
而李奇微在恢复了二战时盟军常用的以装甲部队突入纵深战术后打了我军一个措手不及。我军称这种新战法为"机动战术"。
在这种"机动战术"的打击下,我军东西中三线几乎同时开始溃败。
美军抽调出精锐装甲部队组成"突击队",向我军纵深猛插而来的同时部署在西线的美1军开始反扑,致使我军第19兵团所属的阻击部队提前撤离。
在第19兵团的阻击部队撤离后,第3兵团与第19兵团的连接处出现了相当大的缺口。
中线的美9军与美1军几乎同时向我军发起反扑。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向我方推进了80多公里。
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速度,甚至于我军的指挥系统都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志愿军通信能力差的弱点此时被无限放大,各部队之间的协同出了很大的问题。
我军的180师就是在此时被美军所包围并歼灭的。
部署在东线战场的美10军开始沿着洪川到麟蹄公路一路突进到昭阳江畔,将我军第27军主力,第12军军部及下属两个师的退路切断。
虽然退路被切断,但由于美军兵力不足,所以这个"口袋"扎得并不紧实,在包围圈里还是有着不少的空隙可以撤离,只是在撤离途中付出了较大的人员伤亡。
志愿军的情况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急转直下,志愿军司令部急调第42和47军四处救火。
而美军则夺下了铁原和金化两地,使我军被称为"铁三角"的后勤要地无法发挥作用。
在志愿军在站稳脚跟并歼灭了部分美军后范弗里特命令美军由进攻转入防御,第五次战役就此宣告结束。
双方损失都十分惨重,为后续和谈奠定了基础
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固然吃了大亏,可美军在这场战役中也没得到什么便宜。
此时双方才认识到如果想通过大规模的战争来将对方赶出朝鲜半岛是不现实的。
双方都是世界上的大国,如果继续将这种规模的战役进行下去是一种十分得不偿失且代价无法估量的做法。
所以在第五次战役过后,双方十分默契地没有再进行过类似的大规模攻防战,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谈判桌上。
在谈判期间虽然双方冲突不断,但更多都是在某些关键地点上的攻防,战略目标也由为发起大规模进攻奠定基础改为了在谈判桌上更有利。
从中美双方的大环境来说,抗美援朝所带给国内的后勤压力十分巨大,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并不适合长时间打这种高烈度的战争。
对于美国来说,朝鲜战场上的五次大规模战役所付出的代价一次比一次大,尤其是"范弗里特弹药量"的出现更是令华盛顿十分肉疼。
所以双方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都十分默契的不想再将战争进行下去了。
总结
第五次战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志愿军版本的圣诞节攻势,大量新式装备的到来与新鲜血液的注入再加上高层想快速结束战争的思想指导使这场战役的发起十分仓促。
由于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是主动进攻的一方,其主要战法是在外线实施突破,强行撕开美军的防线并切断其退路。
这种战法最重要的是突破二字,但哪怕志愿军换上了苏式装备与美军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突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在面对美军突如其来的全面开花时,本来埋头进攻的志愿军忽然接到撤退的命令,可想而知会造成了多大的混乱,这是第五次战役我军付出了如此之大代价的根本原因。
相对而言,美军则是谋而后动,范弗里特与李奇微强强联手制定了十分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战术。
在这场战役中猎人与猎物的角色完全对调,不过我军虽然沦为猎物,却也不是一捏就碎的软柿子,志愿军司令部的快速反应,基层部队的拼死作战使美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否则按照美军的性格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马上就会对我军展开大规模的反扑。
所以哪怕第五次战役我军吃得亏比较多,据统计第五次战役就伤亡7万余人,被俘1.7万,但还是应该称之为胜利的。
套用局座在谈起第五次战役时所说的一句话,在面对强敌时我们不能指望此次都是3:0,3:2能拿下也是胜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