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南京规划层面在新街口之下安排了三个二级商圈,对应的也都是非常重点的城市开发区域。但实际上目前这几个二级商圈真正形成一定战斗力的可能也就元通,江北包括南站其实都是比较弱的。
而每每谈到南京商圈的发展,桥北和百家湖总是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评论中,可见这两大商圈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这两大商圈如今的发展如何,未来的成长性又是怎么样的呢?
产业与定位
两大板块其实早期的发展形态是比较接近的,都是非常粗放式的开发。不过具体思路上又有些不同,桥北当时的定位可能更偏向于市区的延伸,更多考虑的是江南主城的附属定位,是对南京江南主城城北居住需求外溢的满足。
而百家湖可能一开始就没有考虑成为江南主城的一部分,更多从东山崛起的角度出发,实际上相当于江宁东山在西侧开发的新城区或者开发区。所以我们看到桥北的开发更多是住宅,而百家湖反而是工厂居多。
早期两个板块的发展其实看不出太大的差异,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差异就出现了。桥北的高效运转更加依赖与周边区域的配合,其中的商业、居住、教育内部解决,而主要的就业依赖周边区域,比如西北侧的高新区、长江对面的江南主城等。也因为早期定位上更趋向于主城的附属关系,因此对应的主要通道,比如大桥北路也经过多次更迭,升级成了现在的高规格快速路。
百家湖的崛起我认为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其本身工厂遍地,早期的土地价值并不是很突出。但土山机场的横亘,使得南京南部东西方向的交通一直受阻,阻碍了东山与南京主城的直接沟通,这反而促使东山向东西两翼曲线扩张。西线显然后面的路走得更顺也更早一些,百家湖的重要性在后来越发得到凸显。
我们看到日后多条主干路、快速路、高速以及多条地铁的走向都被限定在了将军山与土山机场或宁杭高速之间,包括1号线、3号线、S1号线、将军大道、机场高速、利源中路、双龙大道等。
因此百家湖周边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成为了江宁南北主轴与南京主城沟通的最主要通道,加上本身产业优先的发展模式,产业和人口都是比较富裕的。
地理层面桥北本来和百家湖的局面很类似,当时免费的过江通道只有一座长江大桥。不管是北上到高新、大厂、六合还是西进老浦口、江浦或桥林,桥北都是必经之路。但后来其他免费过江通道陆续建成后桥北的枢纽属性就消失了,加上其本身也没有设置更多的非居住功能,因此这些年桥北的重要性实际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过去桥北相当于江北的“咽喉”,而今天唯一性大不如前。
优势与遗憾
桥北的优势主要在人口,有人口做底层支撑,不管是商业还是教育都有不错的表现,尤其是商业。大桥北路东侧的印象汇、弘阳广场组团、弘阳家居组团、金盛组团和后来江山路南侧的金象城、万象汇等共同组成了桥北庞大的商业集群,如此高密集的配置能与之匹敌的其他板块很少。另外弘阳组团还有游乐园的功能加持,很有特色。
地铁3号线西接未来的南京北站,向东南直达江南主城腹地,并串联南京南站,桥北直连的都是很核心的区域。大桥北路快速路通过长江大桥南接主城井字内环,北接江北快速路非常方便。只是长江大桥和部分内环西线高架较窄,通行容量不算很高。
主要的遗憾还是功能性的缺失,公园不足、产业不足比较突出。不过2027年地铁11号线建成后,桥北交通的拓展性还会继续提高,通过与其他板块进行功能和需求交换,桥北本身的不足或将得到部分解决,当然如果横江大道北延能够尽快落实,桥北的对外交通还将更上一个台阶。另外正对幕府山的滨江风貌也是很好的特色,希望日后这一片的滨江公园能够尽快实现。
百家湖因为当前咽喉功能的属性,以及多条地铁的直达,其对于人口的汇聚作用相对更强。另外其通过与百家湖水系建立关联性,将商业、会议、低密餐饮、娱乐、城市旅游、夜场等要素结合在了一起,造就了娱乐一体化功能构建,更重线下体验。在如今大环境相对一般的情况下,百家湖+1912+景枫+金鹰的组合反而激发出了相当大的活力,娱乐休闲场景足够多样丰富,或是百家湖商圈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
而周边的工厂这几年也在积极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得到了更迭,特别是百家湖北侧原先的工业区,如今很多都已经升级成了现代化的办公区,科技园,演变成了江宁硅巷。百家湖东侧的那部分也是产业升级的重点区域,未来与小龙湾一带的水系连成一片,还是很有看点的。
稍有些可惜的是百家湖真正公开的湖岸只有一部分,还有相当大的区域,被几个别墅小区包裹进了自己家的范围内,显然开放度不太够。这也是早期比较粗放式发展的体现之一,后来开发的九龙湖基本就没有这个问题的困扰,滨湖开放度很高。
未来土山机场搬迁后,东山与南京主城直接沟通的路径一旦被激活,包括地铁5号线的加入,百家湖一带的唯一性或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