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元旦终于到来,你欢欣雀跃地计划在跨年夜享受一波热闹氛围。可是刚走到人民广场,只见涌动的人头比悬挂的彩灯还多......
看着拥挤的人群,你瞬间头晕目眩、全身发麻,所有的游玩计划都被一个声音取代——“快逃!”
为什么一看到密集的人潮就会生理性的难受与厌恶,进而控制不住地想要逃回家?
被人群包裹着,真不好受
期盼已久的元旦终于到来,你欢欣雀跃地计划在跨年夜享受一波热闹氛围。可是刚走到人民广场,只见涌动的人头比悬挂的彩灯还多......
看着拥挤的人群,你瞬间头晕目眩、全身发麻,所有的游玩计划都被一个声音取代——“快逃!”
为什么一看到密集的人潮就会生理性的难受与厌恶,进而控制不住地想要逃回家?
被人群包裹着,真不好受
挤在人堆里,你真的会生理性难受。第一个接收到人流信息的,是你的眼睛。
远处乍一看密密麻麻的全是人头,仿佛很多蚂蚁在爬,这一幕很可能已经让严重“密恐”患者选择退场了。走入人群,过近的距离不仅导致晶状体难以被调至合适曲率来准确对焦和清晰成像,还会使人产生“交叉眼”的不适肌肉感觉[1]。极少有人会喜欢别人的大牙直接“怼你脸上”,或者一双大眼直接凑你跟前吧。
当你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接受热门地点都免不了人多这一事实后,身体就要开始“遭殃”了。
首先,人多的地方真的好臭。人群越密集的地方,味道越是一言难尽:汗味、油脂味、脚臭、腋臭、口臭、烟味、呛鼻的香水味、食物残留的混杂味道......这些气味在密集人群中加重,并通过空气四处扩散。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体臭,是令人不适的一个重要元素[2]。在从人体散发出来的各种气味分子中,有一种物质叫2-壬醛,它的味道是一种难闻的油腻味和腐草味[3]。
此外,还有臭名昭著的“汗臭味”。人体汗液本身没有臭味,但是经由皮肤或者衣服上的细菌和寄生虫分解,会释放出难闻的气味,比如汗臭味和脚臭味[4]。
如果恰好,你旁边挤着的人本身汗腺发达、卫生习惯又堪忧,皮肤出汗出油但溢出皮脂未得到及时清理,那么油脂中的甘油三酯会转变为挥发性脂肪酸,直接成为异味的再一主要来源,让你的处境雪上加霜[5]。
已经很难忍受异味了,更恐怖的是,你还可能跟散发着这些异味的陌生人“贴贴”。
现有理解触觉的流行模型认为,人的触觉可分为物质感受(位置、强度、粗糙度等)与心理反应(愉悦/不愉悦)两个层面[6]。物质层面的身体感知本被认为不受主观感情影响,然而荷兰格罗尼根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即使这些所谓客观的皮肤感受,也会受到被试者对于触碰发出者的态度与情绪的影响[6]。
也就是说,主观情感甚至渗透到了触觉感知最基础的皮质体感处理阶段[6]。被喜欢的人碰碰手肘你也许还会暗自兴奋,而对讨厌的人你可能只想说“别来沾边”。
此外,人多的地方空气不流通、氧气相对稀薄,吸入氧气不足可能诱发乏氧性缺氧,让你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7]。
而这些都是表面的“难受”,你的情绪也正在被人群施压。
身体遭殃,心情也被“施暴”
正常情况下,我们走在大街上,需要和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这被称为“社交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在其著作《隐匿的尺度》中把人类社会的空间距离分为了四类: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2m)、社交距离(1.2m~3.6m)、公共距离(3.6~7.5m及以上),这种现象源于人类也具有的与动物相似的领土意识[8]。
物理的社交距离也暗示着保持心理安全的距离。这一距离可以被理解为有机体保持在自己和其他生物之间的一个小小的保护气泡,可以用来隔离或屏蔽他者。一旦这个气泡被突然“入侵”,来自他人身体的热量、声音、气味等就会通过各种感官涌入身体,让身体一时之间难以承受[8]。
保持必要距离,有助于为人们提供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心理准备,一定程度上能预防人们在焦虑、紧张时可能采取的盲目行为[9]。
拥挤会造成必要距离的丧失,界限被打破,人的精神压力会增大[1][8]。陌生人离你越近你感受到的压力越大,当压力增加时,你对拥挤的敏感度就会上升且变得更加紧张,因此更需要保持距离来获得更多个人空间——这对困在人堆里逃脱无门的你来说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8],你的厌恶情绪也相应而生。
万幸,你的身体是懂得“护主”的。逃离人群,正是厌恶情绪在保护你。
厌恶作为人体一项基本情绪,会触发你的回避行为。直接的行为反应就是迅速从诱发刺激物中撤退[10]。当你接触到不喜欢的刺激物,如蟑螂、腐烂食物或不讲卫生的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厌恶反应——包括心理的厌恶情绪和生理的行为反应。
除了触觉十分“情绪化”,嗅觉也知道“趋利避害”。人体嗅觉主要由享乐(愉悦—不愉悦)维度主导,会驱动你的身体“闻味下菜碟”——觉得好闻就趋近,反感就远离[11]。
这样来看,人多无疑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因为这些令人难受的体验,让你对拥挤的人群望而生厌、心生退意,是你再正常不过的本能反应。
快逃!是身体识别出了危险信号
除此之外,不喜欢拥挤,还有一个可能是你的身体接收到了“危险信号”。
当你在人群中已经感到难受的时候,离开往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上海外滩还是韩国梨泰院,相信过往的惨案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供了警醒。
身处公共空间,人群扎堆,危险确实四处潜伏。
人逢假日精神爽,很多人都想出门凑热闹。商圈与广场作为城市中易出现人流聚集的公共活动场地,越拥挤的地方越容易发生事故、事故后果越严重,且空间场馆设计很可能为事故藏下隐患[12]。
商场大楼中人群前行道路的路线设计、空间预留以及路障分布都会直接影响人群的通行意愿与速度[13]。与此相似,户外广场的每处弯折、窄坡、台阶、花坛甚至是一块凹凸不平的路牙石,都有可能减缓人群移速造成局部拥堵,或致游人绊倒、失足进而使整个人群行为陷入混乱[14]。
当人群处于聚集状态时,常常会存在无个性化或失去个性化现象体,表现出与周遭人群一致的行动[13]。也就是说,活动现场扎堆的人们很有可能在无意识情况下都往一条路走。
此时如若商城或是广场未能合理规划馆内路径设施,设置的出口单一或是道路狭窄,很容易在“瓶颈处”出现拥堵现象。在拥挤中的人们因心理作用与情绪感染越挤越着急、越着急越挤——最后,一场危险的踩踏事故,很可能就悄然降临了[15]。
考虑到人群对于距离的需要以及场馆安全性,如今优秀的建筑设计已经能够做到划分不同的场馆功能分区,场内各种空间与通道的精心搭配也便于人群疏散流通,以期于尽可能少的出现人群扎堆堵塞的尴尬场面[16][17][18]。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彻底扼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参加活动时留意逃生通道位置,防患于未然。
当然,最好的建议还是:别扎堆。在家窝着与二三好友小聚,也是一种温馨的选择。
作者:月亮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