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档案
古建:小东街90号竞新小学校旧址
地址:晋中市祁县昭馀镇
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认领认养电话:0354—4666785
“竞新小学校体现了晋商培养人才的远见卓识,为祁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冬日的早晨,祁县昭馀古城宁静而又充满诗意,走进古城小东街一处院落的甬道内,一见到祁县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祁县文物所)工作人员秦雪松,他便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为当地新学兴起起到表率作用的竞新小学校。
提起竞新小学校,绕不开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魅力的一支商帮——晋商。
晋商故里祁县古称“昭馀”。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的昭馀古城,明清时期因茶商发达而鼎盛,古城内现存的众多明清时期商号店铺旧址,也向世人昭示着当年茶、票、斗、典、布、杂等百业的繁荣。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承载着北方汉民族丰富的历史、建筑、文化与艺术精髓,一榫一卯、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辉煌的昭馀往事。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晋商家族中的饱学之士顺应时代潮流,以其远见卓识和雄厚财力,开始在地方上热心倡导和筹办新式学堂。
昭馀古城城内街区、民宅建筑独树一帜。古城内远近闻名的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它当年的主人在祁县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占地总面积为23628平方米,人称“渠半城”。
渠氏家族中较为显赫的人物有渠源潮、渠源浈、渠源淦、渠本翘和渠晋山。其中,作为晋商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的渠本翘,就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
1904年,渠本翘与祁县乡绅商定,筹集资金将城内原有的昭余书院改为祁县中学堂,呈报山西巡抚,旋即获准。次年2月,祁县中学堂正式开办,按照时序排列,名列全省第十。学堂设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并以高薪从北洋大学请来英语教师,从山西大学堂聘数理教师。渠本翘亲自制定规章制度,并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办学经费均来自渠家、乔家和其他晋商的捐助。1909年,渠本翘等人首创县立女子两级小学堂。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山西大学堂的筹建工作,并于1910年任山西大学堂总监督。
渠本翘的侄儿渠晋山,是祁县长裕川茶庄的东家,这个茶庄是明末清初祁县四大财东中首屈一指的渠氏著名老字号之一,也是晋商中开设时间长、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渠晋山学识渊博、思想先进,古籍珍藏多达上万册,他也常常勉励子弟和伙伴们要“修好德行必先立志研学,立志研学必先博览经典群书”。
渠晋山继承了父辈既经商又从文的家风,并于1919年出资2万两白银,礼聘清末举人张学钦和清末生员杨芳先期筹备,在昭馀古城小东街上独资创办了祁县竞新小学校,教师多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毕业的优等生。
渠晋山办学理念先进,一改私塾旧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采取新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把学校办成朝气蓬勃、竞争创新的新型学校。一时间,竞新小学校以师资高、校规严、设备全、成绩优而闻名三晋。
竞新小学校的校训为“崇俭、耐劳、进取、爱群”,明确体现了渠晋山的办学方针。该校采取教育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小学还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当时在全省可谓首创。他办学18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竞新小学校的旧址占地面积864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两座四合院组成。学校每年的日常支出由渠晋山全部负担,还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秦雪松介绍,当时竞新小学校在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十分完备,配备有新式教学设备,学校建有礼堂、教室、校务会议室、寝室等房屋,后增设了图书馆、小操场等建筑和场地。
其中,渠晋山于1926年设立的竞新图书馆,除供师生阅读外,还免费向社会开放。前来阅读的人终日不绝,备受社会各界称赞,是当时山西省影响很大的公益性图书馆。
“当时在竞新小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和现在小学生的年龄差不多。”秦雪松说,竞新小学校旧址旁的偏园还有一个分校,学生的年龄更小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渠晋山积极响应公私合营号召,把自己创办的竞新小学校、竞新操场以及竞新图书馆全部无偿捐献给祁县中学。秦雪松介绍,竞新小学校旧址后来曾用作祁县中学老师的宿舍,直到2004年最后一位老师搬离这里。
作为祁县较早引进西方教学理念开办的学校,竞新小学校培养了一批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是我国私塾氏教学向集中综合办学转变的实物见证,是万里茶道晋商惠泽于民的标志性建筑。
“祁县历来民风淳朴、文风深厚,尊师重教,秉承陶唐遗风,办学历史源远流长。”祁县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保护需要专业力量,更需要公众参与,期待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实现对竞新小学校等一大批古建文物的保护利用。
来源: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