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尧居——宋代忠烈之后杨家将之“杨延昭”的愚忠和他的忍耐,虽然没有起死回生,但是却留下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后继之人杨延昭,忍常人不能忍而振兴杨家。杨家从杨业开始就成为了宋代的一个威名显赫的江门,但是没人想得到,杨业最终却输在同僚的不作为,最终导致自己兵败陈家谷口。后人杨延昭用忍的方式走上了振兴杨家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门战后的生存之道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人(一说并州太原人,一说保德火山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

杨业的儿子们死的死,伤的伤,有的甚至对战争充满的厌恶,还有的儿子患上了精神病,于是杨家就剩下杨延昭这一个还算正常的男人。

杨家一门忠烈遭到如此的对待,这让活下来的杨延昭十分的愤怒,但是愤怒归愤怒,杨延昭的母亲却告诫他,如果为了报私仇,那么你父亲杨业的死就白白的死得冤屈。如果要再度振兴杨家,那么就得做到忍常人不能忍,杨延昭遵从了母亲的建议。

后来宋太宗在惩戒潘美的时候徇私舞弊,杨延昭虽然心中愤懑不平,但是依旧忍了下来,而对待潘美,杨延昭也始终没有僭越和忤逆之言,这让潘美十分的意外,杨业和大宋嫡系将领的私仇也因为杨延昭的忍让,彻底解开了心里的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延昭的成长历程

杨延昭从小就是一个不善言谈,并且沉默寡言的人,有时候常常喜欢一个人独自地用泥塑的沙盘排兵布阵。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杨业多次看到儿子这种举动就对这个儿子十分关注,甚至评价杨延昭用了:“类我”的话语。杨业对杨延昭是倾入了许多的希望,自己只要出去打仗,那么就会带着杨延昭一起,小小年纪的杨延昭就成为了杨业身边的亲兵。

当然杨业不会让杨延昭上战场,而只是让他在身旁观察自己如何指挥打仗,而有时候杨延昭的一知半解会启发杨业的战略谋划,杨业就对这个儿子越发的重视。

常年出征在外,杨业和杨延昭的父子关系十分的融洽,而杨业也从细微开始教导这个儿子,杨延昭不仅继承了杨业的打仗才能,并且还继承了他的武艺,年纪轻轻的杨延昭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后来宋太宗也觉得杨业的这个儿子杨延昭很了不得,就也经常把杨延昭召进宫亲自过问他的兵法阵型方面的才能,杨延昭虽不善言谈,但是对兵法和排兵布阵情有独钟。

当与宋太宗一提到兵法阵型就是两眼冒光,说出来的策略是一套一套,完全和日常寡淡的杨延昭不是一个人,宋太宗认为杨延昭就是为战场而生的天才,于是杨延昭年纪尚小就被宋太宗封为供奉官。

后来杨业带兵去征伐应州的时候,宋太宗就钦点杨延昭担任大军的先锋,这也是杨延昭第一次上战场。

然而,当杨延昭上了战场仿佛就不再是自己,一路上奋力拼杀,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性命,尽显战将风范。

一次自己的手臂被乱箭射穿了,但是杨延昭只是淡淡的把箭柄给折断,还能继续冲入敌阵,而大军因为这个将军公子的舍生忘死而鼓舞其士气,这一战也打出了杨延昭的名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延昭得到宋太宗重用

宋太宗不仅仅想把杨延昭培养成一个英雄式将领,更是想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名臣,于是宋太宗就让杨延昭开始接触一些政务,比如参与处理长江一带因为洪涝灾情。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

由于杨延昭出色的表现,成为了江南巡检使,负责处理长江一带的灾情和政务,杨延昭虽然不懂如何治理灾情,但是他懂得用人,用他的话说:“什么样的人,就该干什么样的事情。”

杨延昭重用许多有才能的人辅助自己治理,短短几年,灾情就平复了,杨延昭也因此又立了大功。而后来杨延昭的父亲杨业兵败去世后,杨延昭也陷入了一段时期的低潮。

后来才慢慢地平复情绪。还没多久,朝廷就派他去驻守边疆,恰好辽军又来骚扰边疆,而杨延昭这时候在边疆的一个小城池里视察武备,听到辽军大军来袭,可是城中的防备力量十分薄弱,杨延昭硬着头皮带着守军和百姓们一起抵抗辽军的围攻。

杨延昭为了防止辽军用云梯之类的攻城器械,于是就下令在城池周围挖掘一道沟壑。而辽军的弩箭十分的锐利,不仅杀伤守军不说,还严重的损害了城池的坚固,不少城池为此都残破不堪,杨延昭看到这一幕,就想到一个办法,他让守军们半夜把城中的水提过来浇灌在城墙上,然后利用昼夜温差,导致了城墙第二天早上结下了厚厚的冰,不仅城墙防御提升了,并且还能防止云梯和弩箭等器械的伤害。

辽军看到一个小小的城池久攻不下,就十分的沮丧,不久后就退兵了。当看到辽军灰落落的离开,杨延昭几日不曾合眼的脸庞上徒增了几道皱纹,杨延昭太过疲惫了。

因为杨延昭毕竟也只是一个人,他并不是战神,在多次和辽军作战中,杨延昭也有过几次大败,甚至几次大败差点葬送了他的性命。

不过杨延昭的功绩还是在宋朝皇帝心里是十分高大的,当杨延昭风尘土土的回京请求惩戒自己失败时候,宋真宗却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宽慰他,谈到:“一次之败,可为后世之胜做准备。

”宋真宗的理解让杨延昭更加努力的钻研辽军和宋军彼此之间的优劣势,并且加大力量训练一支强大的军队——杨家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的用人体制限制了杨家的崛起

无论如何杨延昭的功绩还是无法和父亲杨业相比,北宋的各种战役也大多数是由嫡系将领负责,杨延昭虽然一门忠烈,但是位高权微,更何况北宋是文人与天子治天下,武将的地位无意识的被抬低了。

北宋的嫡系将领的位置都不高,更何况杨延昭,杨延昭深知一个国家如果武备松弛、人心不振,那么最终的结果是王朝的覆灭,他也不止一次向宋真宗提出增强武备,但是换来的只是真宗敷衍的态度。

宋朝的军队已经慢慢开始走下坡路了,开始呈现防守有余,进攻不足的状态。

杨延昭是一个极为热爱自己手底下将士的人,打仗获得的赏赐和功劳,他大多都赏给了手下们,并且身为一方大将,杨延昭做人可谓是低调、圆滑,对下能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对上能够讨好上司领导。

杨延昭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防卫辽国,但是他也渐渐发现西北部的党项人开始慢慢有了崛起的势头,在党项人反叛之前,杨延昭也曾进谏皇帝,但是皇帝认为他年轻就不予理会,后来党项人真的反叛了,并且还建立了大夏国,于是宋朝皇帝又仓皇的派兵去平叛。

但是宋朝低估了这个新崛起势力的实力,宋军几次征伐都是以惨败而归,渐渐的西夏国的势头甚至有些超越辽国,宋国皇帝这才意识到西夏的隐患。

其实杨延昭也有过征伐西夏的经历,但是杨延昭同样被西夏打的损兵折将,杨延昭在分析完敌情发现,现在的西夏党项人是团结一致,如果要击败他们,必先分化他们,而后来的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和狄青也是在大宋对西夏内部分化后才能够取胜。

杨延昭一生胜多败少,属于一个优秀的将领,但是还不能够称之为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将的彻底衰败

宋初其实没有多少名将,这并不是将领们不努力,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导致了将领们失去了自己的嫡系部队,这也使得将领们出门打仗带的都是国家训练的杂兵。

宋庭训练部队往往就是砸钱进去,然后让兵部负责训练,而将领们是不允许干涉兵部的训练,这种制度有点类似于战备和战争两种状态区分,战备只有兵部可以训练,战争则是兵部和将领们共同带兵,所以大宋对武将的限制程度太大了,所以武将们无法彻底施展拳脚。

而宋朝面对的敌人是谁,北方的辽国骑兵所向披靡,宋国的骑兵和步兵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西北部的西夏国民风彪悍,步兵勇武,宋国士兵又比不了。

宋军的优势是什么?可能就是人数较多,后勤保障较好,除此之外,宋军真的没有什么优势了。

到了杨延昭这一代的将领,宋庭已经在慢慢的削弱将领的权势,到了儿子杨文广一代,军方将领们的官职完全无法和文官们相比,这就出现了一个弊端,人们都从文科考,而当兵为国家效忠的人越来越少,宋朝的武备已经开始出现了人才断层,一直到宋徽宗时期覆灭,北宋的军事力量极为疲软。

杨延昭早年经受了丧父和背叛等经历,人到中年了,在报仇和振兴家族之间选择了振兴家族,同时选择了宽恕别人,但是一味地忍耐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结果。

虽然贵为将军,可是杨家已经沦落为普通官员家庭,而朝廷的权力都掌握在文官手中,文官对武官的压制是无处不在,杨延昭还是忍了下来,就算无法在朝廷中登权造势,那么至少要保住一家人平平安安。

杨延昭还没到60就去世了,后来的接班人杨文广等三个儿子,也就杨文广争气点,但是再历经杨文广一代,杨家就彻底衰败了,杨家业不复当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关注号:日尧居,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希望网友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共同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