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总参谋长(总长)一职的人选迟迟未定,总长的职责丰富多样,指挥作战、收集情报、通信、军事运输等全都囊括在内,在我军军事工作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
众所周知,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级别是相当高的,如果没有立下硕硕战功,根本没资格担此重任。
面对如此重要的职位,那些曾经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将军们纷纷主动请缨,就在大家犹豫不决之时,毛主席十分镇定地说道:“青岛不是有一位名将吗?他该出山了。”
那么,毛主席口中的那位青岛名将究竟是谁?他为何会被毛主席如此信任?这还要从革命时期开始说起。
“南下”与“北上”的分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
这是毛主席在徐向前带领西路军西征失败后,独自一人返回延安时,安慰他的话。西路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敌军苦战长达4个月,最后损失惨重,这也成为我国战争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一战。
当徐向前离队撤回延安后,他的心里隐约感到惴惴不安。虽说此次作战他的指挥并没有出什么大的差错,但失败了就是失败了,作为一军将领,必须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就这样,他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了毛泽东的面前。
徐向前原本以为毛泽东会因此责怪他,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毛泽东居然对他说出了上述那句话,这让徐向前内心感动不已,他觉得毛泽东是自己的“伯乐”。
实际上,毛泽东能说出这样的话安慰徐向前也是事出有因的,这还要从徐向前和张国焘的“对决”开始讲起。
1931年,徐向前时任红四军军长,后来张国焘来到了鄂豫皖苏区指挥工作,从此两人就成了“毫无默契”的搭档。
张国焘出生于官宦世家,由于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他和父亲常常会出现思想上的碰撞。后来张国焘加入了全国革命的浪潮,在五四运动中大放异彩,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戴。
张国焘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的个性决定了他难以走得长远。
对张国焘来说,心胸宽广、谦虚谨慎、知人善用是他永远无法做到的,在与徐向前合作期间,张国焘一直对徐向前抱着不信任、不重视甚至不尊重的态度,这也使得徐向前一直想要离开这里。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顺利会师,本以为这次会师会让徐向前轻松一些,没想到带来的却是无穷无尽的折磨。
当时徐向前一心指挥前线工作,中央召开的很多会议都无暇参加,只能让张国焘代为传达会议精神。
然而,张国焘每次向徐向前传达会议情况时,却总像吃了枪药一般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要么是阴阳怪气的语调、要么是像一个乱嚼舌根的妇人在议论纷纷,他的这些行为让徐向前很是厌恶。
但厌恶归厌恶,徐向前还是不得不与眼前的这个人一起共事,因此他只能默默忍受,从来没有跟张国焘撕破脸。
徐向前原本以为张国焘只是为人酸腐刻薄,没想到张国焘还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这还要从“南下”和“北上”的分歧开始聊起。
徐向前: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中央一直坚持北上的战略方针,在会师之前,张国焘对中央的决策一贯都是支持的。然而,当他真正了解到中央红军只有不足2万人的兵力后,他似乎有了别的想法。
当中央派人前来慰问红四方面军时,他还公开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后来为了向中央争取兵权,他曾公开反对“北上”的战略方针。
当徐向前得知张国焘的想法后,他意识到了张国焘的野心。一起共事那么多年,他竟然没发现这一点,然而这时的徐向前还在指挥作战,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事,他一心只想着打好仗,早日摆脱张国焘的折磨。
对于张国焘的种种行为表现,中央领导专门为此进行了讨论,后来大家一致决定坚持北上的战略方针。对于北上的决定,徐向前是一贯拥护的,就这样,按照中央的战略决策,红军开始了北上的旅程。
然而,张国焘真的就此善罢甘休了吗?
虽说张国焘争权野心勃勃,党中央仍然对他委以重任,就这样,红军北上的左路军依然是由张国焘领导的。就在包座之战期间,张国焘却在紧要关头火上浇油,来电要求右路军南下,并且态度强硬。
张国焘的这一举动惊动了党中央,毛泽东对此很是担心,他还试图说服徐向前劝说张国焘,然而张国焘的一意孤行让徐向前也束手无策。徐向前觉得自己辜负了毛泽东的信任,没能劝服张国焘,内心十分自责。
从另一方面来看,张国焘的一意孤行倒是给徐向前出了一个难题。
他要么选择听从中央的建议,继续北上,要么南下与张国焘会合。要知道,徐向前内心十分不满张国焘,南下不是他的理想选择,但他也不愿意看到左、右路军分兵的局面。
在剧烈的思想斗争下,徐向前还是决定顺从大局,同意了张国焘南下的提议。然而,事情到此依旧没有结束。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徐向前仿佛听到了外面乱成一团,起身查看后才发现,中央红军已经连夜离开。原来,随着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的相继北上,徐向前所带领的右路军开始躁动,他们也想一同北上。
就在这时,不知此事来龙去脉的前线士兵打来电话请示:“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
听了这话,徐向前内心十分气愤,他绝不允许有红军内部发生内讧,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1935年12月,共产国际对红军北上至陕北表示高度赞同,迫于压力,张国焘在次年1月召开会议重新讨论红四方面军的下一步行动方针。后来在会上大家北上的态度十分坚决,张国焘终于妥协了,他只好回复道:一切服从共产国际指示。
红军内部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最终终于统一了战略方针,这对红军来说十分不易。张国焘引起的南下风波,差点对红军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好在徐向前在关键时刻作出了重要决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要知道,红军打红军无异于自相残杀,这对我军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反而便宜了敌军。徐向前仅用简短的一句话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党的关键时刻维护了红军内部的团结,保住了当时为数不多的红军队伍。
鉴于以上原因,毛泽东坚信徐向前对党的忠诚,因此在徐向前西征失败后说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的这段话,意在安慰和鼓舞徐向前,不让他因此而灰心。
新中国首任总参谋长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几乎所有的党政机要都来了。然而,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十大元帅却足足少了一半,其中就包括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之所以没能参加开国大典,是因为他当时是在青岛治疗。由于长期指挥作战,再加上环境恶劣,徐向前早在建国前的几个月就时常感到胸部疼痛,食欲不佳,夜不能寐,就连工作也是勉强进行的。
对于徐向前对革命的贡献,毛主席全都看在眼里,从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徐向前总是冲在最前方,只要前线有他在,毛主席定会安心。即便并未出席开国大典,毛主席心里也不会忘记尚在青岛修养身体的徐向前。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总参谋部应运而生,然而总参谋长的人选却迟迟未定,为了争取这一职务,很多战功累累的将军纷纷毛遂自荐。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毛主席突然想到了尚在青岛修养的徐向前。
徐向前的名字一经提出,便让大家心服口服,因为他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有目共睹。
实际上,毛主席任命徐向前为新中国首任总参谋长有他自己的考虑,抛开徐向前的军事贡献不谈,早年间毛主席通过张国焘事件便已经看出徐向前对党的忠诚,为避免党的内部斗争做出了关键性决策,他认为徐向前是总参谋长的不二人选。
由于身体没有完全恢复,再加上总参谋长事务繁杂,党中央后来决定先让聂荣臻代理徐向前总参谋长的职务。虽然并未及时赴任,徐向前心里却十分挂念国事,经常为总参谋部的工作提出专业建议。1955年,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头衔。
徐向前有着很多头衔,如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新中国首任总参谋长等等,然而在他心里,他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另外,徐向前还是一个“双标”的人,在同样的事情中,他对待民众和亲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那么,徐向前究竟是如何“双标”的呢?
一心为民的徐元帅
徐向前在革命年代长期的戎马生涯拖垮了他的身体,但他从来没有丝毫抱怨,就连生活也过得十分简单。
在家乡人眼中,徐向前就是他们那里最有出息的人。不少人都会在建国之后,跟徐向前套近乎。面对熟人的相继造访,徐向前也总会劝告他们不要试图搞特权,要踏实本分劳作,自力更生。
其实,早在建国前就有不少亲戚朋友,想让徐向前给他们谋个差事。但徐向前却说:“我这个司令和老百姓一样,是个穷司令。”
接着他对亲友解释,一个人并不是当了司令之后就能为所欲为了,职位越高,越要谨言慎行。
徐向前崇尚节约,一身旧衣服能穿好多年,有时候就算破了他也丝毫不在意,打个补丁继续穿了起来。
徐元帅常年生病,日常花销也比常人多了一些,但即便生活上有些窘迫,他也绝不请求党中央的特殊照顾,为自己的儿孙树立榜样。
说起对子女的教育,徐向前可是毫不含糊,他绝不允许子女做违反党纪国法的事。徐元帅的侄子徐双九,曾多次向叔叔提出想要调到北京工作,但统统都被徐向前拒绝了。
不过,徐向前虽然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但对待人民却十分包容友好。
1981年,徐向前接待了从大别山区来的几位客人。一见到那些人就连忙询问:“有没有人吃不饱饭的?我很想知道,最穷最苦的人家,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当听说那里有一户人家七口人只有六个碗的时候,徐向前闷闷不乐了好几天。为此,徐向前专门给党中央写了一篇报告,建议党中央尽快派人到老区做调查,改善当地人民生活。
对老百姓,徐向前总是“有求必应”,对自己的亲友,徐向前却秉承“不麻烦他人”的宗旨。这样的徐元帅又怎会不让人喜欢呢?
徐向前一心只想着党和人民,把自己的需求置之度外,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拒绝给国家添麻烦。
1990年6月,徐向前病情加重入院,在病榻上的他仍不忘嘱咐家人,在他死后不能铺张浪费,直接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
小结
徐向前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红军长征途中作出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为我国民族独立和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生病也不忘关心党和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
他不慕名利,简朴节约,从不因自己的身份为亲友行便利,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