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俄军出动4.2万人对恰索夫亚尔发起猛攻但在面对仅有2万人的乌军防御时屡次受挫。

恰索夫亚尔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核心位置是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的重要交通枢纽。

城区内遍布着苏联时期遗留的地下防空洞和工业设施地下室这些设施经过乌军改造后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网络。地下设施不仅能够为军队提供有效掩护还可以作为军事物资储存空间和伤员救治场所。

恰索夫亚尔的工业区厂房和居民楼经过加固改造形成多层立体防御体系。特别是城市北部的工业区混凝土建筑群被改造成坚固的火力点配合着分布在建筑之间的交通壕和地下通道使整个城区形成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御阵地。

目前俄军在该地区投入超过4.2万人的兵力包括常规部队、车臣特种部队以及瓦格纳雇佣军。这些部队装备有最新型号的T-90坦克、火箭炮系统和各类战术导弹火力配置相当充足。

乌军在该地区的防御力量主要由5个旅组成总兵力约1.5万人此外还有部分国际志愿者和雇佣兵参与防御作战。虽然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依托城市防御工事乌军成功抵挡住俄军的多次进攻。

在恰索夫亚尔战役中俄军继续沿用在巴赫穆特战役中的"绞肉机"战术即投入大量兵力正面强攻试图通过人数和火力优势压垮对手。这种战术虽然在开阔地带和小规模城镇战斗中收效显著但在面对经过精心布防的恰索夫亚尔时却屡屡受挫。

俄军的进攻模式通常是先用炮兵和航空火力对目标区域进行狂轰滥炸随后派出装甲部队和步兵发起地面进攻。但是这种老套的战术方式被乌军摸透乌军会在炮击期间躲入地下工事待俄军地面部队推进时再突然发起反击。此外俄军过分注重正面突破忽视两翼包抄的战术运用这让乌军得以充分利用地下通道网络调动兵力在薄弱环节发起反击。

由于进攻路线过于固定补给车队频繁遭到乌军的定点袭击。同时前线部队的弹药和给养补给不够及时影响持续作战能力。有战地记者报道一些俄军前线部队不得不停下进攻等待补给到位这给乌军重整防线的宝贵时间。

在恰索夫亚尔的防御战中乌军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和现有资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体系。早在俄军发动进攻之前乌军就开始在城区内规划和建设地下防御工事。这些工事不仅包括传统的交通壕和掩体还包括改造后的地下停车场、废弃的工业管道和地铁隧道。

乌军的工兵部队在地下通道网络中设置大量的弹药库和医疗点这些设施分布合理即使部分通道被炸毁也不会影响整体防御体系的运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军在地下通道的关键节点设置防空防炮的加固工事这些工事不仅能够抵御俄军的常规炮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巡航导弹的打击。

乌军采用小规模机动部队在地下通道间快速穿梭能够在俄军进攻薄弱点时迅速集中兵力实施反击。这种战术不仅让俄军投鼠忌器还大大提高乌军的战场生存能力。有消息称乌军曾在一天之内通过地下通道网络成功转移一个营的兵力并在俄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从侧翼发起突袭一举夺回被占领的工厂区。

对比恰索夫亚尔战役与库尔斯克、红军村等地区的战况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在库尔斯克地区俄军采用灵活的包围战术通过两翼包抄和重点突破成功突破乌军的防线。红军村战役中俄军同样表现出色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和火力优势逐步蚕食乌军阵地最终迫使乌军撤退。

然而在恰索夫亚尔同样的战术却难以奏效。这主要是因为恰索夫亚尔的地形特点和乌军的防御部署存在明显差异。与开阔地带不同城市环境极大地限制俄军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密集的建筑群和复杂的地下设施让俄军难以发挥其在装备和火力上的优势。

在库尔斯克等地乌军主要依靠野战工事进行防御这种防御方式在面对俄军的重型装备时显得相对脆弱。而在恰索夫亚尔乌军充分利用城市建筑和地下设施构建一个立体化的防御体系这种防御体系对俄军的常规进攻手段具有天然的克制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在库尔斯克和红军村战役中俄军的战损比相对较低这说明其战术运用比较成功。但在恰索夫亚尔俄军的伤亡数字居高不下多次进攻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出俄军在城市战中的战术运用存在明显短板。

乌军在恰索夫亚尔获得大量国际援助包括先进的反坦克武器和防空系统。这些武器装备的到位大大提升乌军的防御能力。相比之下在其他战区乌军的装备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是造成战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