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3》上映4天票房突破2.34亿。

10月,肖央跟赵丽颖搭档的《浴火之路》讲述的故事正是受害父母与人贩子对抗的故事。

12月,肖央又出现在“误杀”系列。

同类题材,同类角色,误杀一次算是误杀,误杀两次到三次那算什么?算是杀疯了?

新鲜感还在吗?

导演给出答案: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杀3》跟前两季不同,前两部是翻拍国外电影,这一部属于原创故事,切入的创作视角新颖。

情节层面,结构、角度创新,挖掘出深层次人贩子犯罪内幕;内涵层面,对人性进行多面解读;社会层面,大尺度揭露真相,激起群众打拐意识,具有警醒的社会意义。

电影切入太多细节,拍出来的或是隐喻的情节都映射人性的暗黑,现实残忍、人性丑恶的一面在层层反转惊悚出现在大屏幕上,血腥又惊悚的画面令人细思极恐,寒毛直立。

细致入微的多种人性、多重现实呈现,放大不为人知的真相

陈思诚的东南亚残酷、黑暗悬疑元素结合打拐社会议题,尺度拉到极致。

打拐框架主体还是围绕“父亲救孩子”作为推动主线发展现的关键主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深入打拐并非停留受害家庭的亲情落脚点,尺度更大,延伸至罪恶中心话题,以社会议题激起对各阶层群体批判。

影片中用动物符号隐喻人性,羊、萤火虫、章鱼都分别代表人物和剧情的关联,映射出不同的人性复杂性和多面性。

肖央饰演的郑炳睿,对女儿的情感体现出为人父亲的深厚、坚定、无私的爱。

女儿婷婷像支撑他生活下去的生命力,女儿遇到危险那一刻,刺痛身心的痛苦、折磨犹如狂风暴雨席卷,裹卷活下去的希望,剥夺他“正常”的生活。

一张婷婷被割手指的照片让郑炳睿彻底崩溃。

视频里婷婷求救的声音,和他只能无助愤怒痛彻心扉的嘶吼,展现受害者绝望的悲痛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炳睿失去婷婷痛不欲生,疯了一样怒吼人贩子还孩子,不计代价按照人贩子指示违背道德、法律,只求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

影片打破“非黑既白”刻板印象,人性善与恶两面相伴相随。

男主不是印象中的英雄主义正派,当现实触发极端感情,他只能被迫走向深渊,明知是错却不能不做。

极端环境下,他被逼上绝境,走上不能回头的道路。

郑炳睿在不同境遇前的真实本能选择是复杂人性的变化过程。

婷婷失踪,郑炳睿按照提供线索以他人的孩子作为交换。

对他人孩子的自私和对自我孩子的无私的极端人性变化激起观众对人性复杂共鸣。

影片中有许多佛的镜头,佛像、佛珠 ,大佛还是小佛都在注视,见证所有的“因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在绝望时会寄托希望于神佛,希翼借助神佛的帮助挽回局面,求顺求吉求平安。

佛是善良使者,正义化身,护佑虔诚之徒,惩罚人性之恶。

向拜佛求保佑,但本性之恶造坏事,佛不仅不护佑,还会惩罚恶者。

人贩子求神拜佛,最终死在佛前,而佛冷漠注视一切,这是种下的“因”结下的“果”。

既想得到佛保佑,却违背道德,良心不安以寻求佛保护,佛守正义,撕开恶人面具伪虔诚面具。

线索指引下,郑炳睿深入虎穴,潜入人贩子家中营救女儿 ,面对人贩子惊愕的表情,郑炳睿第一个反应是翻开冰箱。

为什么翻开冰箱?

残肢——女儿被割下的手指。

惊悚的一幕令人细思极恐。

所有的愤怒达到顶点,郑炳睿开展激烈暴力复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炳睿和人贩子都信奉佛,都在绝望中寻求佛保佑,但他们的虔诚早荡然无存。

人贩子对郑炳睿说的“你的老婆、你的女儿,是你的报应”。

可她病入膏肓的孩子和她自己最终死在孩子刀子的结果何尝不是犯罪的报应。

佛知道一切真相,他们虚伪的虔诚,犯下的错,已在佛注视下种下恶果,死亡是他们为犯下的错偿命,是“恶果”的收尾。

好人和坏人的谜题是一大悬念,殊不知贯穿全片的“佛”全程窥探,他们的结局已注定。

“The past is never die”(过去永远不会消失)

即指过去犯下的罪行,种下的因。

郑炳睿在善恶之间徘徊,想向善而行,可“过去不会消失”,过去拖着向善步伐,紧抓不放,追求的善不能完整,现实和内心相悖。

曾经在人贩子实行犯罪的时候,懵懂的他走向助纣为虐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求生的欲望和一颗糖的诱惑,他完整的“善“已不复存在,丢失在遥远的过去,未来的他也终究为犯下的错买单。

为了救婷婷,他带上别人的孩子交换 ,在佛前杀人,炸有多条人命的船,他的“善”逐渐被淹没,“恶”不断累加,最终淹没了他寻求的人生。

求佛保佑被运用于许多电影,《浴火之路》也曾用佛来展现恶人信佛,但佛的惩罚都会到降临到他们身上的设计。

这样的元素运用折射人性善良丑恶的对立结果,苦难推郑炳睿走向“恶”,渴望得到谅解、救赎,但因果循环的报应最终撕开人性遮羞布。

独特的“因果报应”情节设计,推动复仇爽点达到顶峰,悬念的外衣被一一扒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杀”系列,第一部评分最高,口碑最好,目前的第三部口碑超越第二部。

反转是电影最惊喜的部分,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不到最后剧情一直在反转。

主创团队对“误杀”中的“误”解读是误导、误解。

起初群像似乎正邪分明,警察代表正义使者,人贩子代表邪恶,孩子的父母、老师代表受害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导观众“觉得”这样的角色理所当然,遵循常规现实思考。

随剧情深入,巧妙以反转再反转的悬念打破观众一开始的“以为”,引导观影期待,不断跟随剧情走到最后结尾,直到片尾10分钟,反转还在运行。

情节、人设、人性多重反转,没有准确从头到尾的不变,这才是现实,真真正正在运行中的“现实”。

令人无法辩驳的赤裸裸人性之“恶”经过多个情节拐点挖掘人性原始的贪婪、残忍、丑恶。

“杀”是指悬疑、犯罪、暴力,一步步揭开的“恶有恶报”的结局。

误导和误解导致真相模糊,骗过观众,层层剖开,深扒事实,悬疑、暴力撕开被误导的事实,层层较量之后扒出血淋淋的罪恶真相。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

一句话道出人贩子罪恶滔天。

线索一步步指引,郑炳睿走进深山老林里的孤儿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贩子打着“善”的名义收留孩子的孤儿院是人间炼狱,恶人谎言作恶的罪行揭露天下,血腥的场景将人贩子的无情、残忍面目摊开。

表面上的孤儿院是救赎天堂,给无家可归的孩子归宿,拯救孤苦无依的生命。

实际上是“孤儿怨”,人造的人间炼狱,满地血腥揭示人贩子罪孽深重的罪恶,一群孩童无助的痛苦哀怨缭绕在孤儿院每个角落 。

温暖的地方成了恐怖地狱,孤儿是明货,拐来的孩子是暗货,他们被分为三六九等,明码标价,被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压榨,剥削无辜生命的最后价值。

长相好、听话的孩子沦为商品,他们可以拥有健全的身体,却要被作为X交易商品卖到异国他乡私人海岛供人玩乐,是从一个地狱转向另一个地狱。

不听话、有“瑕疵”的孩子被采生折割,沦为人贩子的乞讨工具,人贩子利用他们的残缺身体祈求路人的可怜赚钱,压榨每个孩子仅存的利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中,人贩子的黑色产业链不再是隐晦的文字描述,画面尺度、话题尺度和人性尺度都拉到极致,无限接近事实真相。

把电影放大就是现实,不起眼的角色,几分钟带过的情节都有现实的影子,而那些看不见的永远是最残忍的真相。

孩子被采生折割的画面,像货物一样被叠“装箱入库” ,装进货车,送上卖家手里。

庇佑所变成犯罪窝点,打破孤儿院

拍出来的叫电影,那么拍不出的现实真相呢?

电影最后给出的数据指出世界上每天有陷入家庭破碎惨案,孩子们的光明未来被人贩子切断,折磨和痛苦的哀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响起。

电影揭开的真相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么一角之外的事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尾触目惊心的数字藏着的真相在电影之外又是何种令人细思极恐的场景?

电影最后是开放结局,结合观众观影时获取的信息,对隐喻部分的思考融合,不同的观众想象空间不同,放大直接给出确定结局效果。

不论是什么样的结局,电影的“打拐”是核心主旨,唤醒人性之善,警示在法律边缘试探的恶人及时回头,警醒大众关注打拐,让人贩子无处遁形,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拥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