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0年冬天,漫天大雪下的芬兰丛林里,苏联士兵们看着对面一群穿着白色伪装服、踩着滑板的芬兰士兵,不禁感到头疼——这片寒冷的土地远比斯大林想象的要难以征服。而对于一向不喜欢接受失败的斯大林来说,芬兰的存在就像是他地缘战略版图上一颗刺眼的钉子。

尽管他已经把大片欧洲东部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但芬兰偏偏不肯完全屈服。到底是什么让芬兰得以在红色巨兽的威胁下保住独立?这份顽强的抗争又为何给苏联的西部防御留下了一个难以愈合的漏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未完成的吞并故事。

冬季战争的爆发与失利

话说1939年11月,苏联决定向芬兰发起进攻。苏联人心里想得明白:芬兰这么小的国家,咱们苏联钢铁洪流一过,肯定是手到擒来嘛。可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战斗一打响,苏联士兵们才发现,这片土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拿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提出的换地条件,被芬兰果断拒绝,双方的谈判直接破裂。于是,45万苏军在坦克的掩护下,浩浩荡荡地朝着芬兰杀过去。

然而,苏军一进入芬兰,就感觉像是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别看芬兰人少,他们玩的是游击战,在密林里一藏,白雪一盖,简直就成了隐形人。芬兰士兵个个都穿着白色伪装服,滑着滑板在雪地里穿梭如飞,而苏联的士兵却只能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像是一群大象在泥潭里挣扎。

芬兰人利用地形的优势,不停地袭击苏联的补给线,让苏军的后勤保障成了一场噩梦。更糟糕的是,苏联的冬天虽然冷,芬兰的冬天可更狠,零下30度的气温,把不少苏联士兵冻得手脚都麻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坦克虽然威风凛凛,可在这种气温下,油管结冰、发动机罢工,一点用都没有。芬兰人却好像天生适应这种环境,不仅能在雪地里迅速移动,还能精准地瞄准敌人,一击就中。冬季战争打到后来,苏联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在一块冰冷的铁板上打钉子,怎么也敲不进去。

苏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人数超过5万。斯大林虽然最终通过大量的兵力堆积,突破了芬兰的防线,但这个胜利得来得极其不易,代价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而那条曼纳海姆防线,也成了苏联士兵的噩梦。

芬兰人在这条防线上修筑了大量工事,纵深达95公里,苏联士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攻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续战争与战略再失利

1941年,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正在忙着应付德国的闪电战,而芬兰则趁机向苏联复仇。这次,芬兰与纳粹德国结盟,共同对抗苏联,企图夺回在冬季战争中失去的领土。芬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要实现“大芬兰”的梦想,把东卡累利阿也纳入自己的版图。

芬兰人这次的表现依然顽强。虽然德国在南线主导进攻,但芬兰在北线也打得风生水起,很快就夺回了之前失去的地盘。

苏联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再次成为芬兰的掌中之物。芬兰军队甚至一度逼近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这可是苏联在北冰洋沿岸唯一的重要港口。芬兰人并不打算完全听从德国的指挥,而是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这也让苏联在这一战线上陷入了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随着战局的发展,苏联在1944年逐渐恢复了力量,开始向芬兰发起反攻。这一次,苏联集结了45万大军,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和飞机,发起了“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这场战役让芬兰军队疲于奔命,芬兰最终不得不在9月与苏联签署停战协议,承认了之前的边界线,并割让了佩琴加地区。

“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未竟的吞并计划

斯大林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芬兰,他的野心是把芬兰完全纳入苏联的版图。为此,他甚至在1940年设立了“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企图借此名义,为将来吞并芬兰铺平道路。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棋子,意图通过政治和民族上的认同,逐步削弱芬兰的独立性。

但是,芬兰人并没有像斯大林预想的那样屈服。他们在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令苏联无法轻易实现吞并计划。苏联虽然通过战争迫使芬兰割地赔款,但芬兰始终保持了国家的独立。

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的存在,只能算是苏联在芬兰问题上未竟的尝试,而并没有真正实现斯大林的初衷。

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芬兰在战后决定采取中立的外交政策,不愿意彻底倒向苏联,也不愿加入西方的军事同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政策被称为“芬兰化”,即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既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又不完全受其控制。这种微妙的外交姿态,使得芬兰在冷战期间得以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游刃有余。

斯大林对此自然是心有不甘,但他也深知,在战后国际格局已经固化的情况下,强行吞并芬兰只会引发更多的国际矛盾。于是,他选择接受现实,让芬兰在表面上保持独立,而实际上尽可能地对苏联保持依附。

苏联在1955年归还了汉科港,这被认为是苏联对芬兰的一次让步,目的是换取芬兰在冷战中的中立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未能彻底拿下芬兰,这对其西部防御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芬兰地理位置特殊,北接挪威,西临瑞典,东靠俄罗斯。对于苏联来说,控制芬兰意味着可以在北欧建立起一个稳固的防御屏障,防止北约的渗透。然而,由于芬兰的独立性,这个屏障始终存在漏洞。

冷战期间,芬兰的中立政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为苏联的西部提供了一个缓冲区,但这个缓冲区并不稳定。

芬兰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又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这种平衡状态使得芬兰成为苏联西部边界上的一颗“不定时炸弹”。苏联虽然通过各种外交手段试图巩固对芬兰的影响,但始终未能实现对芬兰的完全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明显。芬兰迅速与西方靠拢,于1995年加入欧盟,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影响。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地缘政治遗产,但也继承了苏联未能控制芬兰的遗憾。如今的芬兰,已经成为北约的候选国,俄罗斯在西部的防御体系中,留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缺口。

结语

斯大林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之一,或许就是未能将芬兰纳入苏联的版图。尽管他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试图实现这一目标,但芬兰顽强的抵抗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使得这一目标始终未能达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的失败,让苏联在芬兰问题上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而冷战期间的“芬兰化”政策,则进一步巩固了芬兰的独立地位。

苏联的地缘战略漏洞,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俄罗斯的安全局势。芬兰的加入北约,意味着俄罗斯在西部边界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时代那段未竟的吞并历史。

也许,在那个漫天大雪的冬天,苏联士兵们在芬兰丛林中的艰难跋涉,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结局。

参考资料:

芬兰,是如何丧失12%的领土的? 澎湃新闻 202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