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决战》终于来到了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辽沈战役这一篇章。大家对于辽沈,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林彪在攻锦州还是长春上的犹豫反复,以及那封大家最熟悉的电文:“四五月间,长春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份,长春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乃至后来主席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那句:“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也被理解为关键时刻,罗荣桓阻止了林彪的一意孤行,坚定执行了中央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
今天,我们不来翻案,也不做演义(电影《大决战》有关镜头剧情也并非是史实,因为相关史料目前尚无记载),我们只是从辽沈战役的由来(主要是一些往来电报),来给大家重新描绘一个你不熟悉的辽沈战役。
长春?北宁线?还是锦州?——从“锦榆唐战役”到“辽沈战役”
我们所熟知的辽沈战役是主席及中央军委提出目前形势是要将蒋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为好;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而其实,整个辽沈战役的演变非常复杂,无论是中央还是东野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思考过程,绝不是这样一蹴而就的就确立了打锦州的决心。
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在庆祝东野攻克辽阳的电报中称:“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三天后,东野回电:“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这是南下战略的首次提出。但是尚未提出对锦州的作战要求,但是却对锦州地区表达了关注。而直到3月份,对于到底是打长春还是北宁线(北宁线不是锦州,而是北京到沈阳的铁路线,打锦州和北宁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主席还没有明确的意见。
此后,主席首次提到锦州是在7月30日。主席为了更好的实现东北军最大主力南下华北作战的战略思路,主席自己提出:“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主席其实并不是要求先打锦州,而是要求先打锦州和唐山一线。而原因,也并不是我们传统说法里的打锦州可实现关门打狗的东北大决战,而是为了更好的保障我东北主力南下在华北的作战,将东北与华北连成一片。这点在9月27日,主席的电报中再次得到印证,主席指出,“先打锦州,则沈阳之敌很可能来不及增援,继续陷于麻痹状态(目前已是麻痹状态),我则可以主力移攻山海关、滦县、唐山、塘沽,并且只要有可能便应攻占葫芦岛、秦皇岛,完全肃清锦州、塘沽之线,直迫天津城下,迫使国民党用空运方法从沈阳调兵增防平、津”。
9月29日,林彪则提出,“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可见,林彪更多的是设想就地全部或大部歼灭东北卫立煌集团,先解放东北,而后再考虑出关与否。这点其实和主席的思路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可见,林彪已经确立了打大歼灭战的决心,这和之前两次攻打长春,想用长春来吸引沈阳之敌,以便攻城打援的设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某些我们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导致这段历史被蒙上了一层纱布。
同时,这里还要再纠正一个观念——辽沈战役名称的由来。其实辽沈战役名字的由来,包括平津战役暂时已经无从考证了,而从公开资料来看,此战在当时应被称为“锦榆唐战役”。
9月7日,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这样写道:“如果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这是首次出现锦榆唐战役的官方说法,而不是称之为辽沈战役。另外,还得注意,在此刻,主席还是没有明确要求只攻占锦州,同时就地歼灭卫立煌集团,而是锦榆唐三点(锦指锦州、榆指山海关、唐指唐山),唐山已在关外北平附近。
锦州究竟有多重要
解决东北问题,为什么主席从一开始就比较倾向锦州呢?锦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地处东北与华北的走廊地带,一侧是高山,一侧是渤海,东有大凌河流经,地势险要,还是北宁、承锦两铁路的交汇点。国民政府向沈阳和长春空运粮弹物资的基地,是大军从陆路出入华北和东北的必经之路。锦州一旦丢失,再没有像辽西走廊那般的坦途,等待东北国军的只能是全军覆没。
热门跟贴